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世紀二十年代來濟南的瑞典傳教士,村民至今難忘“師恩”

作者:老照片
上世紀二十年代來濟南的瑞典傳教士,村民至今難忘“師恩”

照片 Volm 在附近的鄉村市場執行任務

瑞典人Volm于1924年來到中國,這是他學習的第一年,并于1925年來到章丘市龍山鎮的龍山村傳教。當時,龍山村大約有700戶人家,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當沃爾姆看到當地習俗不允許女孩接受教育時,他說服了村裡的人"女孩也應該接受教育",而在勉強獲得許可的情況下,沃爾姆去了北京的一所大學(具體情況不詳),并說服了兩名高年級的女孩帶她們去龍山, 在那裡,他們開辦了當地第一所女子學校。

在龍山,沃爾姆因傷寒住進了青島附近的一家教會醫院,并遇到了美國護士格雷姆。後來,在美國結婚生活了一段時間,生下了他們的長子約瑟夫,他們于1927年一起回到龍山傳教團,格雷姆在龍山開了一家小診所,看望當地人。

上世紀二十年代來濟南的瑞典傳教士,村民至今難忘“師恩”

在前往使命的路上

沃爾姆一家回到龍山九年,他們最後兩個孩子,約瑟夫的一個兄弟和一個妹妹,出生在龍山。約瑟夫回憶說,他的家人和當地人相處得很愉快,他和他的兄弟姐妹經常和當地的孩子一起玩,他的中文最初是從他的中國孩子那裡學到的。

1936年,沃爾姆一家離開中國,回到瑞典。但在1939年的一天,一封來自長山傳教士的緊急信函将Ferms帶回了龍山,在那裡他們的三個孩子被安置在瑞典南部的一家孤兒院。直到1947年,全家才在瑞典團聚。當沃爾姆人傳回龍山時,日軍已經占領了山東。約瑟夫的信中說,因為他的母親是美國人,日本人曾兩次要求她靠在龍山使團的牆上為槍擊事件做準備,他的父親曾強烈主張提醒日軍指揮官,她也是瑞典人,因為她的婚姻。

上世紀二十年代來濟南的瑞典傳教士,村民至今難忘“師恩”

約瑟夫9歲,是濟南一所教會學校的中國人,當時他的父親經常騎自行車接他并送他下車。

上世紀二十年代來濟南的瑞典傳教士,村民至今難忘“師恩”

約瑟夫父子三個人上千佛山,他們身後是濟南城。

上世紀末,沃爾姆的兒子約瑟夫終于回到了他60多年來一直夢想的"中國之家"。

面對成千上萬張溫暖的面孔,這位自稱"美國西部老牛仔"的老人,淚流滿面。"離家出走又小,老人回來了,鄉下的聲音沒有變色的頭發腐爛。孩子們彼此不認識,笑着問客人從哪裡來?他看着麥克風,哽咽着說:"我無法用言語形容我現在有多興奮。"

一個83歲的老人在一面舊花鏡裡喊着"Voyother",蜷縮着身子,"還記得我小時候一起釣魚嗎?約瑟夫抱着瘦瘦的張,喃喃地說:"記住,記住。張裕恒老人也拄着拐杖走了過來:"沃約瑟,我記得小時候我到你家推門,撞到你的頭。當他說話時,他伸手撫摸着他的額頭,尋找瘀傷。約瑟似乎記不起細節,但他說:"你的臉對我來說仍然很熟悉。81歲的王全晖臉顫抖地走過來,用已經不老練的英語直接對約瑟夫說:"還記得我嗎?你的父母教我英語,并兩次去我家。"

當他得知約瑟的父母去世時,老人淚流滿面:"哦,我的上帝,他們是我最喜歡的英語老師!王說,他在濟南上高中時,每個周末和寒暑假都去傅牧師家學英語,傅牧師和傅師的母親對他都很好,經常陪他吃飯。傅牧師1936年離開濟南時,想帶他去瑞典。當時,他的行李已經準備好了,隻是因為他的父母反對不能這樣做。老人看到老師的兒子,特别興奮。

上世紀二十年代來濟南的瑞典傳教士,村民至今難忘“師恩”

約瑟夫夫婦與鄰居一起過聖誕節

老人說,小時候,傅牧師的家與村裡的人關系很好,約瑟的父母在村裡做了很多善事。1941年太平洋戰争爆發後,由于約瑟夫的母親格雷姆是美國人,約瑟夫家非常艱難,村民們經常給家人送一些小米、紅棗、花生等土特産。60多年過去了,很多事情都被遺忘了,但友誼卻令人難忘。

西方傳教士赴華,作為一個群體,曆史都做出了公正的評價。但作為每個活着的個體,他們的軌迹是豐富多彩的。在60多年後的龍山,我們似乎能夠清楚地聽到約瑟夫父母留下的餘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