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鲌魚10種:地包天的翹嘴,柳葉形的身材

作者:漁人劉文俊

深知養殖從業不易,共謀水産行業繁榮。不誤導不誇大不炒作不标題黨。用養殖人的語境,讓你在短時間内享用一份精品!

鲌魚10種:地包天的翹嘴,柳葉形的身材

“鲌”字是近代魚類學者引入西方近代魚類分類系統後造出的新字,用以作為Cutler和Erythrocutler等一大類群魚類的漢譯名,但是很多電腦打不出"鲌"這個字出來,因故常用“白”字替代。鲌(同"鲌",下文同)魚有很多種類别,但以翹嘴魚(翹殼魚)即翹嘴紅鲌為代表種類。

鲌魚10種:地包天的翹嘴,柳葉形的身材

(翹嘴,地包天)

鲌魚類一般魚體細長,側扁而薄,多呈柳葉形,額部低于背部。口在上位,下颌突出而上翹,是以多稱為"翹嘴"。主要特征是地包天的翹嘴,柳葉形的身材。鲌魚屬雜食性偏肉食性魚類,釣魚人喜愛的魚種之一。幼魚以浮遊動物和水生昆蟲為食,成魚以小型魚類、蝦和水生昆蟲為食,人工養殖時利用配合飼料就能很好的生長。

1-翹嘴紅鲌

鲌魚10種:地包天的翹嘴,柳葉形的身材

學名:Erythroculter ilisaeformis(Bleeker)

俗名:翹殼、大白魚、翹嘴、翹嘴巴、白絲、興凱大白魚、翹鮊子、鮊刺魚。

分類:鯉形目、鯉科、鲌亞科、紅鲌屬。

翹嘴紅鮊體型較大,常見為4~5斤,最大者重達20~30斤。體細長,側扁,呈柳葉形。頭背面平直,頭後背部隆起。口上位,下颌堅厚急劇上翹,豎于口前,使口裂垂直。眼大而圓。鱗小。側線明顯,前部略向上彎,後部橫貫體側中部略下方。側線鱗80~93枚。腹鳍基部至肛門有腹棱。背鳍有強大而光滑的硬棘,第二棘最甚。胸鳍末端幾達腹鳍基部。臀鳍長大,不分支鳍條3,分支鳍條21-25。尾鳍深叉形。體背淺棕色,體側銀灰色,腹面銀白色,背鳍、尾鳍灰黑色,胸鳍、腹鳍、臀鳍灰白色。

翹嘴紅鮊生活在敞水區的中上層,行動迅速,善跳躍。性兇猛,捕食其它魚類。6-7月産卵,産卵場多在近岸水區,卵粘附在水生植物的莖、葉上。

翹嘴紅鮊分布于全國各主要水系。以湖北、安徽和黑龍江省産量最多。每年6-7月份和10-11月份為捕撈旺季。東北地區以冬季捕撈為主。

翹嘴紅鮊肉潔白鮮嫩,營養價值較高,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8.6克、脂肪 4.6克,唯多細刺,故有淡水鰳魚之稱,鮮食和腌制均宜。

目前養殖翹嘴紅鮊成魚已成常态。

2-紅鳍鲌

鲌魚10種:地包天的翹嘴,柳葉形的身材

學名:Culter erythropterus Basilewsl

俗名:短尾鮊、黃掌皮

分類:鯉形目、鯉科、鲌亞科、鲌屬。

紅鳍鮊為小型魚類,肉食性,主要捕食小魚,亦食無脊椎動物。常見體長10-20厘米,最長達30厘米。栖息于湖泊水草茂盛處或江河緩流區,幼魚喜叢集在淺水區覓食。

體延長,側扁。頭小。眼大。口小,上位,下颌向上翹,口裂和身體縱軸幾乎垂直。頭後背部顯著隆起。被細小白色薄鱗。自胸鳍基部至肛門腹棱完全。背鳍短小,具粗壯的硬棘。胸鳍末端接近腹鳍。尾柄較長。尾鳍深叉形。背部青綠,微帶黃色,體側及腹部銀白色,體例上半部鱗片後緣有小黑斑。尾鳍、胸鳍呈淺黃紅色,臀鳍橘紅色。

紅鳍鮊分布極廣,全國各主要水系均産。生殖期間雄魚頭部出現珠星,産卵期5-7月,在靜水湖泊中繁殖,卵粘附于水草上。在北方水庫一般7-8月份汛期後即遊向河口索餌,為主要生産期。

3-蒙古紅鮊

鲌魚10種:地包天的翹嘴,柳葉形的身材

學名:Erythroculter mongolicus (Basilewsky)

俗名:紅梢子、尖頭紅梢、紅尾巴

分類:鯉形目、鯉科、鲌亞科、紅鲌屬。

蒙古紅鮊為中上層魚類,平時生活在水流緩慢的河灣或湖泊的中、上層,遊動靈活,活動較分散,冬季多集中在河流深水處或湖泊的深潭越冬。分布于全國各主要水系。

蒙古紅鮊體中型,常見者為0.5-1.5斤,最大達6斤。體長側扁,頭稍尖。頭背面平,頭後背部斜平。下颌比上颌長,口斜裂,後端伸至鼻孔後緣正下方。鼻孔下緣與眼下緣幾乎在同一水準線上。側線直,側線鱗73-79。腹棱自腹鳍基部至肛門。背鳍第3根不分支鳍條為光滑硬刺,最長鳍條比頭短。胸、腹縮短。臀鳍不分支鳍條3,分支鳍條18-22。尾鳍深叉形。身體上半部淺棕色,下半部銀白色。背鳍較暗,胸、腹鳍和尾鳍上葉淺黃色,尾鳍下葉鮮紅色。

蒙古紅鮊5-7月叢集繁殖,生殖季節雄魚頭部及胸鳍布有珠星。在流水中産卵,卵粘附在石塊或其它物體上。性兇猛,幼魚以浮遊動物和水生昆蟲為食,成魚則以小魚為主食。

蒙古紅鮊肉質鮮嫩而不腥,其蛋白質含量為15.3%,脂肪為5.0%。

4-青梢紅鮊

鲌魚10種:地包天的翹嘴,柳葉形的身材

學名:Erythroculter dabryi (Bleeker)

俗名:青梢子、青餐、撅嘴鲢。

分類:鯉形目、鯉科鲌亞科、紅鲌屬。

青梢紅鮊個體小,一般體長15-20厘米,體重0.3-0.6斤,最大約1斤。體側扁,較薄。頭部較小。頭後背部隆起。口上位,斜裂,下颌突出于上颌的前方。眼大。側線明顯、平直。被細小圓鱗。背、腹鳍均具強大而光滑的硬棘。腹棱從腹鳍基部到肛門處。胸鳍末端達到或超過腹鳍起點。臀鳍長,不分枝鳍條3,分枝鳍條23~29。尾柄粗壯。尾鳍寬大,呈深叉形。背部青灰色,前部較淡,後部較深,兩側及腹部銀白色,各鳍略帶淺黃色,尾鳍邊緣青綠色。

青梢紅鮊栖息于靜水湖泊的中上層。肉食性,主食小蝦。生殖季節以5月最盛,在水草叢生的湖漢或河灣中産卵,卵粘附于水草上。分布于全國各主要水系。

青梢紅鮊肉質細嫩,富含營養,但骨刺較硬。

5-拟尖頭紅鮊

鲌魚10種:地包天的翹嘴,柳葉形的身材

學名:Culter oxycephaloides

俗名:鴨嘴紅梢,尖頭紅梢。

分類:鯉形目、鯉科、鮊亞科、鮊屬。

拟尖頭紅鮊體長而側扁,頭後背部顯著隆起。頭小而尖,頭背面扁平,形似等邊三角形。口半上位,口裂向上傾斜,下颌較上颌為長,後端不達眼前緣垂直線的下方。無須,眼較大,鱗細小,從腹鳍甚至肛門有腹稜。背鳍具硬刺;臀鳍長,臀鳍條3,23~26;尾鳍深叉。體背部灰色,體側和腹部銀白色,背鳍、胸鳍、腹鳍及臀鳍均為灰白色,尾鳍為桔紅色,鑲以黑色邊緣。

拟尖頭鮊多栖居于流水或較深的靜水水體的中上層,以小魚和蝦為主食,亦吃水生昆蟲。體長60厘米,體重4斤的5冬齡魚始達初次性成熟,生殖季節為5-6月間。

拟尖頭鮊分布于長江上、中遊支流及其附屬水體。是一種中型的經濟魚類,在長江流域分布廣泛,生長較快,最大個體可重達6斤以上,肉嫩味美。

6-短臀近紅鮊

鲌魚10種:地包天的翹嘴,柳葉形的身材

學名:Ancherythroculter wangi (Tchang)

俗名:麻尖

分類:鯉形目、鯉科、鮊亞科、近紅鲌屬

短臀近紅鲌又名汪氏近紅鲌,俗名麻尖,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僅分布于大陸長江上遊流域重慶市的北碚、合川等地。

短臀近紅鲌體長形,側扁,頭後背部稍隆起,腹部自腹鳍基部至肛門具腹棱,尾柄長。頭長而尖,頭長為眼徑的4倍以上。吻尖,吻長大于眼徑。口亞上位,下颌略長于上颌。眼較小。眼間距大于眼徑。

短臀近紅鲌鰓孔向前伸至眼後緣的下方。鱗中等大,背部鱗片較體側鱗小。側線鱗59-64,圍尾柄鱗18-20。側線前部略下彎,後部平直。第1鰓弓外側鰓耙15-18。鳔後室末端圓鈍。背鳍起點位于吻端與尾鳍基部的中點,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條為硬刺,刺長短于頭長。臀鳍具17-20根不分枝鳍條。胸鳍短,末端後伸不到腹鳍起點。體長可達24厘米。體背側呈灰黑色,腹側銀白;背鳍灰色,尾鳍暗紅色,其邊緣為黑色。

短臀近紅鲌生活于流水環境,數量不多。體長15厘米以上的雌性個體就可成熟産卵。

7-黑尾近紅鮊

鲌魚10種:地包天的翹嘴,柳葉形的身材

學名: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Yih et Woo

俗名:高尖、高肩、黑尾鲌、黑尾、黑尾刁等。

分類:鯉形目、鯉科、鮊亞科、近紅鲌屬。

黑尾近紅鮊,又名黑尾鲌,另外,"高尖"或"高肩"的稱呼在民間很普遍,為中國的特有物種。它和短臀近紅鲌一樣,分布于長江上遊流域重慶市的合川等地,主要生活在長江上遊幹流支流緩水區的中上層,喜水草基質。

黑尾近紅鮊身體側扁,外形似戴氏紅鲌(青梢紅鮊、青梢)。眼較小,吻長大于眼徑。口半上位,下颌比上颌稍長,口裂斜,後端伸至鼻孔後緣下方。鼻孔位于吻端至瞳孔的中點。頭後背部顯著隆起。腹部于腹鳍基部略向内凹。側線位于體側中部略向下彎,側線鱗65-70。腹棱自腹鳍基部至肛門。背部灰黑色,體側及腹部銀白色。背鳍起點至吻端較至尾鳍基為近。胸鳍未端達到或超過腹鳍其部。臀鳍條3,23-28。各鳍帶灰色,尾鳍上下葉的邊緣尤為明顯。它與青梢紅鮊的主要差别在于尾柄較長、個體較大。

黑尾近紅鮊性情溫和,适溫範圍廣,耐氧能力較其它鲌魚強。個體個大,常見者體長15-30厘米。一至二齡的黑尾鲌生長最快。在人工養殖條件下,一齡魚可達0.2斤以上,二齡魚可達1.8斤以上。

8-高體近紅鮊

鲌魚10種:地包天的翹嘴,柳葉形的身材

學名:Ancherythroculter kurematSui (Kimura)

俗名:大眼刁、圓大眼

分類:鯉形目、鯉科、鮊亞科、近紅鲌屬。

高體近紅鮊體長形,側扁,頭後背部稍向上傾斜。自腹鳍基部至肛門前有明顯的腹棱。頭較高,上下颌等長。口端位,口裂傾斜,後端伸達鼻孔後緣下方。唇薄。眼大,眼徑約與吻長相當,眼間較窄,稍圓凸。鼻孔距前緣很近,位于眼前緣上方,幾與眼上緣平行。鰓耙細長,排列較稀疏。下咽齒略呈圓錐形,尖端鈎狀。側線鱗57-63。背鳍較長,約與頭長相當,其起點在吻端至最後鱗片的中點,末根不分枝鳍條為硬刺。胸鳍較短,不達腹鳍起點。腹鳍位于背鳍起點的前下方,其末端後伸不達肛門。臀鳍基部長,外緣内凹呈弧形。鱗片排列整齊,較薄,腹鳍基部有三角形的腋鱗。側線在體側中部向腹部微彎曲呈弧形,延伸至尾柄中部,性成熟的雄魚在生殖季節其頭部及胸鳍1-5根鳍條上有許多白色珠星。體背部灰白色,體側下部和腹部銀白色,背鳍和尾鳍灰白色,其餘各鳍為白色。

高體近紅鮊分布于長江上遊。個體不大,一般體長為10-20厘米。3-4月産卵。天然數量不多。

9-大眼紅鲌

鲌魚10種:地包天的翹嘴,柳葉形的身材

學名:Ervthroculter hypselonotus ( Lin)

俗名:大眼、凹頸、翹鼻

分類:鯉形目、鯉科、鮊亞科、近紅鲌屬。

大眼紅鲌體側扁,頭背面平,頭後背部顯著隆起。腹棱自腹鳍基至肛門。口上位,下颌突出并且翹,口裂與體縱軸近垂直。眼大,頭長約為眼徑的3倍;無須。側線微下彎側線鱗60-66。背鳍硬刺光滑、粗壯;臀鳍基部甚長。

大眼紅鲌栖息在江河緩流的中上層。性兇猛,以小魚為食。分布于珠江水系。

10-海南紅鲌

鲌魚10種:地包天的翹嘴,柳葉形的身材

學名:Erythroculter pseudobrevicauda Nichols et Pope

俗名:翹嘴魚、拗頸、昂石包

分類:鯉形目、鯉科、鲌亞科、紅鲌屬。

海南紅鲌體長,側扁。頭背面平,頭後背部微隆起。腹棱自腹鳍基至肛門。口上位,口裂與體縱軸框直,下颌厚,上翹。眼大。鱗小。無須,側線微彎,側線鱗72-76。肯鳍硬刺光滑。臀鳍基部長。

海南紅鲌生活在開闊水體的中上層。遊動迅速,以掠捕魚、蝦為食。中型魚類,為産區食用魚。分布于海南島及珠江水系。

鲌魚10種:地包天的翹嘴,柳葉形的身材

三種容易誤辨而又常見的鲌魚:翹嘴紅鲌與青梢紅鲌、蒙古紅鲌

其一區分尾巴:尾巴是鮮紅色的就是蒙古紅鲌;尾巴呈黃白、灰白的稱之為翹嘴紅鲌;尾巴呈青色的稱之為青梢紅鲌。

其二區分側線鱗:翹嘴紅鲌側線鱗在70以上;青梢紅鲌側線鱗在70以下。

其三區分它們的背與嘴:高背小嘴的是青梢;平背翹嘴的是翹白。

鲌魚10種:地包天的翹嘴,柳葉形的身材

青梢魚和翹嘴魚的主要差別

翹嘴魚:頭和背之間比較平整,魚口呈現“地包天”的姿勢,下唇肥厚結實 ,上唇相對薄弱 ,尾鳍兩葉尖長度一樣,體型比較瘦長。

青梢魚:頭顯得小,體型沒有翹嘴魚那麼長,尾鳍上葉略比下葉的短。青梢魚有些“駝背”,向上隆起 ,肩形似很高,也有和黑尾鲌一樣稱為“高肩(尖)”的,而翹嘴像“彎刀”。

鲌魚10種:地包天的翹嘴,柳葉形的身材

水産實踐人士,共謀漁業繁榮!敬請關注我的頭條号@漁人劉文俊,更多精彩内容請登入西南漁業網和養魚第一線公衆号,本文原創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内容補充請私信或留言或評論分享!#魚##水産品##品種##頭條創作挑戰賽##中國道地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