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部只有14集的短剧。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即将在坐拥7.7分与“差口碑”两极分化之下,迎来最后3集的收官。
虽说很可能像《鬼吹灯》这个IP系列一样。
《显微镜下的大明》将会在不久的将来,迎来第二、三、四……部系列作品。
但与《鬼吹灯》不同,之后的《显微镜下的大明》将会拥有全新的故事与人物。
或许到那时,另一个故事与全新的演员,会让这个“大明”拥有一个不错的口碑吧。
当然,对于给出4、5星的60%观众来说。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终究还是一部值得推荐,乃至力荐的好作品。
当大多数“恶评”与“差评”都聚焦在男主角身上之时。
很多人都忽略了“丝绢案”中真的“主角”并不是帅家默或程仁清。
无论从真实的历史来看,还是从戏说的改编来瞧。
在这个被官家正史一笔带过的故事中,最重要、最有意思、最有看头的。
是剧中那些被老戏骨们“把持”的巡按、知府与知县。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不仅孕育了让世人仰望的璀璨文明。
在同时孕育了领先蛮夷的官场文化后,还让这些文化传承至今而不衰。
何为“官”?
说起官场文化,自然其主体便是所谓的“官”了。
这些所谓的官,可以是当朝首辅,也可以是封疆大吏,更可以是一方父母的百里侯。
作为“丝绢案”中最重要的一个群体,官既是始作俑者,也是解决之道。
而这些官的历史,可要比“丝绢案”久远太多了。
明代的官员或官员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与汉代的“察举制”不同,这是一套被称为“九品中正制”的官员选拔制度。
也是华夏历史中真正意义上普通百姓也有“出头天”的一种制度。
虽然陈群所创立的这一制度有时代的进步性,却也最终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阶级固化。
何为“流官”?
随着“九品中正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慢慢出现了所谓的“流官”制度。
同时因为有地方诸侯与编外势力的存在。
又在流官制作的基础上,细分出了由朝廷分封的“流内官”(也称内命官),以及由诸侯或地方分封的“流外官”(也称外命官)。
但这些讲法与沿袭,却与《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中同阳知县邓思齐所讲的“流官”有所不同。
因为明代的流官,大多都特指四川、云南、广西等地的地方官员。
而之所以有这样的叫法与特指,是因当时朝廷正在想方设法没收当土司手中的权力。
也就是历史上的“改土归流”制度,虽然这一制度直到清代才开始大规模推行。
只是无论流官还是土官,在本质上并无太多区别,他们只不过是权力争夺下的产物而已。
“流官”的历史与演进
在流官出现之前,朝廷在官员的选拔与任命上,大多实行的是“察举制”。
这些新晋官员的产生,主要是依靠时任的地方官员向朝廷举荐而来。
在一定的考试与考核之后,便会由朝廷正式任命为当地的地方官员。
虽然这些人中不乏秀才或平民,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在地方有一定声望之人。
而在察举制之前,便是先秦时期所奉行的“世袭制”了。
这是一种将权力牢牢掌控在某个血缘家族中的官员制度。
无论是政治形式上的世袭,还是经济形式上的世袭。
世袭制大多都奉行“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这两种官职与权力的传承制度。
(此文章系“花煜寒”原创文章,非“花煜寒”账号发布皆为抄袭与搬运!)
如此一来,这些几十年、上百年在地方扎根的庞大家族,就成了真正的地方父母,无人可以撼动与质疑。
只有在改朝换代或政治斗争中失败后,才会让这些地方管理者退出历史舞台。
虽然这些制度多有弊端,但他们都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在地方形成强大的震慑力与压制力。
也能让他们有更多的发挥空间,或者说是施展自己抱负的空间。
谁是最不要脸的“官”?
当“九品中正制”被“科举制度”所替代之后。
这一几乎全国官员都是“流官”的制度,便开始了在历史长河的顺流而下。
无论是唐或是宋,每一个希望借由仕途改变自己命运的人,都明白自己即将要面对的是什么。
而在这近千年的历史中,所谓的官与官场文化,被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都记录了下来。
科举制度的出现,确实在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正面意义。
但他同时也带来了假冒出身、冒籍等一系列的投机行为。
还产生了贿买、夹带、代考等一系列的舞弊行为。
可以这么说,除了马文才、方懋珍这样的人之外,无论是毛攀凤还是邓思齐,都是历经千辛万苦才有了今日这一官半职。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之间才有了这许多的不同和相同。
作为官,无论是无源之水,还是有根之木,大多只能相互捆绑在一起。
即便不是他们自己心中所愿,却也会因各种利害关系被迫成为攻守同盟。
即便是只能长年代理一县之长的万成县主簿任意,也要被这种大势所胁迫。
无论你是流官还是土官,在这一点上大家不会有太大的区别。
作为整个故事的起源地,仁华知县方懋珍虽奉行无为而治。
却也是一个不太会主动欺压乡里的人物,当民意沸腾之时也能坚定地站在地方利益之上。
而揽溪知县毛攀凤,虽然是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弱势小官,却也懂得“借势”这一道理。
虽然会因此手沾诸多不公与不义。
但又敢说,他在与范渊同流合污之下,没有造福一方百姓想法与行动呢。
而作为与帅家默惺惺相惜的同阳知县邓思齐,却完全没有“真小人”的豪迈,也没有“伪君子”的洒脱。
他在面对帅家默时的扭捏样子,他在面对丰宝玉时大言不惭的态度。
无一不透出他的不中用与不要脸。
作为一个在官场摸爬滚打数十载的老油条,他既没有方懋珍的洒脱,也没有毛攀凤的狠辣。
在左右为难、举棋不定之时,在面对丰宝玉的质问之时。
他居然扛出了“流官”这面大旗,以证明并非是自己无能,而是他手下的背后势力太可怕、太恐怖。
可现实真是这样吗?
且不说世家传承的方懋珍,单就说与老娘相依为命的毛攀凤,就不知比他邓思齐高出多少倍。
也许改编之后的《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有着太多“借古喻今”的深层含义。
也许这只是马伯庸在创作剧本时的一时灵光闪现。
无论如何,这样的一群知县已完全脱离了历史上的那一群知县。
他们形象更加鲜活、更加具有真实感。
即便是邓思齐这样一个“不要脸”的人物,也能让人看到心有所悟。
前有《风起洛阳》与《风起陇西》,今有《显微镜下的大明》系列。
被人尊称为“文字鬼才”的马伯庸马亲王,在将古人写活这一方面,可谓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与功力。
特别是那些反派与非正面性的人物或角色。
都能在让人厌恶与痛恨中,不自觉地被其所吸引。
即便是在“不要脸”这方面,让大多数人都自叹不如的邓思齐。
以上便是我对《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第11集的理解与感悟,更多精彩解析,咱们下回见!
(看完记得关注“花煜寒”哦,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