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多部門:督促平台企業強化平台銷售和直播帶貨産品品質管控和追溯

作者:新京報

新京報訊 11月23日,工信部等部門釋出關于印發進一步提高産品、工程和服務品質行動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其中提到“督促平台企業強化平台銷售和直播帶貨産品的品質管控和追溯,依法承擔商品和服務品質保證、食品安全保障等責任,切實維護使用者個人資訊權益及隐私權”。以下為全文:

關于印發進一步提高産品、工程和服務品質行動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品質強國的決策部署,深入實施品質提升行動,進一步提高産品、工程和服務品質,經國務院同意,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建構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樹立品質第一的強烈意識,圍繞提高供給體系品質,直面市場需求和群衆關切,聚焦突出問題、明顯短闆和發展關鍵,堅持一個一個行業抓、一類一類産品抓,着力打通一批産業鍊供應鍊品質堵點,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品質難點,化解一批民生消費領域品質痛點,更好支撐現代産業體系優化更新,更大力度保障優質産品、工程和服務有效供給,不斷增強人民群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到2025年,品質供給與需求更加适配,農産品食品合格率進一步提高,消費品優質供給能力明顯增強,工業品品質穩步向中高端邁進,建築品質和使用功能不斷提高;生産性服務加快向專業化和價值鍊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可及性、便利性和公共服務品質滿意度全面提升。

二、推動民生消費品質更新

(一)擴大安全優質農産品食品供給。強化農業投入品品質安全風險評估,推廣應用緩釋肥、有機肥和高效低風險農藥。完善農業全産業鍊标準體系,強化米面油等大宗糧油産品和蔬菜、果品、木本油料品質保障。着力提高乳制品品質安全水準,增強國産嬰幼兒配方乳粉競争力。加強冷鍊食品監管,嚴格排查管控涉疫食品,防止脫冷變質的冷藏冷凍食品流入市場。加快推進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嚴控農藥獸藥殘留、重金屬、食品污染物等安全風險。完善食品品質标準體系。推進綠色、有機、地理标志和達标合格農産品(農産品“三品一标”)發展以及優質農産品基地建設,開展地理标志助力鄉村振興行動,推進地方特色産品标準化、品牌化,繼續實施地理标志農産品保護工程。(農業農村部、國家糧食和儲備局、國家林草局、國家衛生健康委、市場監管總局、海關總署、工業和資訊化部、供銷合作總社、國家知識産權局等部門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落實。以下均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落實,不再列出)

(二)增強兒童老年人殘障人士用品适用性。圍繞特殊人群消費品發展需求,加大人體工效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和标準制定力度。深入推進兒童和學生用品安全守護行動,提高校服、玩具、文具和嬰童用居家防護、運動防護、助行騎乘等産品品質安全水準。建立老年用品産業标準體系,推動适老化産品發展和智能應用及終端産品适老化改造。提高輪椅、助行機器人等康複輔助器具智能化程度,豐富助視、助聽和輔助閱讀類産品供給。(工業和資訊化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衛生健康委、民政部、國家藥監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促進日用消費品更新疊代和文體用品創新發展。加強數字化試衣、智能服裝等新技術新産品研發,大力推動服裝、鞋類産品、羽絨制品等領域産品品質分級。提高清潔類家電産品的消毒除菌、清潔淨化性能,提升廚房電器一體化、智能化和能效水準,發展便攜式小家電。嚴格家居裝飾裝修産品有毒有害物質限量要求,提升廚衛五金、人造闆等零部件及材料品質。提高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用品和應急物資品質水準。推進商品包裝和流通環節包裝減量化、标準化、循環化。加大健身器材和運動用品優質供給,提升音樂、舞蹈、美術用品品質水準。提高首飾、藝術陶瓷等工藝美術産品和絲綢刺繡、文房四寶等傳統文化産品創作設計水準。(工業和資訊化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林草局、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藥監局、體育總局、文化和旅遊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推動建築工程品質提升。進一步完善建築性能标準,合理确定節能、無障礙、适老化等建築性能名額。探索建立建築工程品質評價制度,鼓勵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對地區工程品質狀況進行評估。加快推進工程品質管理标準化建設,推動落實工程品質安全手冊制度。強化住宅工程品質管理,探索推進住宅工程品質資訊公示。開展預拌混凝土品質專項抽查和工程品質檢測專項治理行動,依法嚴厲查處品質不合格和檢測資料造假等違法違規行為。加強綠色建材推廣應用,開展綠色建材下鄉活動。(住房城鄉建設部、工業和資訊化部、财政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增強産業基礎品質競争力

(五)提高基礎件通用件品質性能。加強基礎共性技術研究,提升軸承、齒輪、緊固件、液氣密件、液壓件、泵閥、模具、傳感器等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可靠性、穩定性,延長使用壽命。加快設計、制造技術軟體國産化應用,推進電子設計自動化參考架構标準化,研發高端晶片關鍵裝備和儀器。加強高端儀器儀表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和應用,提高裝置精度、穩定性和标校技術水準。(科技部、工業和資訊化部、國家國防科工局、市場監管總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強化材料品質保障能力。提高通用鋼材、航空鋁材、基礎化工原料、水泥、平闆玻璃等品質穩定性、可靠性和耐久性。加快冶金、化工、紡織、建材、林産工業等行業标準制修訂工作。加強在一定條件下具有易燃危險性的工業原材料出廠品質安全控制和抽檢。實施新材料标準領航行動和計量測試能力提升工程,提升稀土、石墨烯、特種合金、精細陶瓷、液态金屬等品質性能,加快先進半導體材料和碳纖維及其複合材料的标準研制,加強新材料制備關鍵技術攻關和裝置研發。(工業和資訊化部、國家國防科工局、國家林草局、國家發展改革委、中科院、市場監管總局、科技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提升裝備産品品質可靠性。提升電子裝備、數控機床和工業機器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水準,加快數控系統、關鍵功能部件、整機、系統內建方案更新和推廣應用。加快标準更新疊代,主糧作物收獲機械、拖拉機平均故障間隔時間名額分别提高到80、250小時以上。突破工程機械穩定性設計、控制和傳動系統關鍵零部件制造技術技術,推動挖掘機、裝載機、推土機和非公路自卸車等平均失效間隔時間比現行國家标準提高60%以上。提升電動交通工具和電池驅動非道路移動機械等的安全可靠性。完善起重機械安全技術規範,推動橋式、門式起重機設定不同形式高度限位裝置。加強重大工程裝置監理。(工業和資訊化部、國家國防科工局、農業農村部、市場監管總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引導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态優質發展

(八)提升新一代資訊技術産品品質。提高移動通信終端、可穿戴裝置、超高清視訊終端等數字産品智能化水準和消費體驗。建立實施資料安全管理認證制度,提升企業資料安全和個人資訊保護能力。提高5G網絡、資料中心、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品質要求,強化IPv6在物聯網産品和系統的部署應用。建構雲基準測評體系和雲服務能力評估體系,提升雲計算産品品質和服務能力。(中央網信辦、工業和資訊化部、市場監管總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推動新技術與産業深度融合。推動利用人工智能、大資料、區塊鍊、雲計算、5G等技術對傳統産業進行全鍊條改造,鼓勵企業發展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共享化生産等新模式。實施新産業标準化領航工程,圍繞新材料、生物技術、醫療器械、數字技術等前沿領域開展标準研究和驗證。加強系統融合、時間同步、仿真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的環境感覺、決策和安全性能。(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資訊化部、中央網信辦、市場監管總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促進平台企業提供優質産品和服務。支援企業建構形式多樣的線上消費場景,探索人機互動新模式,提升網絡消費體驗。督促平台企業強化平台銷售和直播帶貨産品的品質管控和追溯,依法承擔商品和服務品質保證、食品安全保障等責任,切實維護使用者個人資訊權益及隐私權。深入推進農産品出村進城和“數商興農”。推動出行服務領域平台企業持續改善使用者體驗。深入開展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基地和示範企業建立。(商務部、中央網信辦、市場監管總局、工業和資訊化部、交通運輸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促進服務品質大幅提升

(十一)引導居民生活服務高品質發展。結合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完整社群、活力街區建設。加強家政服務規範化、職業化建設,完善母嬰護理、家政教育訓練标準,推動發展員工制家政企業,大力推進家政進社群,實施“家政興農”行動。提升物業服務品質,健全物業服務标準體系,推廣電梯“全包維保”、“物聯網+維保”。規範家居服務市場,提升家裝服務标準化水準。持續推進快遞綠色包裝标準體系建設。提升快遞“最後一公裡”投遞服務能力。提振餐飲消費,堅決制止餐飲浪費,鼓勵餐飲企業豐富提升菜品、提高服務水準、創新經營模式。發展多樣化、優質化旅遊産品和服務,大力整治“不合理低價遊”,持續完善旅遊服務品質評價體系。(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市場監管總局、國家郵政局、文化和旅遊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二)提高生産流通服務專業化融合化水準。加大涉農金融服務供給,積極支援符合條件的農業企業上市融資。完善綠色金融标準體系。發展綠色直接融資,持續支援綠色債券發行。加強數字技術在普惠金融領域中的依法合規和标準化應用。推動物流網絡化一體化發展,加快城市配送綠色貨運、冷鍊物流發展,完善農村物流服務體系,推廣标準化、集裝化、單元化物流裝載器具和包裝基礎模數。培育一批制造服務業新型産業服務平台或社會組織,鼓勵其開展協同研發、資源共享和成果推廣應用等活動。提升專利商标審查品質和效率,完善知識産權公共服務體系。(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供銷合作總社、國家郵政局、工業和資訊化部、國家知識産權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三)提升社會服務效能。持續開展服務品質監督監測和結果通報。加強城鄉社群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實施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提升工程。推動康複輔助器具産業提質更新。健全高齡、失能(失智)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體系和相關标準,組織醫養結合示範項目,開展社群醫養結合能力提升行動,實施醫養結合人才能力提升教育訓練項目,提高醫養結合服務品質和水準。建立健全托育服務政策法規體系和标準規範體系。按年度提出國家醫療品質安全改進目标,推動醫療服務品質持續改進。加強醫療美容綜合監管執法。加強政務服務事項管理、內建化辦理、便民熱線運作、服務評估評價等标準的制定、實施和宣貫。督促水、電、氣、暖等公用事業領域企業公開服務内容、服務流程、資費标準等資訊。(市場監管總局、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醫保局、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以品質變革創新推動品質持續提升

(十四)強化科技創新對品質提升的引領作用。建立科技創新政策和品質政策緊密結合的工作機制,部署實施國家品質基礎設施科技項目,加大科技研發計劃對品質提升的支援力度,重點面向影響制約産業發展的品質短闆問題開展品質關鍵共性技術研究。鼓勵企業加大品質技術創新投入,發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和服務型制造。推動品質創新成果轉化為标準和實作産業化應用。推動大資料、區塊鍊、雲計算等與品質管理融合發展,提升品質精準化控制和線上實時檢測能力。(科技部、工業和資訊化部、市場監管總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五)推動産業鍊供應鍊品質關聯提升。加強對産業鍊核心企業的激勵引導,發揮中央企業、國有大中型企業主力軍作用,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着力解決産品性能和品質檔次“卡脖子”、“瓶頸”問題。強化跨部門、跨領域協調推進,促進設計、材料、工藝、檢測、應用等産業鍊上下遊标準銜接。加強食品農産品追溯碼、物品編碼、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推廣應用。支援産業鍊“鍊長”、“鍊主”企業和“領航”企業将相關企業納入共同的供應鍊和品質管理體系,實施品質技術聯合攻關和品質一緻性管控。(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國資委、工業和資訊化部、市場監管總局、商務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六)提升品質基礎設施服務效能。加強國家、區域、産業品質基礎設施能力建設,綜合運用計量、标準、合格評定等要素資源實施精準服務。加強國家标準全文公開系統建設,服務各類市場主體更加公平、便捷獲得标準資訊資源。深入推進“計量服務中小企業行”、“小微企業品質管理體系認證更新行動”、“品質技術幫扶提質強企行動”。大力開展品質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鼓勵和支援商會協會積極參與,強化對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支援幫扶。加強技術性貿易措施研判應對和資訊服務,引導企業加強合規管理,優化出口商品和服務品質。(市場監管總局、科技部、工業和資訊化部、全國工商聯、商務部、海關總署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七)加強品質品牌建設。持續辦好中國品牌日活動,加強中華老字号和商标品牌的培育和保護,實施地理标志保護工程,支援打造區域品牌。建立健全品質分級制度,促進品牌消費、品質消費。大力推進内外貿産品“同線同标同質”工程。加快農業品牌精品培育,推動在化妝品、服裝、家紡、電子産品等消費品領域,石化化工、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等原材料領域,以及家政、旅遊、文化、休閑、檢驗檢測認證等服務業領域培育一批高端品牌。培育托育服務、乳粉奶業、動畫設計和制作等行業民族品牌。完善品牌價值評價标準體系,開展品牌價值評價。(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廣電總局、國家知識産權局、市場監管總局、農業農村部、供銷合作總社、工業和資訊化部、文化和旅遊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八)提升勞動者品質素養。加強普通高等學校、職業院校品質相關學科專業和課程建設。發揮各級工會和團組織作用,開展勞動和技能競賽、品質管理創新、品質改進提升等活動,提高員工品質意識和技能水準。完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教育訓練工作體系,提高家政、養老、育幼等領域人才培養教育訓練品質。(教育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市場監管總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強化實施保障

(十九)健全财政金融政策。各地區要将品質提升行動工作經費列入預算,鼓勵企業加大對品質提升的資金投入,完善品質提升資金多元籌集和保障機制。企業品質提升活動中發生符合條件的研發費用支出,可按規定享受稅前加計扣除政策。加強政府采購需求和履約驗收管理,更好實作政府采購優質優價。制定品質競争型産業分類,加強品質統計監測。支援企業運用保險手段強化産品品質保障、服務承諾兌現和消費争議解決,鼓勵企業積極投保平行進口車“三包”責任相關保險、工程品質保險。(财政部、人民銀行、市場監管總局、稅務總局、國家統計局、銀保監會、住房城鄉建設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加強品質安全監管。完善品質安全風險監控機制,加快建設全國統一的産品品質安全風險監測平台,制定實施重點産品品質安全監管目錄,推進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健全産品品質監督抽查關聯機制,強化國家和地方之間統籌協同、互動互補。強化城鄉結合部和農村市場、網絡市場等重點領域品質安全監管,嚴厲打擊品質違法行為。提升進出口商品品質安全風險預警和快速反應監管能力。健全完善省、市、縣三級品質監管檢測體系,加大支援保障力度,探索建立産品品質安全動态監管指揮排程體系,加強對基層監管部門的監督和指導。倡導行業協會、商會推進行業自律,鼓勵新聞媒體和消費者組織等加強社會監督。(市場監管總局、農業農村部、國家糧食和儲備局、公安部、海關總署、住房城鄉建設部、工業和資訊化部、交通運輸部、民政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一)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全面落實企業及其負責人品質責任,引導企業建立健全品質管理和品質追溯體系,加強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品質管理。推動企業對提供的産品和服務進行公開品質承諾,嚴格履行缺陷召回、品質擔保責任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法定義務。鼓勵企業設立首席品質官,深入實施企業标準“領跑者”制度和團體标準“領先者”行動,廣泛開展對标達标品質提升專項行動。(市場監管總局、住房城鄉建設部、工業和資訊化部、國務院國資委、全國工商聯、教育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二)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推進品質強國标杆城市和品質品牌提升示範區建設。鼓勵地方在産業集聚區創新激勵舉措,深入實施品質提升行動。進一步做好中國品質獎和各地政府品質獎評選表彰活動,建立先進品質管理經驗長效宣傳推廣機制。強化政府品質工作考核和督查激勵,加強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廣泛開展群衆性品質活動,營造人人關心、參與、推動品質提升的良好氛圍。(市場監管總局、中央宣傳部、廣電總局、工業和資訊化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加強組織上司,将提高産品、工程和服務品質作為建設品質強國、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内容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結合實際制定具體方案,完善配套政策措施,認真抓好貫徹落實。市場監管總局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統籌協調,将任務落實情況納入政府品質工作考核和品質獎勵、示範、督查激勵等工作,確定各項任務落地見效。

編輯 劉佳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