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消失的羅浮仙蝶:中國古代珍貴的昆蟲圖像

作者:金錯刀的博物學劇場

中國自然資源豐富,曆代文獻都有詳細的記錄,在洋洋文海中偶然就會有一些欣喜的發現。筆者近來讀史,在清代廣東學者屈大均的《廣東新語》中就發現了一種有趣的生物——羅浮仙蝶。

這種“羅浮仙蝶”産自廣東著名的道教名山羅浮山中,此山以道教名人葛洪和鮑姑修煉而聞名,而傳說這種“羅浮仙蝶”即為葛洪和鮑姑升仙之後的道衣所化,頗具神話色彩。

消失的羅浮仙蝶:中國古代珍貴的昆蟲圖像

元 王蒙 《葛稚川移居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消失的羅浮仙蝶:中國古代珍貴的昆蟲圖像

《葛稚川移居圖》軸局部,展示了葛洪鮑姑夫妻移居羅浮山的場景,明代文震亨認為這是搬新家時懸挂的畫作。

帶着這種好奇心我很想知道這種仙蝶是否真實存在,細讀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大胡蝶”條的記錄:“大胡蝶,惟羅浮胡蝶洞有之。嘗止花樹間,見人弗動,即動亦依依不遠。”這種大蝴蝶産在羅浮山蝴蝶洞附近,此洞在雲峰岩下,水簾洞内,據記載蝴蝶洞古木叢生,四時出彩蝶。按照以上的記錄我們可猜測蝴蝶洞周圍應該生長了許多大蝴蝶食用的寄主植物或蜜源植物,是以才使得這裡四時出彩蝶。

消失的羅浮仙蝶:中國古代珍貴的昆蟲圖像

羅浮山蝴蝶洞版畫插圖(圖檔來自《羅浮詩百首》)

接下來屈大均在文中引用了朋友陳子的一首詩,詩裡有“修眉若楊葉,繡腹如垂囊”之句,他也提到大蝴蝶“展翅徑尺”,這分明可以推測這種大蝴蝶應該是一種大型蛾類。在“大蝴蝶”條的文末,屈大均說:“羅浮人喜以蝴蝶繭饷客,予入山必盈袖歸”,可知這種蛾類繭可用于紡織,再加之作者文中多處提到以烏桕葉來包裹蟲卵,我們很有理由推測這種傳說中的“羅浮仙蝶”正是烏桕大蠶蛾(Attacus atlas),這種大蠶蛾是中國境内最大的鱗翅目昆蟲,因為顔色華麗、翅展達到18-21厘米,是以又被稱為“皇蛾”,更因為它前翅尖端呈現蛇頭樣子,也被俗稱“蛇頭蛾”。

消失的羅浮仙蝶:中國古代珍貴的昆蟲圖像

烏桕大蠶蛾

消失的羅浮仙蝶:中國古代珍貴的昆蟲圖像

烏桕大蠶蛾幼蟲

這樣巨大奇異的大蠶蛾出現在羅浮山一個獨特的地點,難怪會被人附會成神奇的傳說動物,它除了長相驚奇,實際它的繭也是很好的紡織材料,很早時候中國古人就選擇出了許多适合紡紗的大蠶蛾種類,它們的絲比較柔韌,可以用來制作古琴琴弦、釣魚線等。中國最常見的實際是樗蠶,它主要分布在中國北方,很早時候中國人就将其半野化的放養在臭椿(樗)、蓖麻上,它長得和烏桕大蠶蛾類似,但沒有後者的顔色鮮豔、翅展寬大,但因其更常見很早就出現在了宋代的繪畫中。

消失的羅浮仙蝶:中國古代珍貴的昆蟲圖像

樗蠶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南宋團扇繪畫《青楓巨蝶圖》,畫中就描繪了一隻飛向槭樹的樗蠶,隻是畫家描繪的并不是樗蠶的宿主植物,完全為了藝術審美将兩者搭配在一起。

消失的羅浮仙蝶:中國古代珍貴的昆蟲圖像

南宋 佚名 《青楓巨蝶圖》 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古人面對如此巨大華麗的蟲子,并沒有進一步觀察将其分入蛾類,而是通過刺激的視覺反應将其與蝴蝶劃為一類,是以也就有了“大蝴蝶”、“巨蝶”這樣的俗稱。羅浮山中人更是給烏桕大蠶蛾取名“小鳳凰”,以示對其珍視。

消失的羅浮仙蝶:中國古代珍貴的昆蟲圖像

烏桕大蠶蛾

烏桕大蠶蛾長相奇特,但是它分布在古代文化落後的華南山區,是以一直到很晚才被人們關注,而它成名的第一重要地點就是廣東的羅浮山。羅浮山的“仙蝶”在清代很出名,以至于廣州人每年在烏桕大蠶蛾出現較多的時候,要将其捕捉裝進籠内觀賞,為此甚至還舉辦“大蝴蝶會”,據屈大均記載“廣州人士向有大胡蝶會,冬月,使人入羅浮,以針及棉絲帶易繭于牧豎。春間大胡蝶出繭……以絲竹籠貯之,攜往浮丘,穗石間,以胡蝶大小較勝負,買花犒之……”

消失的羅浮仙蝶:中國古代珍貴的昆蟲圖像

烏桕大蠶蛾

讀完此段感覺廣東人士們真會玩,以前隻知道鬥牛、鬥雞、鬥蟋蟀,沒想到在中國古代還有鬥蝴蝶。不過以花犒勞鬥勝的烏桕大蠶蛾這個事情還是有待商榷的,因為大蠶蛾出繭之後口器退化,根本不飲不食,它們化羽的唯一目的就是尋找配偶,完成交配繁殖任務,然後死去。

廣州人似乎很喜愛巨型的大蠶蛾,屈大均還講道:“廣州春夏之交,市上有賣大蝴蝶者,每枚數十錢,大僅五六寸,懸竹竿上,兼旬不飛不飲食,生卵十餘,漸不能動,以為幹死矣,觸之辄蠕蠕然,如是者數月乃化。”從上面可知這種售賣的大蝴蝶比烏桕大蠶蛾小,可能是樗蠶、眉紋大蠶蛾(Samia cynthia)等類似種類。

消失的羅浮仙蝶:中國古代珍貴的昆蟲圖像

眉紋大蠶蛾

清末海上畫派畫家任熊似乎也對羅浮仙蝶的故事頗有興趣,他在《姚大海詩意圖冊》中特意描繪了這隻“羅浮仙蝶”,畫面題名“羅浮五色蝶”,畫中居中顯要位置的确描繪的是大蠶蛾的形象,但并不是很準确,包括下面的青鳳蝶和紅色的蠶蛾也都不是很準确,想來畫家應是見過這類蝴蝶和蛾子,但是基于中國畫家習慣于默繪的傳統,很多細節就被似是而非了。

消失的羅浮仙蝶:中國古代珍貴的昆蟲圖像

清 任熊 《姚大海詩意圖冊》之“羅浮五色蝶” 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蔣寶齡在《墨林今話》中也提到了一位善于畫蝴蝶的滿族畫家慶保(字 蕉園),這位畫家曾在重陽節登玄妙觀彌羅閣,用手指在白玉蟾道長(他是宋代道教金丹派南宗創始人,生前曾在羅浮山修道)的畫像旁描繪了一隻巨蝶,蔣寶齡稱其“生動活潑,如羅浮仙蝶,栩栩欲飛也。”

随着羅浮山烏桕大蠶蛾的減少,它的名氣雖然還殘留在曆史文獻中,但已經沒有多少人知曉這種神奇的生物了,等到齊白石效仿先前畫家繪制羅浮仙蝶時,他已經不知道此是何物,隻能在與烏桕大蠶蛾齊名的羅浮梅花旁描繪一隻黑色的鳳蝶。

消失的羅浮仙蝶:中國古代珍貴的昆蟲圖像

現代 齊白石 《羅浮仙蝶圖》軸 私人藏

廣州人的愛好自然引起了當時在華西方人的關注,他們也為這種神奇的東方巨蛾所傾倒,1842年倫敦H. G. Bohn出版了昆蟲學家多諾萬(E. Donovan)的《中國昆蟲博物志》(Natural History of the Insects of China),在這本書中就以精美的插圖描繪了烏桕大蠶蛾的形象,畫面中大蠶蛾展翅停栖在一枝開花的柑橘類植物樹枝上,想來畫家也以為這種美麗的蛾子會采集花蜜。

消失的羅浮仙蝶:中國古代珍貴的昆蟲圖像

《中國昆蟲博物志》中的烏桕大蠶蛾版畫

歐洲人對東方博物學奇珍的獵取并非僅僅停留在學術研究層面,更多來華外國人受到歐洲當時群眾中博物學風潮的影響,都迫不及待的尋找各類東方博物學特征的物品,其中描繪東方各類奇異動植物的繪畫自然是首選,烏桕大蠶蛾作為當時廣州城裡有名的神奇生物,也被外銷畫家描繪進了銷往西方的蓪草畫中,今天我們還能從英國蘇格來國家博物館中發現一幀繪有烏桕大蠶蛾的蓪草畫,這幅畫展現的比多諾萬的更科學準确,圖中烏桕大蠶蛾正停栖在烏桕樹枝上。

消失的羅浮仙蝶:中國古代珍貴的昆蟲圖像

晚清 佚名 烏桕大蠶蛾蓪草畫 英國蘇格蘭國家博物館

消失的羅浮仙蝶:中國古代珍貴的昆蟲圖像

日本發行的烏桕大蠶蛾郵票

由一物的變遷可以了解曆史,尤其是借助于曆史圖像,我們更能深刻的了解曾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祖先曾經是如何生活,他們有着怎樣的文化以及與自然打交道的知識,像這隻羅浮山的烏桕大蠶蛾一樣,它曾經以羅浮仙蝶之名聞名廣東,乃至西方,現在它變得默默無聞,這不僅僅是因為文化的遺忘,更因為環境的變遷使得這種奇異的生物越發難以見到,今天的我們在探究過去的時候更應該反思今天的行為,将文化和自然完好的傳遞給後代是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努力踐行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