頭條号/天啟元貞 文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簡稱“波黑”,是所有前南斯拉夫國家中最複雜的一個。
波黑的曆史和現實之是以如此複雜,與其地理位置有很大關系。波黑位于巴爾幹半島的西部,處在西歐和中歐進出東南歐的要道,是各種勢力互相競争最激烈的交錯地帶。
公元4世紀末,東、西羅馬帝國的分界線就在這裡。7世紀以後,斯拉夫人遷入這裡,這裡又成為塞爾維亞人與克羅地亞人雜居的地帶,之後他們分别建立了塞爾維亞與克羅地亞兩個王國,交界處也在這裡。
頭條号/天啟元貞 文
如果說是單純的民族問題,其實也沒有什麼複雜的。因為塞爾維亞人與克羅地亞人原本就是一個民族。可是,宗教勢力的介入就不同了。從8世紀開始,以克羅地亞、匈牙利為代表的天主教和以拜占廷、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為代表的東正教勢力在此激烈交鋒,最終的結果是誰也沒有成為這裡的主流教派。
正當天主教與東正教相持不下之時,13-14世紀一個“波斯尼亞教派”産生。這個教派均被天主教與東正教看作是異教,曆史學家認為它是保加利亞異教鮑格米勒派的延伸,故也稱“鮑格米勒派”。
波斯尼亞在12世紀時是一個附屬于匈牙利王國的班内特國,稱“波斯尼亞班内特國”。“班内特”等同于巴納特,源于斯拉夫語,意思是“由一個總督管理的一片土地”。總之,12-14世紀,波斯尼亞是歸匈牙利管轄的一塊地方。
到了14世紀末,波斯尼亞班内特國演變成一個獨立的波斯尼亞王國,由科特羅曼王朝建立。可是好景不長,當時奧斯曼帝國已經侵入巴爾幹半島,并于1389年科索沃之戰打敗了塞爾維亞,戰火很快燒到這裡。1391年,在位的特夫爾特科一世國王死後,波斯尼亞王國就分崩離析了。
你看我們說了半天,隻有波斯尼亞,卻沒有提到黑塞哥維那這個名稱。别着急,黑塞哥維那馬上就來了。1436年,波斯尼亞開始向奧斯曼帝國進貢,1465年被完全征服。但是在波斯尼亞王國的南方有一支力量抵抗的時間較長,當時稱聖索瓦公國或稱“胡姆之國”。1448年那裡的總督武克契奇自立為“黑塞哥維那”(herceg),黑塞哥維那就是公爵的意思,這就是“黑塞哥維那”一稱呼的來源。
1465年,奧斯曼帝國征服了波斯尼亞後,又于1482年征服了黑塞哥維那。至此,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完全被納入奧斯曼帝國的版圖。
由于土耳其人是伊斯蘭教徒,是以被奧斯曼帝國征服的一個結果就是一部分此地的斯拉夫人改信伊斯蘭教。這個地方因為天主教與東正教之争以及“波斯尼亞教派”的存在,宗教問題本來就很複雜,再加上一個伊斯蘭教,宗教問題就變得更為複雜了。
至于一些人為什麼改信伊斯蘭教,曆史說法不一。第一種說法是那些“鮑格米勒教派”異教徒樂意皈依于一種不同于天主教和東正教的教派,即願意成為穆斯林,這是最主流的說法;第二種說法是,波斯尼亞的大地主渴望保住他們的特權,皈依伊斯蘭教即可實作;第三種說法認為,土耳其人希望在這個軍事重地獲得有忠誠度的支援,成為穆斯林是必要條件。
不管怎麼說,土耳其人的到來使這裡的情況變得更為複雜。從15世紀末,這裡出現了天主教、東正教和伊斯蘭教三教并立的局面,直到今天都是如此。
之後,奧地利與奧斯曼帝國在這裡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當然是,波斯尼亞一直牢牢控制在奧斯曼帝國手裡,這種狀況直到1908年才有所改變。
其實,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也并非一直那麼嚴厲。從19世紀開始,土耳其人一直嘗試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改革,可那裡的封建大地主非常頑固,不斷策劃叛亂。1848-1849年,爆發了農民起義,後被鎮壓下去。
1862年,基督教徒起義。1875年,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再次爆發了農民起義,這次得到了黑山與塞爾維亞的支援,俄國也向土耳其宣戰,進而引發了第一次波斯尼亞危機。
于是,為了解決這一危機,土耳其向西方列強求助,1878年召開了柏林會議。最後的結果是,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由奧匈帝國占領,并以土耳其蘇丹的名義托管,而且還控制了塞爾維亞與黑山之間的新帕紮爾縣。
但是這個問題并沒有完,20世紀初又爆發第二次波斯尼亞危機。1908年,奧匈帝國頒布法令宣布吞并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新帕紮爾縣歸還奧斯曼帝國,這個縣有20多萬穆斯林,後被塞爾維亞與黑山瓜分。
對于奧匈帝國的兼并行為,塞爾維亞十分不滿,但面對既定事實,隻好于1909年承認。俄國雖是塞爾維亞盟友,卻是有心無力,剛剛經曆1905年日俄戰争失敗與國内革命,也隻有預設奧匈帝國的行為。
奧匈帝國是個二進制制帝國,由奧地利與匈牙利兩個王國組成。但是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并不是單獨附屬于奧地利與匈牙利,而是由兩國共管,說白了就是帝國直轄州。然而奧地利的一些上司人,如斐迪南大公,則主張先在帝國建立一個由克羅地亞和波斯尼亞構成的塞爾維亞-克羅地亞州,最終變成一個奧地利-匈牙利-克羅地亞三元制帝國,以抗衡塞爾維亞的擴張主義。但是,他們的願望落空了。
事實上,塞爾維亞一些民族主義者對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被奧匈帝國吞并并準備建立附屬國一事大為惱火。結果就是,1914年6月28日,在波斯尼亞首府發生了令人震驚的薩拉熱窩事件,奧匈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遇刺身亡。這一事件最終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薩拉熱窩事件
1918年,一戰結束,奧匈帝國解體。于是,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就被劃入到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即後來的南斯拉夫王國。傳統意義上的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消失,被分成四個省。
1941年,德意瓜分南斯拉夫時,整個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又被劃入克羅地亞州,該地此後由克羅地亞法西斯頭目帕維裡奇統治,建立了一個克羅地亞獨立國。
由于波斯尼亞的位置居中,且地形多山地,起伏不平,非常适合在戰争中打遊擊。1942年,鐵托上司的遊擊隊來到這裡建立國民軍,同德軍及帕維裡奇上司的烏斯塔沙作戰,最終解放了南斯拉夫。
1946年,南斯拉夫聯邦成立。為了避免塞爾維亞人與克羅地亞人之間紛争,也為了給穆斯林一塊立足之地,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共和國成立。雖然大力進行工業革命,但是這個地方一直比較貧窮,很快便成為聯邦沖突的最大集中地。
更為搞笑的是,1968年“穆斯林”作為一個新民族被南斯拉夫承認。這在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看來簡直不可理喻:一個宗教少數派能成為民族?他們認為,出身克羅地亞人的上司人鐵托有意将一些塞族穆斯林劃為新民族,這是明顯對塞族的打壓。而穆斯林也不認可這一劃分,他們更希望自己被稱為“波斯尼亞族”。
1991年,克羅地亞宣布獨立後引發了與聯邦的戰争。與此同時,波斯尼亞的塞族人與克羅地亞的塞族人也要求成立一個獨立的實體,并保持與所有其他塞爾維亞人的聯系。一句話,就是要建立一個包括所有塞爾維亞人的“大塞爾維亞”。
但是時任穆斯林總統伊澤特貝爾戈維奇反對分裂波斯尼亞,傾向于建立一個克羅地亞-波斯尼亞聯邦,這跟當初奧匈帝國的想法差不多。最終經過全民公決後,1992年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獨立,并得到歐美承認。
當然,塞族人是強烈反對的。于是,聯合國緊急介入。但與此同時,境内塞爾維亞人與克羅地亞人卻在商讨如何瓜分該國。
首先是波斯尼亞的塞族軍隊發動清洗行動,把穆斯林及克羅地亞人驅逐出他們要保留的地盤,主要在東部與中西部。接着,穆斯林與克族人結成同盟,以牙還牙,也驅逐塞族人。最後卻是穆斯林與克族人也反目,到1993年變成了三方混戰狀态。
為了解決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的紛争,1993年美歐提出萬斯-歐文計劃,将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重組為10個州,還沒有任何一方接受這個方案,最反對的就是塞族人。實際上這個計劃跟沒有一樣,三方依然是處于犬牙交錯狀況。
于是,1993年美國人又提出一個代頓計劃,依照民族,把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變成一個三國聯邦。一開始,該計劃遭到穆斯林的反對,但是後來他們發現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隻好接受。
最終,1995年,塞爾維亞、克羅地亞和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三國簽署同意了代頓計劃的實施。波黑在國際上是一個國家,但内部分為兩個獨立的實體:塞爾維亞共和國和由克羅地亞人與穆斯林組成的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聯邦。塞族共和國設7個區,波黑聯邦下設10個州,1999年又設立布爾奇科特區,直屬國家。很明顯,波斯尼亞的穆斯林成為了最終的犧牲品。
波黑的穆斯林現在被稱為“波什尼亞克族”,說波斯尼亞語。但是無論從語言學還是宗教學上講,這個說法根本不成立。因為波黑所有人說的語言與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沒什麼兩樣,而且穆斯林也隻是波黑三教之一。
波黑面積5.2萬平方公裡,人口400多萬。由于波黑戰争的破壞,波黑的經濟形勢一直不好,人均GDP5000美元左右,是歐洲最落後的國家之一,這還是近年來國際援助的結果。貧困始終是波黑所有問題的根源,隻要能夠把經濟搞起來,其他問題一定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頭條号/天啟元貞 文
(本文為天啟元貞原創,創作不易,喜歡請點贊、評論或轉發,後續會為您帶來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