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況下,談到性、交配等詞都比較難以啟齒,被認為是一件低俗、羞恥的事情。但是就物種的繁衍層面來講,動物的交配目的隻是單純地為了繁衍後代。
兩種交配時間最長的動物
據科學家觀測,目前世界上已知的交配時間最長的動物有兩種,一是藏羚羊,二是馬島缟狸。
藏羚羊是大陸特有物種之一,主要栖息在大陸雪域高原青藏高原之上,有着“高原精靈”之稱。由于藏羚羊每年的交配季節在12月份前後,是一年之中太陽高度角相對最低的季節,高寒缺氧的環境使得藏羚羊每次的交配時間最長不超過5秒鐘,但從整個交配起來看前前後後要經過21天,簡直可以說品質不高靠量來湊。
馬島缟狸屬于小型哺乳動物,有馬島麝貓、馬島靈貓、馬爾加什靈貓等多種别稱,主要分布在與非洲大陸隔莫三鼻克海峽相望的馬拉加西島上,無論是該島上的低海拔熱帶雨林濕熱的環境,還是到高海拔的幹燥地帶,都有一定範圍的分布,特别是馬拉加西島的東北部。
雖然馬島缟狸體型較小,連軀幹加尾巴的總長也才1米左右,但它卻是哺乳動物中交配時間最長的一類,單次可長達8小時。而馬島缟狸之是以如此的強悍,主要還是為了繁衍的需要,通俗的講也就是性選擇的需要。
性選擇
就人類而言,一個男人想要獲得心儀女孩的芳心,通常情況下需要盡可能的集“高富帥”等于一身,而女追男往往也需要自身貌美如花集“白富美”于一身。
然而在動物界就沒有那麼多的你侬我侬,雄性動物想要獲得與雌性動物的交配權,有且隻有一種方式,就是必須擁有強壯的體格才能獲得主動權,實作優秀基因的傳遞,而判斷動物體格強壯與否最直覺的就是體型是否高大威猛。
記得以前看動物世界等欄目時,偶爾會看到動物在交配前雌雄開撕或者到了繁殖的時候兩個雄性動物為了獲得交配權而決鬥的畫面,實際上就是雌性動物為了檢驗“配偶”基因是否強大或者雄性動物間展示自身體格的強壯與否,勝利者妻妾成群,以此來獲得交配權。
通常情況下,我們通過對比動物的體型大小一眼就能認出哪些動物是雄性,哪些動物是雌性,比如在獅群中雄性的體型要比雌性大,而在鬣狗群中,雌性斑鬣狗的個體明顯大于雄性。
動物除了依靠體型大小來展示優秀基因以外,也能通過外表顔色予以展示。比如在野雞中,公野雞的羽毛非常華麗,但是母野雞卻都是銅錢斑的灰色,包括平時家養的雞鴨亦是如此,公的長得比母的明顯要好看很多,這些實際上都是性選擇的需要。
然而比較“奇葩”的是,一些馬島缟狸之所能單次交配時長達8小時左右竟然也是雌性性選擇的需要。
我們都知道,人類與動物的根本差別之一就是善于制造和使用工具,由于動物在生存過程中擷取的食物比較原始,是以受自然環境的影響更大。對于馬島缟狸來說,交配時間越長所消耗的能量越多,就越能表明雄性無論是在能量儲備上還是覓食能力上都較強,這種基因能夠更好地适應自然環境,是以比較受雌性的青睐。
馬島缟狸屬于夜行動物,白天睡覺傍晚才開始活動,在成對生活(一夫一妻)前雌性幾乎都要在數天内與多隻雄性交配以此來尋找自己的“如意郎君”,那些滿足不了自身要求的将會無情地抛棄直至尋找最佳的“配偶”,平均每對馬島缟狸要占據一平方英裡左右(約合2.6平方公裡)的領地,并可以通過脖子和肛門附近的腺體分泌氣味來劃分邊界。
為何會有性選擇
關于“性選擇”,達爾文是這樣定義的:“異性選擇配偶過程中有效的性狀”,也就是說,兩性中的某一性别的個體為交配而與種群中同性别的其他個體展開競争,隻有得到交配的個體才能繁殖後代,使有利于競争的性狀逐漸鞏固和發展。
上文中講到,無論是動物界中雄性體型的強壯,還是外表色澤的豔麗,甚至是交配時間最長,都是性選擇的需要,是為了實作優秀基因的傳遞。
但是傳遞優秀基因并非全部都是雄性來完成,雖然強壯的雄性能夠産生量大且質優的精子,但是對于絕大多數雌性動物來說,每次排出的卵子非常有限,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卵子數量,雌性不得不挑選那些基因更為優秀的雄性作為自己的“配偶”,這也就是性選擇的有力诠釋。
總結
由于自然界中大多數雄性通常在交配完畢後幾乎不需要承擔照顧幼崽的任務(比如雄獅巡邏領地,母獅照顧幼崽),是以隻要是能夠傳遞優秀基因即可,不像雌性那樣要求嚴苛,但是對于雌性而言就不同了,為了不浪費有限的卵子,它們不得不尋找更為優秀的基因個體進行交配,以便于物種的繁殖,這也就有了一些雌雄動物存在明顯差異的重要原因。
不過有些動物的幼崽是由雄性和雌性共同來撫養長大的,有些鳥類(比如企鵝、烏鴉、麻雀等)等動物是采取雌鳥雄鳥輪流孵蛋使蛋保持一定溫度,以便于正常孵出小鳥。由于這類動物在配對之後所承擔的責任大緻相同,是以二者的性選擇是标準是相同的,故而這類動物雌性和雄性無論是體型大小,亦或是外邊色澤大體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