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春之歌》就是一顆紅色的種子

作者:光明日報
《青春之歌》就是一顆紅色的種子

2009年5月1日,歌劇版《青春之歌》在北京大學百年報告廳首演。由金曼(右四)和戴玉強(右五)主演。資訊圖檔

我第一次接觸到電影《青春之歌》,深受感動,然後詳細閱讀了原著小說。其實,我們這一代人,就是在《青春之歌》《永生在火中》《永不消逝的電波》等經典文藝作品中的陪伴和滋養,我們的人生也正因為這些作品而深埋了一顆紅種。

回想起來,青春之歌對他的印象依然可見,尤其是片中飾演林道靜的謝芳的印象。在出演影片之前,她是一名歌劇演唱家,在影片中,她成功地刻畫了一位知識淵博的女性從一個女孩到一個堅定而成熟的共産黨員的轉變,使林道靜成為我們這一代人的榜樣。可以說,《青春之歌》對我的藝術之路有着重要的影響。

2009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為紀念五四運動90周年,我開始籌備北京大學戲曲研究所的成立。我們計劃推出一部原創的中國戲曲。當時,我在尋找和發現"中國戲曲的初貌",并在腦海中對"中國戲曲的氣質"進行初步描繪。我們梳理了30多個人物和故事,而《青春之歌》作為一部傑作,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青春之歌》與北京大學關系密切。它講述了包括北京大學在内的大學生在抗日戰争前夕在共産黨的上司下發起抗日愛國運動的故事。可以說,《青春之歌》蘊含着五四的精神和精神,北京大學的精神。北京大學創作這樣的歌劇,再現了那個時代"紅樓"的故事和學生風貌,本身就具有非凡的意義。二是歌劇研究院的成立,我公司以培養中國戲曲人全面發展為初心和使命。這項工作也充分展示了教育的價值。每個大學生都是年輕的時候,都面臨着自己青春的選擇,而《青春之歌》的主題可以概括為"青春"和"選擇"這兩個關鍵詞。它反映了年輕人選擇将自己的命運與國家危機和國家興衰緊密聯系起來。這在歌劇中得到肯定和加強,其實也展現了我們的選擇,即通過這部戲曲藝術表演這個選擇過程,達到春風雨雨,走進耳朵的目的。

歌劇藝術有自己的規範和标準,不是快餐,而是盛宴,是需要團隊戰、集體呈現的藝術形式。我們堅持工匠精神,堅持藝術品質,努力營造良好的中戲生态環境。歌劇《青春之歌》曆經八次改版,每次都為提高品質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其中,林道靜的詠歎調《新世界》《再見,我夫妻》,陸家川的《看青春中國如薄日出》,于永澤的《安靜,我愛你》,女二重唱《快樂的小鳥》,男女二重唱《開雲看綠天》等都有很高的藝術水準。

除了主演歌劇《青春之歌》,我還出演了歌劇《姜思》。這些紅色經典的共同特征之一,就是主人公具有高貴的個性風格。英雄主義一直是人類的主流精神。我們的紅色經典是英雄主義的标志。蔣傑和林道靜都是女性,有着共同的信仰,願意為自己的信仰獻出生命。不同的是,江傑是成熟的共産主義者和革命家,而林道靜是剛剛接受進步思想,走在革命道路上的年輕女性。是以我曾經說過:"十年前的姜姐是林道靜,十年後的林道靜是姜傑。"他們有一貫的氣質和精神。

制作和主演歌劇《青春之歌》,讓我深刻體會,面對人生的重大抉擇,他們應該走哪條路,分辨什麼方向。從歌手到歌劇再到歌劇制作,這一直是我個人藝術生涯的一段旅程,而一直保持不變的是我對藝術的癡迷熱愛。這門課程的背後,其實是我的想法:作為一名藝術家,我們應該對民族文化和時代潮流有敏感和判斷力。現在我們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廣大人民對美、幸福的期待呈現出新的文化需求,我們必須努力投入到符合時代文藝事業發展方向的文藝事業中,培養出真正有能力、感性強、有理想素質的人才。

就我個人而言,今天歌劇表演和歌劇制作中更重要的因素是我的雙重身份。一是文藝工作者,主要任務是不斷向廣大觀衆貢獻出優秀的文藝作品。另一位是藝術教育家。藝術的傳承需要口語教育、講道,通過建立應用教學平台,讓更多的年輕人有機會獲得專業學習,并通過實踐更快地成長,服務于藝術創作,服務于國家文化戰略發展的需要。這兩個身份給了我使命和責任,也是第一顆心是責任。

中國戲曲和黨史、中國新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一路走來。我們的歌劇《宋慶齡》《陳雪森》《宋雪森》《宋玉森》《為你而歌,王選歌》《北方大學1918》是我們黨和國家發展重要階段的藝術呈現,也是對英國模範人物的集中緻敬。我們努力用中國戲曲講述中國故事,展現中國文化,弘揚偉大精神。

近日,我們在北京大學舉辦了"百年前——中國戲曲的紅色基因"校園政治展。展覽選取了《白發女人》、《紅胡紅衛兵》、《青春之歌》、《北方大學1918》等中國經典戲曲作為北京大學的原創歌劇,展現了中國戲曲和《四史》沿途的發展印記。我們希望在社會上樹立"戲曲與美學教育與政治"的理念,并将繼續将展覽活動推向全國的中國小和貧困山區,讓紅靈生根開花,實作立德樹人,美化人民的行動目标。接下來,我們将推廣《青春之歌》《抉擇之歌》《北方大學1918》和新創作的歌劇作品,以不同的形式向社會、走進校園,更好地融入我們的"中國戲曲夢",享受唱黨、唱祖國、歌唱人民、歌唱英雄。

(作者:金曼,歌劇《青春之歌》主演兼制片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