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聞8點見丨拯救中華鲟:自然種群延續之艱

作者:Beiqing.com
新聞8點見丨拯救中華鲟:自然種群延續之艱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

1988年,長江中的白鱀豚、白鲟、中華鲟、長江鲟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現在,白鲟已逝,長江生物系統現狀再次引起人們的擔憂。而同樣作為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旗艦物種的中華鲟也岌岌可危。

新聞8點見丨拯救中華鲟:自然種群延續之艱

中華鲟自然分布貫穿長江上中下遊和近海,是長江水生生物的典型代表。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大陸已經連續5年未監測到野生中華鲟自然繁殖。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長江所研究員、被稱為“中華鲟之父”的危起偉表示,“中華鲟的生存狀況還在持續惡化。”

近年來,為拯救中華鲟,各地開展了不少增殖放流活動。據初步統計,1981年至今人工放流了超800萬尾中華鲟。但問題是,其野生種群的自然繁殖仍無法恢複。

對于野生中華鲟種群的自然繁殖,我們還能有所期待嗎?“這不能說是期待,而是我們不能坐以待斃。”危起偉說。據介紹,目前中華鲟已經突破了人工繁殖和全人工繁殖,養殖機關達到20多家。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儲存物種不至于滅絕。

危起偉表示,防止中華鲟滅絕,保種工程最為關鍵。“這些(中華鲟)人工群體不能隻在小池子養,要去到海水裡。保種後,要形成有效的繁殖性。繁殖群體要多發揮效益,繁殖後代。這很關鍵。”

近年來,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劉煥章一直在監測長江宜昌段的中華鲟野外種群。“通過監測,我們建議,對産卵場進行修複。”劉煥章說,中華鲟繁殖對産卵場的環境條件要求嚴格。在葛洲壩修建之後, 産卵場限制在葛洲壩下遊3000到5000的江段。科研人員建議,在繁殖季節開展生态排程,保證繁殖所需的水溫和流量。拆除隔流堤, 恢複中華鲟的産卵場面積和地形地貌特征;在繁殖季節的夜間,關閉産卵場跨江大橋,禁止車輛通行和關閉燈光,避免驚擾中華鲟的繁殖活動。

科研人員還建議,建立國家級的中華鲟保育中心,有目标、有計劃地集中力量推進物種保護工作。同時,開展中華鲟生活史及關鍵栖息地專項研究等,最終恢複中華鲟的野外繁殖活動。閱讀全文>>>

了解完水生生物中華鲟的野外生存環境,我們再來看看陸生植物巨魔芋。巨魔芋是世界珍稀瀕危植物三大旗艦種之一,是世界上單體花序最大的植物,同時也是世界上最臭的花。巨魔芋開花極難,一生隻開3-4次,每次開花不超過2天。

新聞8點見丨拯救中華鲟:自然種群延續之艱

7月23日,國家植物園(北園)展覽溫室内又有一株巨魔芋開了花,與上一株開花的巨魔芋相距不到一周。值得一提的是,國家植物園(北園)熱帶展覽溫室原則上每周一閉館,本次為了友善大家觀賞巨魔芋,7月25日周一臨時開放。

7月23日開放的這株巨魔芋是國家植物園本次巨魔芋群體開花的最後一株,身高達到1.84米,比上一株高出了16厘米。此次巨魔芋在國家植物園群體開花可以說創下了多項紀錄,包括首次群體開花、首次公布傳粉視訊、觀賞期延長到了一周等,這些紀錄的創造都得益于國家植物園科研人員的科學管理與精心養護。

為了讓市民遊客能欣賞到世界頂級珍稀瀕危植物,國家植物園專門将巨魔芋放入展覽溫室對外進行展示。有的遊客不了解,巨魔芋已經是在溫室裡了,為什麼還要單獨再修建一個小溫室?

這其實和巨魔芋的生态習性有很大的關系。巨魔芋原産于蘇門答臘的熱帶雨林中,其生長開花對周邊環境要求較高,特别是對溫度、濕度都比較敏感,溫度需要在26-28攝氏度之間,濕度在80%以上。

第三株巨魔芋預計很快也會與大家揮手告别,這也宣告着世界上首次對外展出的巨魔芋群體開花落下了帷幕。雖然國家植物園(北園)已經擁有了6株巨魔芋開花的記錄,但準确預測巨魔芋下一次的開花時間,依舊是個難題。閱讀全文>>>

暑假期間,也是各地一年一度的旅遊旺季,就在前幾天,“海南三亞一房難求,新疆獨庫公路‘堵哭’,最高5萬的專列車票手慢無”等消息一度霸屏社交平台。重新火爆的旅遊市場,尤其是自駕遊的火熱,也被不少聲音認為是我們的社會生活正在步入正軌的象征。

新聞8點見丨拯救中華鲟:自然種群延續之艱

但據人民日報健康用戶端報道,7月以來多地發生自駕遊引起的疫情外溢,已涉及多省市。

在奧密克戎變異株依舊在大陸局部地區肆虐的背景下,多地又報告新發疫情與自駕遊相關聯,這顯然需要引起各地的注意,并在防疫政策上及時作出針對性調整,因時而變應對目前疫情傳播過程中所呈現出的新特性和新的風險因素。

誠如國家衛健委有關負責人在7月21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釋出會上所說,全球疫情出現反彈,暑期國内人員流動性增加,各地發生本土疫情的風險有所增加,全國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複雜。這也要求,各地要針對目前情況,進一步落實相關防疫舉措,繼續科學、精準、有效地做好“外防輸入、内防反彈”。

要注意的是,建議針對自駕遊做好防疫工作,并不代表要對自駕遊搞一刀切。各地都不能以此為借口層層加碼,阻止自駕遊遊客的正常通行,而是要因地制宜地更新應對預案,讓防疫政策更具針對性,在“九不準”要求下,更加科學、精準、有效地平衡好自駕遊需求與防疫安全。閱讀全文>>>

7月23日,中國人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大暑。“暑”即炎熱,大暑又是炎熱的極緻,為一年中陽光最猛烈、最炎熱的節氣,同時伴随着潮濕多雨的天氣。據中央氣象台預報,大陸多地将持續高溫天氣,局地甚至可達40攝氏度。

新聞8點見丨拯救中華鲟:自然種群延續之艱

國外情況也一樣。據報道,在持續遭受極端高溫天氣影響的歐洲,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目前已有至少1700人因高溫死亡;而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國發生的森林火災也與此直接相關。

伴随天氣變化而來的還有諸多異常細節,據媒體報道,北極格陵蘭島的冰蓋正在大面積融化。在7月15日至17日期間,每天流失冰量已達60億噸,足以填滿720萬個奧運規格的遊泳池。

按自然周期,夏季本來也是格陵蘭島冰蓋的消融時節。但是,今年夏天格陵蘭島冰蓋的消融特别快。7月19日,格陵蘭島溫度已接近60華氏度(約15.5攝氏度)。因為氣溫異常導緻冰層松軟,飛機無法正常起落,使得部分科研人員滞留當地,甚至穿着短褲打起排球,穿短袖襯衫外出。

世界範圍内廣泛開啟的“焖蒸”模式,也再一次将全球氣候變化的議題,擺在了人類面前。天氣越來越熱的後果,将主要展現在産生更強、更長的熱浪,更持久的幹旱,更多的野火和更極端的降雨等方面。所有這些,都會對人類生活造成嚴重影響,甚至是災害。

而且,如果全球變暖的趨勢不加以控制,未來的高溫天氣還會增加和持續。面對這種情況,各國政府,甚至每個人都有責任為減緩全球變暖貢獻力量。閱讀全文>>>

猴痘一般在非洲西部和中部地區流行,但不少這些地區以外的國家和地區在5月以來相繼報告猴痘病例。當地時間7月23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猴痘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新聞8點見丨拯救中華鲟:自然種群延續之艱

據外媒分析,這一罕見認定意味着,世衛組織認為猴痘疫情對全球健康形勢構成了足夠大的威脅,需要采取協調一緻的國際對策,以防止猴痘病毒進一步傳播并可能更新為大流行。

倫敦瑪麗王後大學科學家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7月21日在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周刊上發表報告稱,研究人員在分析今年4月27日至6月24日16個國家報告的528例猴痘病例後發現,這些病例中有95%是經由性行為感染的。這些病例中98%是同志或雙性戀男性,還有41%的人感染了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患者中位數年齡為38歲。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稱,兒童确診感染猴痘病毒,意味着任何人都可能因皮膚間密切接觸而感染猴痘病毒。就兒童而言,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表示,兒童感染猴痘病毒經由“摟抱等親密接觸的行為,以及共用毛巾、被褥、杯子和餐具等物品”傳播。

據新華社報道,一些專家擔心,宣布猴痘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可能在不經意間加劇疫苗之争,導緻富裕國家和貧困國家現存的醫療不平等現象更加嚴重。不少富裕國家已經大量囤積疫苗,盡管這些國家發現的猴痘病例症狀相對輕微。

世衛組織非洲區域辦事處此前也表示,現階段猴痘疫苗供應不足,建議為處于高風險環境下的群體接種,如追蹤病例密切接觸者的醫護工作者等。閱讀全文>>>

編輯 艾峥 劉喆 設計 甲晨晨 校對 趙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