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新闻8点见丨拯救中华鲟:自然种群延续之艰

作者:Beiqing.com
新闻8点见丨拯救中华鲟:自然种群延续之艰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

1988年,长江中的白鱀豚、白鲟、中华鲟、长江鲟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在,白鲟已逝,长江生物系统现状再次引起人们的担忧。而同样作为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旗舰物种的中华鲟也岌岌可危。

新闻8点见丨拯救中华鲟:自然种群延续之艰

中华鲟自然分布贯穿长江上中下游和近海,是长江水生生物的典型代表。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大陆已经连续5年未监测到野生中华鲟自然繁殖。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所研究员、被称为“中华鲟之父”的危起伟表示,“中华鲟的生存状况还在持续恶化。”

近年来,为拯救中华鲟,各地开展了不少增殖放流活动。据初步统计,1981年至今人工放流了超800万尾中华鲟。但问题是,其野生种群的自然繁殖仍无法恢复。

对于野生中华鲟种群的自然繁殖,我们还能有所期待吗?“这不能说是期待,而是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危起伟说。据介绍,目前中华鲟已经突破了人工繁殖和全人工繁殖,养殖单位达到20多家。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保存物种不至于灭绝。

危起伟表示,防止中华鲟灭绝,保种工程最为关键。“这些(中华鲟)人工群体不能只在小池子养,要去到海水里。保种后,要形成有效的繁殖性。繁殖群体要多发挥效益,繁殖后代。这很关键。”

近年来,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刘焕章一直在监测长江宜昌段的中华鲟野外种群。“通过监测,我们建议,对产卵场进行修复。”刘焕章说,中华鲟繁殖对产卵场的环境条件要求严格。在葛洲坝修建之后, 产卵场限制在葛洲坝下游3000到5000的江段。科研人员建议,在繁殖季节开展生态调度,保证繁殖所需的水温和流量。拆除隔流堤, 恢复中华鲟的产卵场面积和地形地貌特征;在繁殖季节的夜间,关闭产卵场跨江大桥,禁止车辆通行和关闭灯光,避免惊扰中华鲟的繁殖活动。

科研人员还建议,建立国家级的中华鲟保育中心,有目标、有计划地集中力量推进物种保护工作。同时,开展中华鲟生活史及关键栖息地专项研究等,最终恢复中华鲟的野外繁殖活动。阅读全文>>>

了解完水生生物中华鲟的野外生存环境,我们再来看看陆生植物巨魔芋。巨魔芋是世界珍稀濒危植物三大旗舰种之一,是世界上单体花序最大的植物,同时也是世界上最臭的花。巨魔芋开花极难,一生只开3-4次,每次开花不超过2天。

新闻8点见丨拯救中华鲟:自然种群延续之艰

7月23日,国家植物园(北园)展览温室内又有一株巨魔芋开了花,与上一株开花的巨魔芋相距不到一周。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植物园(北园)热带展览温室原则上每周一闭馆,本次为了方便大家观赏巨魔芋,7月25日周一临时开放。

7月23日开放的这株巨魔芋是国家植物园本次巨魔芋群体开花的最后一株,身高达到1.84米,比上一株高出了16厘米。此次巨魔芋在国家植物园群体开花可以说创下了多项纪录,包括首次群体开花、首次公布传粉视频、观赏期延长到了一周等,这些纪录的创造都得益于国家植物园科研人员的科学管理与精心养护。

为了让市民游客能欣赏到世界顶级珍稀濒危植物,国家植物园专门将巨魔芋放入展览温室对外进行展示。有的游客不理解,巨魔芋已经是在温室里了,为什么还要单独再修建一个小温室?

这其实和巨魔芋的生态习性有很大的关系。巨魔芋原产于苏门答腊的热带雨林中,其生长开花对周边环境要求较高,特别是对温度、湿度都比较敏感,温度需要在26-28摄氏度之间,湿度在80%以上。

第三株巨魔芋预计很快也会与大家挥手告别,这也宣告着世界上首次对外展出的巨魔芋群体开花落下了帷幕。虽然国家植物园(北园)已经拥有了6株巨魔芋开花的记录,但准确预测巨魔芋下一次的开花时间,依旧是个难题。阅读全文>>>

暑假期间,也是各地一年一度的旅游旺季,就在前几天,“海南三亚一房难求,新疆独库公路‘堵哭’,最高5万的专列车票手慢无”等消息一度霸屏社交平台。重新火爆的旅游市场,尤其是自驾游的火热,也被不少声音认为是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在步入正轨的象征。

新闻8点见丨拯救中华鲟:自然种群延续之艰

但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报道,7月以来多地发生自驾游引起的疫情外溢,已涉及多省市。

在奥密克戎变异株依旧在大陆局部地区肆虐的背景下,多地又报告新发疫情与自驾游相关联,这显然需要引起各地的注意,并在防疫政策上及时作出针对性调整,因时而变应对当前疫情传播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新特性和新的风险因素。

诚如国家卫健委有关负责人在7月21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所说,全球疫情出现反弹,暑期国内人员流动性增加,各地发生本土疫情的风险有所增加,全国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这也要求,各地要针对当前情况,进一步落实相关防疫举措,继续科学、精准、有效地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要注意的是,建议针对自驾游做好防疫工作,并不代表要对自驾游搞一刀切。各地都不能以此为借口层层加码,阻止自驾游游客的正常通行,而是要因地制宜地升级应对预案,让防疫策略更具针对性,在“九不准”要求下,更加科学、精准、有效地平衡好自驾游需求与防疫安全。阅读全文>>>

7月23日,中国人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暑”即炎热,大暑又是炎热的极致,为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节气,同时伴随着潮湿多雨的天气。据中央气象台预报,大陆多地将持续高温天气,局地甚至可达40摄氏度。

新闻8点见丨拯救中华鲟:自然种群延续之艰

国外情况也一样。据报道,在持续遭受极端高温天气影响的欧洲,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目前已有至少1700人因高温死亡;而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发生的森林火灾也与此直接相关。

伴随天气变化而来的还有诸多异常细节,据媒体报道,北极格陵兰岛的冰盖正在大面积融化。在7月15日至17日期间,每天流失冰量已达60亿吨,足以填满720万个奥运规格的游泳池。

按自然周期,夏季本来也是格陵兰岛冰盖的消融时节。但是,今年夏天格陵兰岛冰盖的消融特别快。7月19日,格陵兰岛温度已接近60华氏度(约15.5摄氏度)。因为气温异常导致冰层松软,飞机无法正常起落,使得部分科研人员滞留当地,甚至穿着短裤打起排球,穿短袖衬衫外出。

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启的“焖蒸”模式,也再一次将全球气候变化的议题,摆在了人类面前。天气越来越热的后果,将主要体现在产生更强、更长的热浪,更持久的干旱,更多的野火和更极端的降雨等方面。所有这些,都会对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甚至是灾害。

而且,如果全球变暖的趋势不加以控制,未来的高温天气还会增加和持续。面对这种情况,各国政府,甚至每个人都有责任为减缓全球变暖贡献力量。阅读全文>>>

猴痘一般在非洲西部和中部地区流行,但不少这些地区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在5月以来相继报告猴痘病例。当地时间7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新闻8点见丨拯救中华鲟:自然种群延续之艰

据外媒分析,这一罕见认定意味着,世卫组织认为猴痘疫情对全球健康形势构成了足够大的威胁,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国际对策,以防止猴痘病毒进一步传播并可能升级为大流行。

伦敦玛丽王后大学科学家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7月21日在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周刊上发表报告称,研究人员在分析今年4月27日至6月24日16个国家报告的528例猴痘病例后发现,这些病例中有95%是经由性行为感染的。这些病例中98%是同性恋或双性恋男性,还有41%的人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患者中位数年龄为38岁。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称,儿童确诊感染猴痘病毒,意味着任何人都可能因皮肤间密切接触而感染猴痘病毒。就儿童而言,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表示,儿童感染猴痘病毒经由“搂抱等亲密接触的行为,以及共用毛巾、被褥、杯子和餐具等物品”传播。

据新华社报道,一些专家担心,宣布猴痘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在不经意间加剧疫苗之争,导致富裕国家和贫困国家现存的医疗不平等现象更加严重。不少富裕国家已经大量囤积疫苗,尽管这些国家发现的猴痘病例症状相对轻微。

世卫组织非洲区域办事处此前也表示,现阶段猴痘疫苗供应不足,建议为处于高风险环境下的群体接种,如追踪病例密切接触者的医护工作者等。阅读全文>>>

编辑 艾峥 刘喆 设计 甲晨晨 校对 赵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