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咖做客橫琴“紅茶會”,揭開肺癌診療“科技哨兵”的神秘面紗

作者:羊城派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錢瑜圖/受訪者供

AI技術是肺癌診療的福音?生物技術如何與AI跨界結合?8月26日,第78期高層次人才交流會暨“周五紅茶會”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舉行。珠海橫琴聖澳雲智科技有限公司産品開發部總監、惡性良性腫瘤液态活檢境外研發機構負責人葉莘受邀分享,圍繞AI助力肺部結節良惡性診斷,與會嘉賓共同探讨生物技術與人工智能跨界結合的更多可能性。

大咖做客橫琴“紅茶會”,揭開肺癌診療“科技哨兵”的神秘面紗

早診早幹預是提高肺癌總體治愈率的關鍵

據介紹,肺癌是大陸發病率、死亡率最高的惡性惡性良性腫瘤,且多數患者确診時已屬于晚期。在中國每年有接近80萬的新增肺癌患者,5個死亡患者中就有1個死于肺部惡性良性腫瘤,5年生存率不足20%。

“如果能做到如果早診早幹預,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可達到85%以上。如果在I期發現并手術的話,10年生存率超過95%。”葉莘認為,早診早治是提高肺癌總體治愈率的關鍵,是以肺結節的精準診療與科學管理尤為重要。

大咖做客橫琴“紅茶會”,揭開肺癌診療“科技哨兵”的神秘面紗
大咖做客橫琴“紅茶會”,揭開肺癌診療“科技哨兵”的神秘面紗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了解到,肺癌早診的挑戰依舊面臨一定的挑戰。傳統的影像學檢查中,利用檢查出的肺部結節的大小,判斷良性和惡性之分,惡性即為肺癌。但早期癌症便已具有很高的轉移能力,傳統的影像學檢查對于小于10毫米的結節敏感度低,依賴醫生讀片經驗、檢查結果假陽性等特點存在錯診、漏診風險。

“要完成早期的診斷,需要能穩定地在血液中檢測出與肺癌相關的循環異常細胞(CAC),并聯合CT影像的變化進行多元度的分析。”葉莘介紹道,對早期的肺癌診斷,僅憑單次元的影像檢查,很難及時和準确的給出科學的診斷定論。而由于早期肺癌診斷的意義非常明确和重大,這也成為了AI技術可以作為輔助工具介入肺癌早期診斷的前提和契機。

AI助力惡性良性腫瘤診斷

随着近年來AI技術進入快速發展期,在醫學影像學領域,尤其是在惡性良性腫瘤影像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AI技術的應用有助于提升影像醫師和病理醫師診斷的速度和準确度,降低漏診誤診率,并能避免醫師間的差異性,降低工作負擔,在肺癌診療工作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我們公司主研的惡性良性腫瘤液态活檢技術,其實也是利用AI技術對為惡性良性腫瘤的早期診斷技術進行賦能。”葉莘介紹,相較于傳統組織活檢,液體活檢的優勢在于非介入性、可重複性地獲得惡性良性腫瘤樣本,其副作用小、操作簡便、成本較低、檢測速度快,在減小了惡性良性腫瘤異質性對診斷造成的偏差的同時,也能及時地反應惡性良性腫瘤發展的動态變化。

“公司最核心的技術是能夠把人體體液中非常稀有的惡性良性腫瘤物質,如惡性良性腫瘤細胞或遊離核酸等,采用生物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跨界結合的方法,将其高純度分離出來并進行分析診斷。”葉莘表示,聖澳雲智研發的基于循環異常細胞的CAC-AI分析技術與基于胸部CT影像的CT-AI技術,能夠共同完成對患者肺結節的細胞學判别和影像判别。

相較于更對依賴專業檢測裝置或檢測人員的傳統檢測方式,AI賦能的早期惡性良性腫瘤診斷技術實作載體更加靈活。葉莘稱,他們關聯三甲醫院優質的醫療資源,打造可移動的肺癌早篩服務站,可以化身“移動健康篩查車”覆寫到醫療資源匮乏地區。“針對高危人群開展肺癌的早篩早診早治,可以把優質的診療一體化技術帶給基層群衆。”他說。

葉莘的一席話也引得現場觀衆掌聲不斷。從事醫療行業多年的王醫生告訴記者,“惡性良性腫瘤早篩是一項‘燒腦’的工作,需要醫生保持高度緊張狀态,一天工作下來很容易疲倦。AI輔助的出現,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醫生工作效率,減少漏檢、漏診。”他期待,有更多科技企業,能夠研發出真正基于臨床醫生需求的産品。

據悉,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高層次人才交流會暨“周五紅茶會”由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經濟發展局主辦、珠海大橫琴發展有限公司承辦,旨在充分發揮琴澳兩地已引進高層次人才的資源優勢,搭建小而精的高端人才交流合作對接平台,實作琴澳高端資源的聚集融合。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朱嘉樂

校對 | 周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