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峽大壩下百斤大鱤魚成群,卻為何不見中華鲟?被葛洲壩擋住了?

作者:垂釣魚餌香

近期網絡上熱傳一段航拍畫面,顯示三峽大壩下聚集着大量的魚群,其中包括巨大的鳡魚和鲢鳙,這些鲢鳙和鱤魚大部分都在20斤以上,少量的甚至達到100斤,他們密密麻麻在水中遊動,感覺整個水面都陰暗了下去,像晴天的陽光被烏雲遮蓋了一樣。

三峽大壩下百斤大鱤魚成群,卻為何不見中華鲟?被葛洲壩擋住了?

三峽大壩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近年來由于生态環境改善和保護措施的實施,特别是長江十年禁漁政策的實施,魚類數量逐漸增多,形成了龐大的魚群。這次航拍畫面顯示,鲢鳙和鳡魚的數量驚人。

三峽大壩下百斤大鱤魚成群,卻為何不見中華鲟?被葛洲壩擋住了?

網友們紛紛對這場壯觀的魚群盛宴表示驚歎,但有人對魚群數量的爆發性增長表示擔憂,呼籲采取措施進行有效控制。尤其是像鲢鳙、鳡魚、鯉魚、草魚這些優勢魚種,它們數量爆發會擠占其他珍稀魚類的生存空間。

三峽大壩下百斤大鱤魚成群,卻為何不見中華鲟?被葛洲壩擋住了?

對于鱤魚大量出現,特别是幾十、上百斤鱤魚的出現,有人擔心它們會大量掠食其它魚類,進而導緻它們的數量急劇減少。然而,也有人認為這是生态系統自我平衡的表現,鳡魚雖然食量巨大,鳡魚主要吃老弱病殘的魚,對健康的大魚威脅有限。

三峽大壩下百斤大鱤魚成群,卻為何不見中華鲟?被葛洲壩擋住了?

總而言之,魚類數量的增加反映了水域環境的改善和保護措施的有效性。但是當大家進行以上種種議論的時候,可能忽視一個問題,為什麼在這樣大規模的魚群中,卻見不到1條中華鲟?

中華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距今已有1.4億年曆史,被稱為“水中活化石”或者“水中大熊貓”。它的體型長而細長,通常可達2至3米長,最大可達5米,并且具有鲟魚獨特的盔狀鼻子和背部一排由硬鱗組成的骨闆。它們是肉食性魚類,以底栖動物、小魚和甲殼類為食。它們有發達的嗅覺和電感應器官,可以感覺周圍環境中的獵物。

三峽大壩下百斤大鱤魚成群,卻為何不見中華鲟?被葛洲壩擋住了?

中華鲟是一種慢成長的魚類,壽命可達50年以上。在野外環境中,它們需要大約10年才能達到性成熟。中華鲟是典型的海河洄遊魚類,它們在長江中出生,在海洋中成長,生命周期經曆了長江與海洋之間的往返旅程。

三峽大壩下百斤大鱤魚成群,卻為何不見中華鲟?被葛洲壩擋住了?

中華鲟在性成熟後,在每年的6月開始從長江口逆流而上,經過長途跋涉,在每年的年底才能到達産卵場。在10月和11月左右,開始産卵,以繁衍新一代的中華鲟。以前在金沙江下遊的冒水江段有許多固定的中華鲟産卵場所。

可惜的是,葛洲壩的建立阻礙了它們的洄遊腳步,導緻了中華鲟無法回到金沙江産卵,好在,科學家們觀察到中華鲟在葛洲壩附近找到了一處産卵地,這個地方也是目前已知的唯一穩定的中華鲟産卵場所。這一情況讓人感到無奈,但中華鲟為了延續物種,不得不适應這個新的環境。

三峽大壩下百斤大鱤魚成群,卻為何不見中華鲟?被葛洲壩擋住了?

中華鲟新産下的魚卵呈黑色,非常黏稠,它們會巧妙地隐藏在砂石和裂縫之中,以躲避天敵的觊觎。當中華鲟的幼魚長到約20厘米左右時,它們會順着長江回到海洋,進行進一步的成長和滋養。它們會一直留在海洋中,直到它們自己成熟後,再跟随其他成年中華鲟傳回它們出生的地方,繼續進行繁殖。通常情況下,中華鲟從進入長江口開始,到達産卵地并完成産卵後傳回近海,整個過程需要大約17至19個月的時間。

這種洄遊過程是中華鲟獨特的繁殖習性,這種洄遊行為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的體力和精力,還面臨着各種生存挑戰,如水流阻力、水溫變化和捕食者的威脅。

然而,由于人類活動和環境壓力的影響,中華鲟的洄遊生态系統正面臨許多威脅和挑戰,自然生存的中華鲟越來越少。中華鲟在1988年被中國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而在2010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将中華鲟列為國際上極度瀕危的物種。這意味着中華鲟的保護和恢複工作變得尤為緊迫。

保護中華鲟的工作需要綜合多種措施。一方面,建立和管理保護區域,確定中華鲟的栖息地得到有效保護。這包括恢複和保護中華鲟産卵地的水質和生境,以及確定洄遊通道暢通無阻。另一方面,采取控制捕撈、限制污染排放和加強監測等措施,以減少對中華鲟的威脅。

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人工增殖放流。事實上大陸從1981年開始,就注重中華鲟的增殖放流工作。以三峽集團為例,該集團不但承擔着水力發電任務,還承擔着長江稀有魚類的繁育和放流工作。自從1984年首次進行中華鲟放流以來至2022年,三峽集團中華鲟研究所已經連續進行了65次放流活動,38年來他們已經成功向長江放流了近530萬尾中華鲟。

三峽大壩下百斤大鱤魚成群,卻為何不見中華鲟?被葛洲壩擋住了?

在2022年的湖北省宜昌市中華鲟放流活動中他們一次性放流了23萬尾子二代中華鲟到長江。這些中華鲟中既有不到1斤的中華鲟幼苗,也有已經長了13年的成年中華鲟。對于這些大個體、即将達到性成熟的中華鲟,研究人員進行了衛星标記,這樣可以通過衛星追蹤監測它們在大陸近海海域的分布情況及評估它們野外生存情況。不可否認,放流的個體越大,它的存活率越高,當然放流成本也越大。

三峽大壩下百斤大鱤魚成群,卻為何不見中華鲟?被葛洲壩擋住了?

盡管大規模放流是增加野生中華鲟的數量、加強中華鲟保護恢複的一項重要手段,但這不是根本的解決問題之道,真正關鍵的是保護自然繁衍的野生中華鲟種群,即每年在産卵場所觀察到中華鲟自然産卵,如果無法做到這些,那麼放流的價值将大打折扣。

但2021年,大陸科考隊在中華鲟産卵地附近通過多種途徑考察半個月也未能發現中華鲟魚卵,這是繼2017年之後,連續5年沒有發現中華鲟野外産卵,這表明保護中華鲟仍然任重道遠,長江生态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

根據以上介紹情況的分析,作為一名魚類愛好者,我以為在長江三峽大壩下雖然有大量巨型鲢鳙、鱤魚聚集,但卻沒有發現1條中華鲟,可能是以下原因。

1.中華鲟是底栖類魚類,他們一般不浮出水面,也許他們正躲在水底,是以高空航拍不能發現它們。

2.航拍的時間估計在3、4月份,或者更早的2、3月份,時間上還沒有到中華鲟洄遊到三峽大壩處,它們或許還在江蘇、安徽段玩耍呢。

3.三峽大壩阻止了鲟魚的洄遊通道,種群間的資訊傳遞,讓這些魚類知道即使遊到大壩也無法繼續逆流而上,索性它們就不遊到三峽大壩處來了,形成了一種生活習性。

4.雖然大陸一直進行放流中華鲟,但長江禁漁也才實施3年,是以長江的生态環境未得到根本改變,放流的中華鲟很多沒有存活下來,即使存活下來數量很少,分布在整個長江流域就更少了,以至幾乎沒有中華鲟遊到三峽大壩這裡來。

各位釣友,你覺得會是什麼原因不能在三峽大壩處發現中華鲟的蹤迹呢?歡迎在評論區交流分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