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體》究竟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三體》究竟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昨天,《三體》劇集開播,上線僅一小時後突破騰訊視訊開播記錄,吸引無數觀衆參與讨論。比起動畫劇集的“撲街”,許多網友贊美真人劇集“貼合原著”“就應該這麼拍”,但也有很多人吐槽劇情節奏慢,布景粗糙等。

一千個讀者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三體》暢銷數年而熱度不減,改編劇集也收獲超高的期待,原因仍在于原著故事的精彩。即便合上書很久以後,我們還是會記得“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這樣的警句,也記得當羅輯對自己說出“我是你的破壁人”時的震顫。

《三體》也是許多文學研究者不會忽視的一部作品。王德威教授說“他處理人類文明的手法,諸如‘三體人要來’的情節”,令人非常吃驚;許子東教授對“脫水者”“水滴”等設定印象深刻,他從中國現代小說對未來文明的展望出發,解讀《三體》中所講述的“中國故事”。

《三體》:中國故事與科幻小說

選自許子東《重讀20世紀中國小說》

《三體》究竟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01.

世界性災難的中國版解決方案

劉慈欣(1963— )長篇小說《三體》是我們“重讀20世紀中國小說”之中唯一一本硬科幻小說,不僅象征着幾乎空白了一個世紀的中國文學神奇魔幻傳統的歸來,并且在某種意義上也試圖證明當代“中國故事”的“世界意義”。

如果說梁啟超的政治幻想預見了(也局限了)之後百年小說拯救中國的各種方案,劉慈欣的世紀末(新世紀初)硬科幻,是否在顯示中國小說的一些新的發展可能,在實體上走向太空,在心理上走向世界?

從三卷本規模看,第一卷引來地球災難,第二卷才想象在人類災難面前,世界格局将如何改組,國際秩序将怎樣劇變。第二卷的叙事格局更大。先是序章,點出葉文潔告知男主角羅輯所謂宇宙社會學的基本原理——第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文明中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再加上兩個重要概念,猜疑鍊和技術爆炸,然後小說就進入了上部《面壁者》。

如果說《三體》第一卷試圖(隻是試圖)走出憂國憂民的“中國故事”傳統,那麼第二卷中的“宇宙社會學原理”就是小說與普世内涵的連接配接點。小說分六個叙事線索:章北海和吳嶽在軍艦上談論戰争勝敗;阿拉斯加某軍事堡壘;北京幾個老人議論地球新聞;無名的破壁者和字幕對話;周文王、牛頓又在虛拟遊戲當中;羅輯在酒店和臨時情人約會,差點被暗殺。一時間小說令讀者眼花缭亂。但接下來,叙事漸漸集中到兩三條主線:一是章北海在國際合作的太空軍中仍然強調說服的重要,這是革命傳統;二是北京市民議論逃亡主義理論,如果讓一部分人先離開,問題是不管誰先走,精英也好,富人也好,老百姓也好,隻要有人走有人留,就意味着人類最基本的價值觀和道德底線的崩潰!因為權利平等觀念已經深入人心,生存權的不公平是最大的不公平……

羅輯莫名其妙地坐上飛機,到了聯合國大會堂,成了“面壁者”。因為三體派來的智子已經了解地球上的一切,唯獨不能了解人心。三體人說和想是一回事,而地球人想的和說的可以不同。是以為了計劃組織400年以後的抵抗,聯合國決定任命四個面壁者,這四個人擁有極大的權力和自由,各自設計保密的抗三體計劃。

看到這裡,不免疑問:何以是4人而非4400人?多一點人,三體不是更難追蹤嗎?是不是成本太高了?還有,這四個人是怎麼選出來的?聯合國真有這麼大的權力作用嗎?……總之,劉慈欣對聯合國以及面對災難的世界秩序,還是有比較美好的想象期待。

四個面壁者中,美國前防長泰勒後來的抵抗方案是要搞宏原子核聚變,導緻量子化等;委内瑞拉左派總統雷迪亞茲也對核彈感興趣;兩獲諾貝爾獎的英國人希恩斯,專門研究人體大腦;第四個就是中國代表羅輯。

中國讀者讀到這個地方,很親切,很容易代入——假如我是羅輯,我會怎麼樣?先推卻,推卻不了就“佛系”對待,要求雪山、湖泊、森林、别墅,花幾十萬歐元買一點紅酒,畫一個圖畫,找一個女人,全都找到了。小說裡寫羅輯和美少女一起談人生哲學,夜遊盧浮宮等,屬科幻文藝腔樣闆。

《三體》究竟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寫愛情、性欲之類,實在不是劉慈欣的特長。以前讀過張賢亮的“國家地理雜志”般的床戲,這次是“天文實體”更新版。讀者看不下去的時候,聯合國秘書長也忍受不了了——泰勒的計劃被揭破,馬上自殺,另外兩個面壁者也一籌莫展、陷入冬眠,聯合國秘書長将羅輯的女人小孩都送去冬眠了,然後告知羅輯:為什麼選你?就是因為三體要殺你。

這時,羅輯想起了他和葉文潔讨論的宇宙社會學原理。始發在中國的災難,還得要靠中國智慧來解;被革命信号招來的外星力量,還是要用革命計謀來應對。某天晚上,他在冰面上苦苦思索“猜疑鍊”,腳下冰塊破碎,他掉進水裡。就在那死寂的冷黑之間,他看到了宇宙的真相。被救出來後,羅輯要求去更安全的地方,最好能在自己的國家内。

地球大難臨頭,人們常常提及中國。聯合國專家會,羅輯在中國的地堡裡視訊參加。他的計劃很簡單,用現有科技通過太陽向宇宙發一份資訊,鎖定50光年外的某個行星。羅輯這個咒語據說是要50年甚至100年後才知效果,中國人的計謀當場被西方嘲笑了。

在會場的一陣靜止後,美國代表首先有了動作,把手中的那三張印着黑點的紙扔到桌面上,“很好,我們終于有了一個神。”

“躲在地窖中的神。”英國代表附和道,會場上響起了一片笑聲。

“更可能是位巫師。”日本代表哼了一聲說,日本始終未能進入安理會,但在行星防禦理事會成立時立刻被吸收進來。

“羅輯博士,僅就使計劃的詭異和讓人莫名其妙而言,您做到了。”俄羅斯代表伽爾甯說,他曾在羅輯成為面壁者的這五年中擔任過幾次PDC輪值主席。

科幻小說裡邊,仍有不少現實國際政治描寫。

三體元首當時已經下令要再謀殺羅輯,用一種貌似感冒的生化病毒武器(又是神預言)。羅輯中招,馬上冬眠。說等那顆行星毀滅時,叫醒他。

原來在葉文潔的宇宙觀(及社會處境)裡,所有星星(所有人)都充滿了猜疑,基本上都是見光死。用霍布斯《利維坦》或者達爾文的理論來解釋世界猶如“黑暗森林”,衆人都可能是敵人。說是理想,原來也隻是因為生存恐懼——這是《三體》“中國故事”與“世界意義”的相通之處。

劉慈欣有時把三體文明寫得很邪,有時又把智子寫得很笨。假如智子聰明,既然地球上一切都看得透明,隻要把那些國與國的交易、政治集團的秘史、商業運作的秘密、家庭内部的隐私全部公開,這地球上的國與國、階級與階級、民族與民族、男人與女人、好友與親人之間,恐怕就都承受不了,現行世界文明秩序恐怕不戰而潰,哪裡還有中俄美英法聯合抗敵,還要等400年?劉慈欣筆下的三體看似惡托邦,其實還是烏托邦。

在羅輯冬眠後,小說的主人公轉到另一個中國人身上,原海軍部隊政委章北海,今在太空軍中任要職。他的行為其實應該很有争議——用隕石的子彈暗殺航天工業主管人,目的是要推進無工質輻射推進飛船。就算目的正當,手段是否可以不拘?然後,章政委又主動向太空軍司令常偉思請假。“常司令”說明在《三體》想象中,中國人在主導全球抗戰格局。章北海建議說400年後,地球更需要政工幹部——這真是深謀遠慮。他說政委要先去冬眠,技術将來可以發展,政治思想一直是最重要的。很有遠見的一個幹部。

《三體》究竟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兩屆諾獎得主希恩斯和他的日本太太對人類大腦的計算機研究進展緩慢,卻率先推出了一個成果,叫“思想鋼印”。聯合國當初嘲笑羅輯的美英法代表,紛紛反對思想鋼印,說是思想控制。妥協之下,隻允許太空軍士兵和低級軍官可打思想鋼印,而且隻能打一種,就是要堅信地球必勝,三體必敗。思想鋼印就是一種徹底的、不可逆轉型的洗腦。

委内瑞拉總統雷迪亞茲的面壁計劃更荒唐,要用多少百萬當量的核彈去炸水星,讓水星掉到太陽裡,最後地球也毀掉——以此為賭注,和三體談判。不僅技術上難辦,他自己馬上被人破壁(識破心計),被聯合國判反人類罪。最後遣送回國,被委内瑞拉人民用石頭砸死。

面壁人真不是好當的。

02.

水滴:三體人的武器

享樂、佛系、咒語、冬眠,羅輯就這樣過了差不多200年,現在三體艦隊距離地球隻有2.1光年了,羅輯醒來,眼前完全是未來世界。

劉慈欣的想象力不僅在于室内可以全部透明,牆壁就是顯示屏,可以上網,而且房子都挂在樹上,樹是深植地下千米的柱子。糧食是合成的,能源是無窮的,到處是美女、機器人。到時世界語言中英對半(小說如有法譯本,會不會修改呢)。國與家都在消亡當中。國的消亡有詳細論述:三個太空艦隊變成獨立國家,原有的國家地位都削弱,不熱鬥,也不冷戰,大家共同抗敵,真正的全球命運共同體。但是家怎麼消亡,語焉不詳。羅輯還常常在思念他的年輕太太和他的孩子,多年未見。他醒來當天就有五六次幾乎被暗殺,全靠老公安大史随機保護,逃過數劫。

其實這時他的面壁人資格已經沒了,新時代并不相信他原來的理論,是以他已變成局外人。從地下樹城回到地面,看到老北京到處黃土,他才知道地球在過去200年經過一個“大低谷”困難時期,人口曾經餓死大半。然而否極泰來,後來主張“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于是羅輯看到了新時代。當然,新時代的一個重要基礎就是地球上已有2000艘宇宙飛船嚴陣以待,使得人們都相信三體隻有和談的出路。

這時,前太空軍政委章北海也醒過來了,被派到了一艘最大型的太空艦“自由選擇”号上當執行艦長。因為所有的現任艦長是沒經冬眠的新人類,思想鋼印曾經出錯,有一些人被錯打“失敗主義”和“逃亡主義”的鋼印,打後鋼印隐蔽,但太空軍懷疑他們不可靠。章北海原是幹部,就被派到艦隊去審查那些掌權的艦長。

但是,小說好就好在,萬萬想不到劉慈欣給我們布了一個局,萬萬想不到章北海一旦獲得了艦長權力,馬上将最大型“自由選擇”号向太空遠方高速航行。這個航行,司令部稱之為叛逃,他自己說是逃亡而不是叛變,他的目的是為人類的将來留些種子。

《三體》究竟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在章北海“前進四”叛逃後,小說進入了《三體》的最高潮,在倒計時、脫水者、納米線之外,第四個也是最天才的一個文學意象,就是水滴。看過這一段描寫,我忘了劉慈欣的文字,忘了宇宙社會學,忘了各種複雜難懂的科學術語、名稱,隻記得水滴的形狀、水滴的質地、水滴的顔色,當然還有水滴的力量。

水滴是三體派出的探測器,有10個,但第1個走在最前面,長3.5米。嚴陣以待水滴的是2000個耀眼的太陽,每艘太空戰艦都是航母的三四倍。相比之下,探測器太小了。

探測器呈完美的水滴形狀,頭部渾圓,尾部很尖,表面是極其光滑的全反射鏡面,銀河系在它的表面映成一片流暢的光紋,使得這滴水銀看上去純潔而唯美。當全世界第一次看到探測器的影像時,所有人都陶醉于它那絕美的外形。這東西真的是太美了,它的形狀雖然簡潔,但造型精妙絕倫,曲面上的每一個點都恰到好處,使這滴水銀充滿着飄逸的動感,仿佛每時每刻都在宇宙之夜中沒有盡頭地滴落着。于是很快出現了一個猜測:這東西可能根本就不是探測器……最合理的推測是:它是三體世界發往人類世界的一個信物,用其去功能化的設計和唯美的形态來表達一種善意,一種真誠的和平願望。

三大艦隊都不肯落後,這是人類文明的莊嚴偉大時刻。他們列成非常雄偉的一個陣勢,然後派出了一支叫“螳螂”的小型無人飛船,靠近水滴。“螳螂”上有三個軍官和一個德高望重的實體學家。當然,這個實體學家也一定是中國人,他就是《三體》第一卷就登場的葉文潔的女婿——丁儀教授。他也經過了200多年的冬眠,現在才80多歲,還在北大教實體。

在地球人與三體世界第一次實體接觸的曆史性時刻,整個艦隊的陣列像是一片沉默的遠古巨石陣。艦隊中的120萬人屏住呼吸,注視着“螳螂”号這段短短的航程。艦隊看到的圖像,要經過三個小時才能以光速傳回地球,傳到同樣屏息注視的30億人眼中。本來最壞的打算是水滴會自毀,但是“螳螂”号接近的時候,水滴并無反應。丁儀慢慢飄浮到水滴前,把一隻手放到它的表面上。他隻能戴着手套觸摸它,以防被絕對零度的鏡面凍傷。接着,三位軍官也都開始觸摸水滴了。

“看上去太脆弱了,真怕把它碰壞了。”西子小聲說。

他們用顯微鏡測試水滴光滑的表面,放大100倍以後,看到的還是光滑鏡面。再放大1000倍,如果是人類制造的物質,在1000倍的放大鏡下面,光滑早就變成粗糙了,可是水滴的表面還是光滑。1萬倍、100萬倍、1000萬倍,還是光滑表面……

這時丁儀教授知道不對了。

丁儀突然說:“快跑。”這兩個字是低聲說出的,但緊接着,他揚起雙手,聲嘶力竭地大喊:“傻孩子們,快——跑——啊!”

但已經晚了,水滴的尾部出現了藍色光環。考察隊瞬間汽化了。艦隊看到千裡之外,“螳螂”号爆炸,還以為是水滴自毀。

但接下來劉慈欣所描繪的圖景,全人類都沒有準備。

水滴撞擊了“無限邊疆”号後三分之一處,并穿過了它,就像毫無阻力地穿過一個影子。由于撞擊的速度極快,艦體在水滴撞進和穿出的位置隻出現了兩個十分規則的圓洞,其直徑與水滴最粗處相當。穿過“無限邊疆”号的水滴繼續以約每秒三十公裡的速度飛行,在三秒鐘内飛過了九十公裡的距離,首先穿透了矩形陣列第一列上與“無限邊疆”号相鄰的“遠方”号,接着穿透了“霧角”号、“南極洲”号和“極限”号,它們的艦體立刻都處于紅熾狀态,像是艦隊第一隊列中按順序亮起的一排巨燈……熱核爆炸的火球在被撞擊處出現,迅速擴張,整個艦隊都被強光照亮,在黑天鵝絨般的太空背景上凸現出來,銀河系的星海黯然失色。

……

在接下來的八秒鐘内,水滴又穿透了十艘恒星級戰艦。

……

水滴用了一分鐘十八秒飛完了二千公裡的路程,貫穿了聯合艦隊矩形陣列第一隊列中的一百艘戰艦。

劉慈欣在寫這些場面的時候,大概想到了日俄戰争中的遠東海戰,或者珍珠港奇襲、中途島之戰,人類曆史上其實也有這些準備多年、毀于瞬間的場面。但這次不同,這次就是一個水滴。

目睹一百艘戰艦像一挂鞭炮似的在一分鐘内炸完,還是超出了人類的心理承受能力……艦隊的指揮官們都處于一種震顫麻木狀态中……“北方”号戰艦趙鑫與“萬年昆鵬”号戰艦上尉李維通話。李維問:用的是什麼武器?趙鑫說:我不知道……

作家特别說明:“這段對話用的不是現代艦隊語,而是21世紀的漢語。”緊要關頭,還是說家鄉話。這一大段空中海戰、科技暴力的文字,充滿了被虐狂與虐待狂兩種心理本能的滿足。據說冬眠者比新人類更快了解了地球的處境,即人類完全不是三體的對手。

20分鐘後,千餘艘戰艦被毀,再過30分鐘,經過200年建成的人類的太空武裝力量全軍覆沒,隻有“量子”号和“青銅時代”号逃脫。其實,另外還有四艘軍艦,在另一個方向逃脫,現在歸之前叛逃的章北海指揮了。

03.

為了生存,什麼都能做嗎?

現在的網絡上,章北海很受青年人崇拜,他是世紀末/世紀國中國小說裡最新的一個幹部形象。章北海對五位艦長以及官兵列隊訓話,說:“同志們,我們回不去了。”

對艦長和五千官兵來說,就是我們回不去地球了。但對《三體》的中國讀者來說,對“同志們,我們回不去了”的感想、感受可能更複雜一些:沒有聽到“集結号”,回不去了?80年代回不去了?80年代之前回不去了?或者什麼回不去了?……

這幾千個星艦地球人自認是地球文明唯一的繼承者,他們要飛向18光年外的一個行星,需要2000多年。全體星艦公民确認,我們現在是一個獨立國家,要制定憲法。

這時,小說出現了關于社會制度和文明秩序的讨論。這是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以來,小說家再次有機會幻想設計自己的社會形态。

有人建議說我們是軍隊,是以是專制社會。章北海搖頭——他一個人搖頭,就否定了這個社會形态。

有人說現在可以建立人類曆史上第一個真正的民主社會,因為我們才幾千人,什麼都可以投票。章北海也不同意。

大家選這位章北海做權力委員會主席,掌握星艦地球最高權力。他又推卻,說隻做執行艦長,就是掌握軍艦實際航行的人。

《三體》究竟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這麼一個浮在真空當中的軍艦社會,不久也出問題了。先是大家心理焦慮,懷念地球,然後發現前面是一條死路,燃料不夠。結論非常尖銳,要麼部分人死,要麼全體死。幾個軍艦上的艦長同時都想到了一個悲慘結論。當然,“自由選擇”号,還是由章北海來動手。可是攻擊其他軍艦時,因為人性軟弱,猶豫數秒鐘,結果“藍色空間”号消滅了其他軍艦,獲得了更多的燃料裝置。之後,就獨自航向新的行星了。

曆史存亡之際,不是大團結,不是人類充滿了愛,而是走到絕境還要自相殘殺——《三體》不僅偏離了我們的主流叙事,也不同于大部分其他涕淚縱橫的小說故事。另一方向也發生了同樣冷酷的自相殘殺:“青銅時代”号消滅了“量子”号,攜帶了兩個船的燃料,向另一個遠方航行。

《三體》設計的關于社會模式的自由選擇,用小說裡(太空中)的一句北京話來說就是:“黑,真他媽黑!”人類真的為了自己生存,什麼都可以做嗎?這就回到了小說“黑暗森林”的假設主題了。

水滴擊敗聯合艦隊後,地球陷入全盤混亂。知道逃走的星艦上地球人還要自相殘殺,人類就更加陷入絕望。

第二卷中地位重要的中國人丁儀,最早觸摸水滴,瞬間汽化;章北海帶着一個“諾亞方舟”,結果自己也身亡;現在就隻有羅輯還在,因為當年設定的咒語突然有效,那顆做實驗的行星果然被毀,是以羅輯在世界末日之前,一度又被恢複了面壁者的權力。

但是水滴封鎖了太陽,沒法再直接發信号。羅輯就要借助一個雪地工程,悄悄布置了一系列核彈。換言之,他還是可以發射信号來暴露地球和三體的位置。是以,他最後能夠和三體談判:我不暴露你們三體,你們的水滴艦隊也必須轉向或者撤退。換言之,就是以恐怖平衡換取地球暫時安全。

三體效率很高,僅僅考慮了三分鐘就與羅輯達成了協定。羅輯就站在葉文潔的墓地,後者是給世界帶來災難,前者拯救了世界。

必須承認,至少《三體》前兩卷,和上世紀大部分中國小說很不一樣。梁啟超的幻想就是60年後,中國的民富國強和世界地位。之後,幾十部小說一直在描寫為實作這一幻想,過程如何艱難、怎樣艱辛、何等艱苦。

嚴鋒說,劉慈欣是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準;也有評論說他是中國新科幻作家中的新古典主義作家。當然,作品譯成各種文字以後,也會有一些完全意想不到的科幻閱讀效果。比如說,日文本暢銷以後,就出現了拟人化的智子形象像美少女戰士,不少人最喜歡的角色是警官大史。

人們完全可以把小說裡的量子幽靈、三體模式、高維宇宙、歌者文明、降維過程都看成是燒腦的哲學課,但也可以像紮克伯格那樣,他說他一直在讀經濟學和社會學,《三體》可以讓他很好地緩解閱讀的疲憊。

是以中外之間、雅俗之間,無論如何,這是20世紀中國小說的一次越界、一次轉向。雖然轉向、越界當中,中國小說一貫的焦點——中國革命的曆程、中國人的世界形象,還始終存在。

100年前,梁啟超的未來幻想,中國前途光明。100年後,劉慈欣的地球往事,世界前景灰暗。整整100年了,曆史在進步,還是在螺旋之中上升?

*配圖及封圖來源:《三體》電視劇、《三體》動畫劇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