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春之歌》就是一顆紅色的種子

作者:光明網

作者:金曼(歌劇《青春之歌》主演兼出品人)

我先接觸的是電影《青春之歌》,深受感動之後詳細閱讀了原著小說。其實,我們這一代人,就是在《青春之歌》《烈火中永生》《永不消逝的電波》等經典文藝作品的陪伴和滋養中成長起來的,我們的生命也因為這些作品而深深地埋下了一顆顆紅色的種子。

《青春之歌》就是一顆紅色的種子

2009年5月1日,歌劇版《青春之歌》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首演。主演金曼(右四)和戴玉強(右五)在演出中。資料圖檔

青年時期對《青春之歌》的印象現在回想起來仍曆曆在目,尤其對電影中扮演林道靜的謝芳老師印象深刻。她在出演這部電影之前是一位歌劇演員,在電影中成功演繹了一位知識女性從懵懂少女到堅定成熟的共産黨員的轉變過程,讓林道靜成為我們這代人心目中的榜樣。可以說《青春之歌》對我的藝術之路是有重要影響的。

2009年是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是紀念五四運動90周年,當時我着手籌備成立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我們計劃推出一部中國原創歌劇。那時,我正在尋找和發現“中國歌劇本來的樣子”,對我心目中“中國歌劇的氣質”進行最初的描畫。我們梳理出30多個人物和故事,而将《青春之歌》作為發轫之作,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青春之歌》與北京大學緊密相關。它講述的是抗戰前夕包括北京大學在内的各大高校大學生們在共産黨上司下發起抗日愛國運動的故事。可以說《青春之歌》蘊含的精神和五四精神、北大精神一脈相承。由北京大學創作這樣一部歌劇作品,再現那個時代“紅樓”故事和學子風貌,本身就具有非凡的意義。二是成立歌劇研究院,我把培育全面發展的中國歌劇人作為初心和使命。這部作品也充分彰顯出育人價值。每個大學生都是正青春的年紀,都在面臨自己的青春選擇,而《青春之歌》的主題可以概括為“青春”和“選擇”這兩個關鍵詞。它反映的是青年選擇将自己的命運同民族危亡和國家興衰緊密聯系在一起。這一點在歌劇中被肯定和強化,實際上也展現了我們的選擇,即通過歌劇藝術表現這個選擇過程,實作春風化雨、入耳入心的目的。

歌劇藝術擁有自身的規格與标準,不是快餐,而是盛宴,是需要團隊作戰、集體呈現的藝術形式。我們堅持工匠精神,堅守藝術品質,進而努力營造中國歌劇的良好生态環境。歌劇《青春之歌》曆經八次修改,每一次都投入大量的心血,在品質上不斷得到提升。其中林道靜的詠歎調“嶄新的世界”“永别了,我愛的人”,盧嘉川的“看青春中國如噴薄日出”,餘永澤的“靜,我愛你”,女二重唱“快樂的小鳥”,男女聲二重唱“撥開雲霧見青天”等都有着很高的藝術水準。

除了主演歌劇《青春之歌》,我還主演過歌劇《江姐》。這些紅色經典的一個共性特征就是主人公富有崇高的人格風範。英雄主義始終是人類的主流精神。我們的紅色經典就是英雄主義精神的一種表征。江姐和林道靜都是女性,有着共同的信仰,并且願意為自己的信仰獻身。不同的是,江姐是成熟的共産黨人、革命家,而林道靜是剛剛接受進步思想、正在走向革命道路的女青年。是以我曾經說過:“江姐的十年前是林道靜,林道靜十年後是江姐。”她們身上有着一以貫之的氣質和精神。

制作和主演歌劇《青春之歌》,讓我深刻認識到面臨人生重大選擇時,自己應該走哪條路,認準什麼方向。從歌唱演員到演出歌劇再到制作歌劇,是我個人藝術生涯的一個曆程,一直不變的是我對藝術的執着熱愛。這種曆程背後,實際是我的一種思考:作為一位藝術工作者要有對國家文化與時代潮流的敏感和判斷。現在我們進入新時代,廣大人民對美好、對幸福的期待呈現出新的文化需求,我們就要努力奉獻符合時代發展方向的文藝作品,培養真正有能力、有情懷、有理想的合格人才。

對于我個人而言,如今從事歌劇表演與歌劇制作,更重要的因素是我的雙重身份。一個是文藝工作者,主要任務是不斷地向廣大觀衆奉獻優秀文藝作品。另一個是藝術教育工作者。藝術的傳承需要口傳心授、言傳身教,通過建立應用型教學平台,讓更多年輕人有機會得到專業學習,并通過實踐更快地成長,服務于藝術的創造,服務于國家文化戰略發展需要。這兩種身份賦予我的是使命和責任,也是初心更是本分。

中國歌劇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一路同行。我們創作的歌劇《青春之歌》《宋慶齡》《錢學森》《為你而來·王選之歌》《北大1918》等就是對我們黨和國家重要發展階段的一份藝術呈現,也是對英模人物的一次集中緻敬。我們努力用中國歌劇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華文化風采,弘揚偉大精神。

近期,我們在北京大學舉辦“百年回望——中國歌劇的紅色基因”校園思政展。展覽選取《白毛女》《洪湖赤衛隊》等中國經典歌劇和《青春之歌》《北大1918》等北京大學原創歌劇,全景式展現中國歌劇與“四史”一路同行的發展印記。我們希望在社會上樹立“歌劇+美育+思政”的理念,并将展演活動不斷推向全國大中國小和貧困山區,讓紅色精神生根開花,實作立德樹人、美育化人的行動目标。下一步,我們将推動《青春之歌》《為你而來·王選之歌》《北大1918》以及新創作的歌劇作品,以不同形式走向社會、走進校園,把我們的“中國歌劇夢”更好地融入“中國夢”,盡情讴歌黨、讴歌祖國、讴歌人民、讴歌英雄。

《光明日報》( 2021年07月07日15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