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顯微鏡下的大明》搞懂什麼是“流官”,才明白鄧思齊的“不齒”

《顯微鏡下的大明》搞懂什麼是“流官”,才明白鄧思齊的“不齒”

作為一部隻有14集的短劇。

《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即将在坐擁7.7分與“差口碑”兩極分化之下,迎來最後3集的收官。

雖說很可能像《鬼吹燈》這個IP系列一樣。

《顯微鏡下的大明》将會在不久的将來,迎來第二、三、四……部系列作品。

但與《鬼吹燈》不同,之後的《顯微鏡下的大明》将會擁有全新的故事與人物。

《顯微鏡下的大明》搞懂什麼是“流官”,才明白鄧思齊的“不齒”

或許到那時,另一個故事與全新的演員,會讓這個“大明”擁有一個不錯的口碑吧。

當然,對于給出4、5星的60%觀衆來說。

《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終究還是一部值得推薦,乃至力薦的好作品。

當大多數“惡評”與“差評”都聚焦在男主角身上之時。

很多人都忽略了“絲絹案”中真的“主角”并不是帥家默或程仁清。

《顯微鏡下的大明》搞懂什麼是“流官”,才明白鄧思齊的“不齒”

無論從真實的曆史來看,還是從戲說的改編來瞧。

在這個被官家正史一筆帶過的故事中,最重要、最有意思、最有看頭的。

是劇中那些被老戲骨們“把持”的巡按、知府與知縣。

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不僅孕育了讓世人仰望的璀璨文明。

在同時孕育了領先蠻夷的官場文化後,還讓這些文化傳承至今而不衰。

《顯微鏡下的大明》搞懂什麼是“流官”,才明白鄧思齊的“不齒”

何為“官”?

說起官場文化,自然其主體便是所謂的“官”了。

這些所謂的官,可以是當朝首輔,也可以是封疆大吏,更可以是一方父母的百裡侯。

作為“絲絹案”中最重要的一個群體,官既是始作俑者,也是解決之道。

而這些官的曆史,可要比“絲絹案”久遠太多了。

《顯微鏡下的大明》搞懂什麼是“流官”,才明白鄧思齊的“不齒”

明代的官員或官員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

與漢代的“察舉制”不同,這是一套被稱為“九品中正制”的官員選拔制度。

也是華夏曆史中真正意義上普通百姓也有“出頭天”的一種制度。

雖然陳群所創立的這一制度有時代的進步性,卻也最終導緻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階級固化。

《顯微鏡下的大明》搞懂什麼是“流官”,才明白鄧思齊的“不齒”

何為“流官”?

随着“九品中正制”的不斷發展與完善,慢慢出現了所謂的“流官”制度。

同時因為有地方諸侯與編外勢力的存在。

又在流官制作的基礎上,細分出了由朝廷分封的“流内官”(也稱内命官),以及由諸侯或地方分封的“流外官”(也稱外命官)。

但這些講法與沿襲,卻與《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中同陽知縣鄧思齊所講的“流官”有所不同。

《顯微鏡下的大明》搞懂什麼是“流官”,才明白鄧思齊的“不齒”

因為明代的流官,大多都特指四川、雲南、廣西等地的地方官員。

而之是以有這樣的叫法與特指,是因當時朝廷正在想方設法沒收當土司手中的權力。

也就是曆史上的“改土歸流”制度,雖然這一制度直到清代才開始大規模推行。

隻是無論流官還是土官,在本質上并無太多差別,他們隻不過是權力争奪下的産物而已。

《顯微鏡下的大明》搞懂什麼是“流官”,才明白鄧思齊的“不齒”

“流官”的曆史與演進

在流官出現之前,朝廷在官員的選拔與任命上,大多實行的是“察舉制”。

這些新晉官員的産生,主要是依靠時任的地方官員向朝廷舉薦而來。

在一定的考試與考核之後,便會由朝廷正式任命為當地的地方官員。

雖然這些人中不乏秀才或平民,但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在地方有一定聲望之人。

《顯微鏡下的大明》搞懂什麼是“流官”,才明白鄧思齊的“不齒”

而在察舉制之前,便是先秦時期所奉行的“世襲制”了。

這是一種将權力牢牢掌控在某個血緣家族中的官員制度。

無論是政治形式上的世襲,還是經濟形式上的世襲。

世襲制大多都奉行“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這兩種官職與權力的傳承制度。

(此文章系“花煜寒”原創文章,非“花煜寒”賬号釋出皆為抄襲與搬運!)

《顯微鏡下的大明》搞懂什麼是“流官”,才明白鄧思齊的“不齒”

如此一來,這些幾十年、上百年在地方紮根的龐大家族,就成了真正的地方父母,無人可以撼動與質疑。

隻有在改朝換代或政治鬥争中失敗後,才會讓這些地方管理者退出曆史舞台。

雖然這些制度多有弊端,但他們都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在地方形成強大的震懾力與壓制力。

也能讓他們有更多的發揮空間,或者說是施展自己抱負的空間。

《顯微鏡下的大明》搞懂什麼是“流官”,才明白鄧思齊的“不齒”

誰是最不要臉的“官”?

當“九品中正制”被“科舉制度”所替代之後。

這一幾乎全國官員都是“流官”的制度,便開始了在曆史長河的順流而下。

無論是唐或是宋,每一個希望借由仕途改變自己命運的人,都明白自己即将要面對的是什麼。

而在這近千年的曆史中,所謂的官與官場文化,被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都記錄了下來。

《顯微鏡下的大明》搞懂什麼是“流官”,才明白鄧思齊的“不齒”

科舉制度的出現,确實在曆史上有着不可磨滅的正面意義。

但他同時也帶來了假冒出身、冒籍等一系列的投機行為。

還産生了賄買、夾帶、代考等一系列的舞弊行為。

可以這麼說,除了馬文才、方懋珍這樣的人之外,無論是毛攀鳳還是鄧思齊,都是曆經千辛萬苦才有了今日這一官半職。

也正因為如此,他們之間才有了這許多的不同和相同。

《顯微鏡下的大明》搞懂什麼是“流官”,才明白鄧思齊的“不齒”

作為官,無論是無源之水,還是有根之木,大多隻能互相捆綁在一起。

即便不是他們自己心中所願,卻也會因各種利害關系被迫成為攻守同盟。

即便是隻能長年代理一縣之長的萬成縣主簿任意,也要被這種大勢所脅迫。

無論你是流官還是土官,在這一點上大家不會有太大的差別。

《顯微鏡下的大明》搞懂什麼是“流官”,才明白鄧思齊的“不齒”

作為整個故事的起源地,仁華知縣方懋珍雖奉行無為而治。

卻也是一個不太會主動欺壓鄉裡的人物,當民意沸騰之時也能堅定地站在地方利益之上。

而攬溪知縣毛攀鳳,雖然是個沒有任何背景的弱勢小官,卻也懂得“借勢”這一道理。

雖然會是以手沾諸多不公與不義。

但又敢說,他在與範淵同流合污之下,沒有造福一方百姓想法與行動呢。

《顯微鏡下的大明》搞懂什麼是“流官”,才明白鄧思齊的“不齒”

而作為與帥家默惺惺相惜的同陽知縣鄧思齊,卻完全沒有“真小人”的豪邁,也沒有“僞君子”的灑脫。

他在面對帥家默時的扭捏樣子,他在面對豐寶玉時大言不慚的态度。

無一不透出他的不中用與不要臉。

作為一個在官場摸爬滾打數十載的老油條,他既沒有方懋珍的灑脫,也沒有毛攀鳳的狠辣。

《顯微鏡下的大明》搞懂什麼是“流官”,才明白鄧思齊的“不齒”

在左右為難、舉棋不定之時,在面對豐寶玉的質問之時。

他居然扛出了“流官”這面大旗,以證明并非是自己無能,而是他手下的背後勢力太可怕、太恐怖。

可現實真是這樣嗎?

且不說世家傳承的方懋珍,單就說與老娘相依為命的毛攀鳳,就不知比他鄧思齊高出多少倍。

《顯微鏡下的大明》搞懂什麼是“流官”,才明白鄧思齊的“不齒”

也許改編之後的《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有着太多“借古喻今”的深層含義。

也許這隻是馬伯庸在創作劇本時的一時靈光閃現。

無論如何,這樣的一群知縣已完全脫離了曆史上的那一群知縣。

他們形象更加鮮活、更加具有真實感。

即便是鄧思齊這樣一個“不要臉”的人物,也能讓人看到心有所悟。

《顯微鏡下的大明》搞懂什麼是“流官”,才明白鄧思齊的“不齒”

前有《風起洛陽》與《風起隴西》,今有《顯微鏡下的大明》系列。

被人尊稱為“文字鬼才”的馬伯庸馬親王,在将古人寫活這一方面,可謂是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與功力。

特别是那些反派與非正面性的人物或角色。

都能在讓人厭惡與痛恨中,不自覺地被其所吸引。

即便是在“不要臉”這方面,讓大多數人都自歎不如的鄧思齊。

《顯微鏡下的大明》搞懂什麼是“流官”,才明白鄧思齊的“不齒”

以上便是我對《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第11集的了解與感悟,更多精彩解析,咱們下回見!

(看完記得關注“花煜寒”哦,圖檔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