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陳娟:與其“N+1”錦上添花,不如做“0到1”的突破

作者:七一用戶端

女性到底有多美?

女性的雙手既可以烹饪出精緻的美味,也可以在藝術中浸潤出一份修養,還可以在科學中曆練出一種精神。既宜室宜家,也為國為民。科學家陳娟便是如此。

2022年7月15日,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行,20位傑出個人科學家和5個傑出團隊分别獲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和團隊獎。在20位獲得“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的科學家中,有一位來自重慶的科學家,她就是重慶醫科大學檢驗醫學院副院長陳娟。

作為團隊核心成員,陳娟針對免疫診斷試劑的空白完成了從“0到1”的突破——僅用40天時間,就成功研發出大陸首個獲批上市的化學發光法新冠病毒IgM/IgG抗體檢測試劑盒,不僅彰顯了中國科技工作者的創新速度,更向世界彰顯了中國創造的速度。

“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陳娟:與其“N+1”錦上添花,不如做“0到1”的突破

與新冠“對峙” 扛起科技戰“疫”這一艱巨任務

陳娟出生于1980年,是“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本來醉心于乙型肝炎病毒研究的陳娟,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時,于2020年1月底開始了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研究。作為重慶醫科大學新型冠狀病毒應急攻關小組的核心成員,也是唯一一名“女将”,她參與新型冠狀病毒IgM和IgG抗體檢測試劑盒(磁微粒化學發光法)項目的研發,并作為項目臨床驗證和資料分析課題負責人。

“為這場戰疫奉獻中國智慧,将科技力量注入抗疫戰場。”作為一名病毒學家,陳娟和她的團隊扛起了這一艱巨任務:研發血清抗體檢測技術平台,并全面解析病毒感染後機體對新冠病毒的免疫應答規律,為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研制,以及病毒性傳染病的診斷、預防和治療提供理論基礎和科學依據。

快速組建攻關小組、快速開展實驗,20餘人的團隊裡,博士後4人,博士研究所學生7人,碩士研究所學生9人。戰鬥打響後,“領頭雁”陳娟頭腦裡隻有一個字——快。

重慶醫科大學生命科學院6樓實驗室常常燈火通明,陳娟帶領團隊把家安在了實驗室,每天15個小時高強度工作,大家醫院、實驗室兩頭跑,不怕感染、不知疲倦,餓了就啃面包、吃友善面,40天争分奪秒,40天不眠不休,40天團結協作,最終完成了這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完成了整個試劑盒研發過程的所有環節,包括抗原設計、制備,試劑盒組裝,實驗室驗證,臨床醫院多中心驗證等所有環節。

僅用40天,大陸首個化學發光法新冠病毒的抗體檢測産品研發成功,成為全球首個獲批上市的基于化學發光法的新冠病毒抗體檢測試劑盒,目前已在全國各地推廣應用,銷售和捐贈上千萬份。

一路走來,陳娟不停奔跑、不停追逐,一點點播撒希望的種子,一點點收獲歲月的饋贈。據了解,“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旨在表彰獎勵在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女性青年科學家,激勵她們繼續從事科學事業,在科學技術領域取得更加豐碩的研究成果。迄今為止,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已評選表彰了17屆,共有164名優秀女科技工作者獲獎。18年以來,先後有9位獲獎者當選為“兩院”院士,3位獲獎者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陳娟:與其“N+1”錦上添花,不如做“0到1”的突破

與“毒”共舞 在潛心研究中升華人生價值

“我覺得科研工作就是尋求真理的過程,當發現真理、證明真理、審查真理的時候,作為科研工作者,我的人生價值也得到另外一種升華。”談吐間,陳娟既有青年醫生的銳氣,又透着科學家的睿智和力量,“我覺得科學家精神,最重要的是胸懷祖國,其次才是潛心研究、堅持不懈。”

作為一名病毒學家,陳娟的研究重點是乙型肝炎病毒和新型冠狀病毒。據了解,全球有超過20億人曾經感染過B肝病毒,其中2.96億人是慢性B肝感染者,同時,全球每年約有100萬人死于因B肝感染導緻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發性肝癌等疾病,目前尚無藥物能夠治愈B肝。陳娟聚焦治愈B肝的瓶頸問題進行科研攻關,在“B肝治愈關鍵環節cccDNA的調控機制和幹預政策”進行系統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為實作清除cccDNA的目标提供了大量理論依據,并極大助力了新型抗病毒藥物的開發。

陳娟認為,科學發展最動人之處,在于搞明白或者弄清楚現象背後的機制所獲得的滿足感,科學研究能給人帶來充實的愉悅感、成就感和實作自我價值的升華。科研過程中,陳娟往往會為了新發現的現象或者重要的發現,興奮得好幾晚都睡不着覺,也會為了沒辦法解釋的實驗結果,或者沒有有效的工具來證明的科學假說,熬白了頭發。這樣的過程交替,已成為她的日常,但同時,也豐富了她的思想。

作為一名病毒學家,陳娟長期與“毒”共舞,默默耕耘“病毒研究”這方田。她長期緻力于B肝病毒基礎與臨床研究,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項、科技部“十三五”傳染病重大專項任務等,有關研究成果已申請發明專利4項,獲授權1項;研究成果獲重慶市十佳科技青年獎,近年來在國際著名期刊發表SCI論文45篇。她的許多研究成果對于新型抗病毒藥物的開發有重要推動作用。

心心專一藝 事事在一工

2011年,從香港中文大學博士研究所學生畢業的陳娟,受重慶醫科大學黃愛龍教授邀請,從香港回到重慶。

那時的陳娟,雖然有奮鬥的目标,但發展的理念還沒有完全形成系統,但小小個頭的她,熱情滿滿,體内似乎有一台永動機,始終有一股用不完的勁。

陳娟隻問耕耘,不問收獲,一點點積累,一點點鋪墊,不知不覺間,她走得越來越遠,攀登得越來越高。

從新靶點上研發B肝全新的治療藥物,期許研究成果在B肝治愈性藥物方面能取得突破,進而實作清除B肝病毒,消除病毒性肝炎,這一直是陳娟奮鬥的目标。

擇一事,終一生,誓言的背後是常人無法體會的艱辛,陳娟在充滿荊棘的道路上用最美的芳華守護這片初心。

“我之是以能在科研道路上取得現在的一些成績,一是因為學校傳染病學作為國家級重點學科,擁有悠久的曆史和紮實的科研基礎,二是學校上司長期給予的支援和指導,這樣優秀的平台讓青年科研工作者能快速在行業裡成長起來,對于想要奮進的青年是非常幸運的,而我也将接過教育傳承棒,為博士生、研究所學生提供最大的支援。”陳娟說,“我經常鼓勵學生,隻要你始終專注,經常較真,歲月絕不會辜負用心的付出,現在的每一分耕耘,都是未來那多一分的收獲,現在的每一滴汗水,都是在為明天的光芒鋪路。”

在陳娟看來,科研的道路的确非常辛苦,因為它需要日日夜夜的積累,工作到深夜已經成為她的一種常态,但她也不停告訴自己,生活和家庭也是不能忽略的。

“有時候即使再忙,我也希望每周能留半天或者一天的時間陪伴一下父母和孩子。”陳娟認為,科研是離不開生活的,科研需要很多靈感,很多創新的思想也都是來源于生活,是以一名科研工作者,要始終保持對生活的好奇心,用生活中的美好來溫暖自己。

“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陳娟:與其“N+1”錦上添花,不如做“0到1”的突破

承前人理論 啟後人空白

陳娟所在的重慶醫科大學,其傳染病學具有悠久的曆史和優良的傳承。早在1956年,來自上海第一醫學院(現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的錢惪教授、劉約翰教授等老一批知名的傳染病學專家,在黨的号召之下,發揚胸懷大局、無私奉獻的精神,溯江而上。

“他們紮根巴渝大地,創立了重慶醫科大學的傳染病學科,在他們奠定的堅實基業之上,重醫的病毒性傳染病的研究團隊很好地繼承了前輩們的西遷精神和科學家精神。”陳娟說,這樣一種傳承,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得到了非常好的展現。“新冠疫情暴發之後,我們團隊也迅速響應黨的号召,成立了應急攻關小組,我們想的是與其‘N+1’錦上添花,不如做‘0到1’的突破。”

針對當時免疫診斷試劑的空白,陳娟和團隊将研究目标鎖定在新冠病毒抗體的檢測試劑盒研發上,經過40天團結一緻努力拼搏,最終成功研發出大陸首個獲批上市的新冠病毒抗體的檢測試劑盒。

心心專一藝,事事在一工。“我想我們是用實際行動去傳承老一輩科學家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也在我們的實際行動當中去發揚他們的西遷精神與科學家精神。”陳娟說。

“世界需要科學,科學需要女性。彙集我們的智慧與力量,推進國家科技創新。” 木欣欣以向榮,泉娟娟而始流。陳娟始終仰視目标,俯身前行,在默默躬身趕路時,突然收獲滿山鮮花與漫天璀璨星光,意外的是,一轉身,她已經成為了那顆自帶光芒的閃耀之星。

“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陳娟:與其“N+1”錦上添花,不如做“0到1”的突破
“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陳娟:與其“N+1”錦上添花,不如做“0到1”的突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