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早發現于海石灣的馬門溪龍,回歸故鄉的曲折曆程

作者:西來雨

在蘭州市紅古區政府所在地海石灣鎮的華龍廣場有一尊長頸恐龍雕像,很多人都知道是在海市灣的恐龍馬門西龍中發現的。

最早發現于海石灣的馬門溪龍,回歸故鄉的曲折曆程

在現在的紅時代海市灣首次發現的恐龍化石,并沒有被命名為永登龍(當恐龍化石被發現時,海市灣還在永登縣管轄範圍内,1960年的紅色遠古産地),也沒有被命名為海石灣龍,而是被命名為馬門西龍。其實,公平嚴謹的說法,應該公正合理地命名為海獅萬龍。

說到這裡,馬門西龍回到了家鄉海市灣,有一段曲折的旅程。

最早發現于海石灣的馬門溪龍,回歸故鄉的曲折曆程

1947年5月,被譽為"中國石油之父"的著名地質學家、玉門油礦發現創始人孫建初在北山馬家溝采集了完整的鳄魚頭骨化石和幾塊恐龍化石,同時在海市灣地區勘探石油資源。這些化石被運往當時南京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古脊椎動物研究實驗室,震驚了中國古動物學界。

最早發現于海石灣的馬門溪龍,回歸故鄉的曲折曆程

從1947年到1956年的10年間,地質學家和古脊椎動物學家四次來到海市灣搶救恐龍化石。經過發掘和收集工作,所有化石被打包并運往北京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學研究所。

最早發現于海石灣的馬門溪龍,回歸故鄉的曲折曆程

1952年,四川金沙河附近馬明溪渡口正在修建一條高速公路,勞工們在挖掘岩石時,發現了很多骨狀石頭,後來通過我國古四毛的開拓者和創始者,著名古生物學家楊忠健教授仔細分析了這項研究,認為這是一種過去世界沒有發現的新恐龍化石。

根據在四川省宜賓馬明溪遺址發現的恐龍化石,這部分骨骼在中國古代脊椎動物學的戴鬥陽忠建先生的反複研究後,于1954年被命名為馬明溪龍。楊先生認為這是一種生活在侏羅紀晚期的恐龍,有蜥蜴的腳,長長的脖子和食草動物。由于楊仲健先生來自陝西,其他研究人員因為口音而以名字命名,誤以為"馬明喜"為"馬門西",并在報刊上發表。

最早發現于海石灣的馬門溪龍,回歸故鄉的曲折曆程

之後,"馬門西龍"這個名字被廣泛傳播。從那時起,馬門西龍被記錄在各種文獻中。是以,傳遞這個詞。更不用說它最早的發現,即廣泛傳播的網站的原始名稱,非常不準确,但從未得到糾正。"馬門西龍"并沒有按照最早發現和發掘遺址命名,而是用了比它發現挖掘遺址晚幾年命名的,不能說是對蘭州海石灣龍的極大冤枉!

最早發現于海石灣的馬門溪龍,回歸故鄉的曲折曆程

1965年5月,在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的戴鬥揚忠健先生的主持下,在海市灣出土的恐龍化石與10年後在四川省合川(今重慶市合川區)出土的另一塊恐龍化石一起修複。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莫若被命名為"合川馬門西龍",他也寫了自己的書名。這塊22米長的恐龍化石出土于海市灣,曾在中國古生物博物館展出。另一個四川合川馬門西龍架被修複并運回四川,在那裡它被放置在成都地質研究所(今成都工業大學)。

1998年春,《甘肅日報》連續刊登了《海市灣出土的亞洲最大恐龍》和《回來吧,馬門西龍》。于是,在恐龍的故鄉海市灣掀起了一股"恐龍熱"的浪潮。直到那時,人們才知道,亞洲最大的恐龍是在海市灣發現的!隻得知海市灣曾經是恐龍茁壯成長的理想場所,也是馬門西龍的故鄉。

最早發現于海石灣的馬門溪龍,回歸故鄉的曲折曆程

早些前,雖然很多海獅灣人早就知道海獅灣發現了馬門西龍,但真正讓更多的人開始關注馬門西龍并為之自豪,但它始于1998年。他們希望看到有關馬門西龍的進一步報道,并呼籲政府部門盡快關注馬門西龍傳回家鄉的情況。

最早發現于海石灣的馬門溪龍,回歸故鄉的曲折曆程

政府部門回應公衆關注,積極行動,高效率。1998年春天,歡迎恐龍回到家鄉的工作開始了。甘肅省博物館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研究所協商,決定複制一塊恐龍化石,運回家鄉蘭州,在省博物館展出。

最早發現于海石灣的馬門溪龍,回歸故鄉的曲折曆程

為了讓恐龍故鄉的人們充分了解這個古老的時期,生活在海市灣的龐然大物,打造一種新型的海獅灣城市文化品牌,增加生态環境氛圍和園林藝術,紅古區計劃建設華龍廣場。

2000年,紅谷區政府在區政府所在地華龍廣場集結了一尊20米長、高12米、總重約70噸的馬門西龍等雕像,并被評為中國第一條龍。根據安裝的修複地圖制作的馬門西龍像,外觀宏偉而美麗,已成為紅古區的标志性城市雕塑。

最早發現于海石灣的馬門溪龍,回歸故鄉的曲折曆程

近年來,在蘭州周邊地區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化石和遺物。

最早發現于海石灣的馬門溪龍,回歸故鄉的曲折曆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