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顯微鏡下的大明》沒人意識到,在“缙紳鄉賢”眼中:“官”不值一提

《顯微鏡下的大明》沒人意識到,在“缙紳鄉賢”眼中:“官”不值一提

看完整整9集的《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

無論是上蹿下跳的帥家默、程仁清與豐寶玉等人。

還是運籌帷幄于帳中的黃凝道、劉景等人。

亦或是左右逢源隻顧自己仕途的方懋珍、毛攀鳳等人。

都像是一群活躍于台前的“跳梁小醜”,或是被人操控的“提線木偶”。

《顯微鏡下的大明》沒人意識到,在“缙紳鄉賢”眼中:“官”不值一提

在這群人的背後,是這位穩坐于諸葛八卦村的範淵老先生。

以及他背後所代表的巨大利益集團。

他們不僅掌握着地方上的經濟命脈。

更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指的真正勢力。

對于曆朝曆代的皇帝來說,最怕的不是百姓不高興。

而是範淵所代表的這群人不高興、不開心。

《顯微鏡下的大明》沒人意識到,在“缙紳鄉賢”眼中:“官”不值一提

這群人就是範淵所提到的“缙紳鄉賢”。

一群幾乎将縣以下的世界,與皇帝所統治的國家完全分割開來之人。

一群平日裡、明面上,看似彬彬有禮,堪稱道德模範之人。

隻可惜,這群看似君子般的人,卻有一個範淵這樣的領頭人。

一個比程仁清的“你給我多少錢銀,便買多少公道”,更加貪婪與陰險的人。

《顯微鏡下的大明》沒人意識到,在“缙紳鄉賢”眼中:“官”不值一提

何謂“缙紳鄉賢”?

當老練狠辣的範淵意識到,這一次的三堂會審可能會出大問題後。

雖然他暗地裡差人把“兵備道”的馬文才請來,試圖扳回一局。

但明面上,他還是做了最該做,也是最有效的事。

那就是将地方上的“缙紳鄉賢”全部請到家中。

并在席間與大家在“人丁絲絹稅”一案上,與衆人達成了一緻。

《顯微鏡下的大明》沒人意識到,在“缙紳鄉賢”眼中:“官”不值一提

或許改編自曆史的小說,并不會讓範淵的這兩大計謀得逞。

但在真實的曆史上,當有人能同時拿出這一上一下兩大“殺招”時。

即便是皇帝本人親臨,最多也隻能做到妥協與退讓。

即便帥家默一方占有天大的正義與公理。

最多也隻能讓帥家默在名聲或道義上赢下這一局。

《顯微鏡下的大明》沒人意識到,在“缙紳鄉賢”眼中:“官”不值一提

而這,就是範淵與他所代表的“缙紳鄉賢”厲害之處。

因為他們是一群雖沒有武裝力量,卻比倭寇、盜匪更加厲害的角色。

而所謂的“缙紳鄉賢”,實際上就是“鄉紳”的一種拓展說法。

比起籠統的“鄉紳”來,“缙紳鄉賢”能更好地表明這是一群怎樣的人。

即便是何貴為知縣的毛攀鳳,都隻能像“狗”一樣去跪舔他們。

《顯微鏡下的大明》沒人意識到,在“缙紳鄉賢”眼中:“官”不值一提

所謂“鄉紳”,是封建社會所特有的一個社會階層。

比較“西化”的講話,就是所謂的“紳士階級”。

但東方的“紳士”卻又與西方的“紳士”截然不同。

可以說有着完全不同的含義,雖然在人員組成上有着很多相似之處。

至于什麼人才是“紳士”,有着許多不同的衡量标準。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聲望”,一種在任何一方面所具有的聲望。

《顯微鏡下的大明》沒人意識到,在“缙紳鄉賢”眼中:“官”不值一提

比如說在地方有聲望、有文化、有社會地位或者是有錢的那群人。

在這些人中,大多都與朝廷中的某一派别或勢力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

比如說在科舉中考取功名之人,未仕或落第的士子。

有一定文化基礎的地主,因退休或解職而歸鄉的前任官吏。

當然還有大家族或宗族中的耆老等等。

《顯微鏡下的大明》沒人意識到,在“缙紳鄉賢”眼中:“官”不值一提

總之,“紳士”所包含的人群,絕不單單是有權有勢之人。

而是隻要能在當地起有一定影響力的人,都可能成為“紳士”集團中的一份子。

是以,才有了範淵口中“缙紳鄉賢”這一說法。

他将“鄉紳”或“紳士”細為“缙紳”與“鄉賢”兩個既獨立又統一的詞彙。

通過這個詞,讓我們更加明白誰才真正的“影舞者”。

《顯微鏡下的大明》沒人意識到,在“缙紳鄉賢”眼中:“官”不值一提

“缙紳”是何許人也?

“缙紳”的本意并非特指某一類,而一種官員在上朝時手中拿闆子。

這種闆子在許多古裝劇中經常會見到,他的作用有點像今天電視節目中主持人手中的手卡。

當然,他有一個比“缙紳”更形象的名字叫“插笏”。

《顯微鏡下的大明》沒人意識到,在“缙紳鄉賢”眼中:“官”不值一提

之是以會有“缙紳”這一說法,是因為“紳”字原意是官員腰間的一條“大帶子”。

當将“插笏”與“大帶子”合二而為一之後,便形成了一個新詞“搢紳”或“缙紳”。

是以這個詞便成為特指在朝中做官或做過官的一群人。

(此文章系“花煜寒”原創文章,非“花煜寒”賬号釋出皆為抄襲與搬運!)

《顯微鏡下的大明》沒人意識到,在“缙紳鄉賢”眼中:“官”不值一提

“鄉賢”是可許人也?

“鄉賢”則與“缙紳”有所不同。

雖然在地方或縣内,他們都是一群沒有朝廷官職的普通人。

“鄉賢”的組成,大多是在地方上土生土長的一群人。

在這群人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落第的讀書人、富甲一方的地主商賈、年高德劭的族長耆老、奮發有為的青年才俊、避世的隐士以及求仕未能遂願的文人等等。

《顯微鏡下的大明》沒人意識到,在“缙紳鄉賢”眼中:“官”不值一提

毫不誇張地說,雖然這是一群沒有功名的平民百姓。

但他們在地方上的影響力與号召力,決不比從入朝為官的“缙紳”差。

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其一言九鼎的分量比知縣大老爺都來得多。

這一點可以從明代後期“祭祀鄉賢”成為一種制度上看出端倪。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用來祭祀鄉賢的“鄉賢祠”,甚至到了與“孔廟”相提并論的地步。

《顯微鏡下的大明》沒人意識到,在“缙紳鄉賢”眼中:“官”不值一提

“缙紳鄉賢”的功與過

正是因為“缙紳鄉賢”的組成如此之繁雜,并且有着強大的影響力。

讓他們成為了深受普通百姓尊重與信賴的一群人。

同時也因為從他們那裡,可以擷取大量地方上的珍貴知識與有用資訊。

也讓那些外派而來的地方官吏,在不熟悉當地民風與民情的情況下。

隻能依賴這些人在地方上的聲望,為其居中協調才能達到自己治理地方的目的。

《顯微鏡下的大明》沒人意識到,在“缙紳鄉賢”眼中:“官”不值一提

雖然“缙紳鄉賢”隻是一介平民,但他們卻在普通平民之上。

雖然“缙紳鄉賢”并不是欽點的官吏,但其身份卻亞于地方官員。

當然他們在官吏與地方之間居中協調時,便成為這二者之間的要角。

也因為獲得了“官紳”的雅稱。

另外還有一些“缙紳鄉賢”并不想過多參與政事。

是以他們大多會與商人之間互通有無,并是以有了“紳商”這一稱呼。

《顯微鏡下的大明》沒人意識到,在“缙紳鄉賢”眼中:“官”不值一提

作為“儒家學說”的堅定守護者,“缙紳鄉賢”在維護社會風氣與秩序上,有着極大且正面的作用。

但作為官吏與鄉民之間的協調者,有些“缙紳鄉賢”會借協助官吏治理地方的機會,從二者手中謀取利益。

而這些不義之财,大多都從魚肉鄉民中獲得。

于是便有了像範淵這種“劣紳”的叫法。

《顯微鏡下的大明》沒人意識到,在“缙紳鄉賢”眼中:“官”不值一提

當然,也有許多“缙紳鄉賢”為了維護自己一方的平安與穩定,以及自己的家族長久發展。

也會替鄉民向朝廷争取利益,比如原著小說中的那些“缙紳鄉賢”就是這一類型之人。

最有名的就是轟動一時的“楊乃武案”。

就是因為有了“缙紳鄉賢”向朝廷聯名申冤,并得到了朝中與“缙紳”有關系官員的幫助,才得以成案。

《顯微鏡下的大明》沒人意識到,在“缙紳鄉賢”眼中:“官”不值一提

可以說在明代乃至整個封建時代,“缙紳鄉賢”都是一種“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式的存在。

他們可以像範淵這樣,魚肉鄉裡大肆斂财。

也可以為保一方太平,在官府與鄉民之間做着微妙的平衡操作。

他們能讓一個朝代因自己的“貪欲”而徹底瓦解。

也能讓一個朝代因為自己的“無欲”而昌盛百代。

《顯微鏡下的大明》沒人意識到,在“缙紳鄉賢”眼中:“官”不值一提

而這就是範淵口中的“缙紳鄉賢”。

一群讓巡按劉景、知府黃凝道以及一衆知縣,都不敢輕易得罪的“缙紳鄉賢”。

一群可以輕易将“兵備道按察使司佥事”請來,為自己私力來助戰的“缙紳鄉賢”。

一群表面上奉公守法、恩澤鄉民,背地裡放高利貸、低價兼并田畝的“缙紳鄉賢”。

一群在曆史上最終迫使帥家默發配邊疆,讓縣衙、知府、兵備道自己出錢來填這個大坑的“缙紳鄉賢”。

《顯微鏡下的大明》沒人意識到,在“缙紳鄉賢”眼中:“官”不值一提

以上便是我對《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第9集的了解與感悟,更多精彩解析,咱們下回見!

(看完記得關注“花煜寒”哦,圖檔來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