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劇版《三體》跟《流浪地球2》一樣,可以帶着中國價值觀走出去

劇版《三體》高開更高走。

首播時,與原著相符,一片贊譽;中段時,節奏緩慢,吐槽聲此起彼伏;結尾時,封神十集,好評如潮水湧來。

三體世界對質子的二維展開,古筝計劃的實施,史強的“蟲子從未被真正戰勝過”,都叫人拍案叫絕。

劇版拍出了原著的樣子,在某些層面還超越了原著,這也助推《三體》由之前的8.1漲到了現在的8.3,估計評分還會往上漲。

但有一點必須承認,劇版《三體》對非原著黨确實不友好。

前期緩慢的節奏,拖沓的劇情,都會讓非原著黨看得昏昏欲睡,這是遵循原著的結果,也是導演不太會講故事的原因。

《三體》小說本身就是到了後期才開始吸引人,前期都是鋪墊各種伏筆,就為了最後揭曉時的上瘾,為古筝行動、二維展開,蟲子論而折服。

劇版按照這一設定來,照顧的是絕大部分書迷。

但電視劇畢竟是一個大衆娛樂,導演還是考慮了其他觀衆,劇版《三體》有兩個原創人物,一個改編人物,分别是慕星、徐冰冰和陳雪。

徐冰冰僅作為輔助存在,出現的時機隻是做一些邊角料的事,對劇情沒多大影響,是以不影響觀感,但慕星的增加卻是一大敗筆。

導演增加慕星,是想透過她了解ETO,讓非原著黨對《三體》的故事有進一步的了解,可這樣做,反而弄巧成拙,讓劇情變得臃腫。

史強的一部分劇情被移到了她的身上,非但沒讓慕星變得讨喜,還弱化了史強的能力,導緻大史成了在調查實體學家自殺事件時成了邊緣人。

最後全靠慕星的竊取才能破案,若非後10集史強擁有了手槍打核彈,蟲子從未被真正戰勝過這兩個高光時刻,恐怕真就成了徹頭徹尾的工具人了。

相較于慕星,導演對核彈女孩的改編極其成功。

原著中葉文潔的妹妹葉文雪在動亂時期就已經因瘋狂而亡,并沒有什麼後代,這條線也就到此而止。

核彈女孩也如此,身為葉文潔的保镖,她隻在殺掉潘寒和ETO受到史強帶的人馬攻擊時,為掩護葉文潔撤退時大展了一下身手。

但大劉對她并沒有多少筆墨描述,隻是一閃而過的小角色,甚至連名字都沒有。

而在劇中,導演讓葉文雪有了女兒陳雪,還将其嫁接到核彈女孩的身上,這一變動簡直是天才之舉,角色更加立體,讓人同情。

陳雪為什麼會不顧一切地保護葉文潔?

一是因為她的母親不僅把她的大學名額賣掉,還抛棄了她,讓她對人性絕望。

二是因為葉文潔作為她在人世間僅有的親人,給了她應有的溫暖,還帶她加入ETO,一起消滅人類暴政。

這樣一看,核彈女孩所作所為的動機都有了合理的邏輯,既解釋了ETO這個組織的性質,又讓書中不起眼的小人物有了推動故事發展的效果。

除陳雪外,劇版《三體》對汪淼的改編,以及年輕和老年葉文潔的選角都是神來之筆。

小說中的汪淼是一個妥妥的工具人,在史強的引導下做些工具人該做的事,跟葉文潔套話,卧底ETO等等。

但在劇中,汪淼有了自我意識,不再是某某人的工具,跟大史的關系也從附屬變成了逐漸演進的戰友兼兄弟。

單就古筝計劃這一章來說,劇版汪淼遠高于動畫版汪淼。

在劇中,史強先去找汪淼,跟他重制了兩人第一次見面時的場景,讓他們由讨厭到欣賞的友誼得到了呼應。

然後在會議上提出古筝計劃的設想,再讓汪淼利用他的納米知識完善這個計劃,最後汪淼作為主要實施人,經曆了一番道德枷鎖和内心掙紮,終使古筝計劃成功。

這樣的汪淼可以把《三體》動畫中貪生怕死、膽小懦弱的汪淼按在地上摩擦,這就是看過小說并了解角色和沒看過小說,全憑自以為是的差別。

至于葉文潔的扮演者王子文和陳瑾,與書中的形象不能說完全一樣,隻能說一模一樣。

林場和紅岸時期的王子文演出了葉文潔的隐忍、憤怒、絕望和倔強,背叛人類,殺害雷志成,迫不得已殺死楊衛甯時,那種決絕、悲憤也都被演繹的淋漓盡緻。

到了老年葉文潔,她對人類的恨已經消減了許多,見識過不少大場面的她也更加沉穩。

這一時期的葉文潔應該是慈祥和藹跟沉着冷靜兼備,顯然陳瑾拿捏到了角色的精髓,看似慢條斯理,實則井然有序。

在她說出“這,是人類的落日”這句話時,年輕和年老的葉文潔疊影在一起,那種震撼難以名狀,與大史的蟲子論一靜一動,讓《三體》的結尾一語雙關。

劇版《三體》與《流浪地球2》一起,讓中國影視的未來有了希望,也讓中國價值觀跟軟文化可以走出去。

在IMDb上,《三體》的評分是7.9,從第12集開始,每集的單集評分都在9分以上,25-30集甚至是接近滿分的9.8、9.9和9.7分。

這樣的成績讓網飛版的《三體》不再令人期待,畢竟劉慈欣的《三體》隻有中國人可以拍出其中的精髓所在,而非政治正确所能比的。

之是以敢誇如此海口,還是因為《三體》中的現實性。

這種現實性映射的并不是大洋彼岸的美國,而是故土中國,表現的是中國人所追求的社會價值和精神價值。

就像好萊塢的拯救世界永遠是個人英雄主義或舍棄家園,尋找新的生存之地,而中國人的拯救世界是集體主義和家國情懷。

如遭遇史前大洪水時,東西方文化不同的差異性就表現了出來,西方是建諾亞方舟躲避災難,東方是大禹治水,治理洪災。

這樣的價值觀貫穿了《三體》。

在三體威懾即将到來時,所有人都盲目迷信技術發展,将一切力量都集中在了科技創新上,認為科技跟不上,與三體的末世之戰必敗。

若是好萊塢的科幻片,遭遇這種危機時,基本都是靠技術爆炸或用愛拯救,《星球大戰》《複仇者聯盟》都屬此類。

但在《三體》中,劉慈欣借章北海之口提出了“失敗主義”,在發展技術的同時也得重視信仰的力量,說服方面的建設。

當國中國人能用小米加步槍趕走強于我們數倍的日本侵略者。

并在北韓戰場上,憑借一把炒面一把雪擊敗武裝到牙齒的美國大兵,靠的就是這種“保家衛國”的思想和力量。

這是每個中國人都深入骨髓的集體主義與家國情懷,這種的價值觀好萊塢拍起來會很别扭,卻可以作為中國的軟文化向全世界潛移默化。

這也是很多人将《三體》與世界名著并列的主因,劉慈欣太懂中國人的價值觀,更懂得如何将這種價值觀變得讓國内外都接受,世界需要《三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