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消失的罗浮仙蝶:中国古代珍贵的昆虫图像

作者:金错刀的博物学剧场

中国自然资源丰富,历代文献都有详细的记录,在洋洋文海中偶然就会有一些欣喜的发现。笔者近来读史,在清代广东学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就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生物——罗浮仙蝶。

这种“罗浮仙蝶”产自广东著名的道教名山罗浮山中,此山以道教名人葛洪和鲍姑修炼而闻名,而传说这种“罗浮仙蝶”即为葛洪和鲍姑升仙之后的道衣所化,颇具神话色彩。

消失的罗浮仙蝶:中国古代珍贵的昆虫图像

元 王蒙 《葛稚川移居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消失的罗浮仙蝶:中国古代珍贵的昆虫图像

《葛稚川移居图》轴局部,展示了葛洪鲍姑夫妻移居罗浮山的场景,明代文震亨认为这是搬新家时悬挂的画作。

带着这种好奇心我很想知道这种仙蝶是否真实存在,细读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大胡蝶”条的记录:“大胡蝶,惟罗浮胡蝶洞有之。尝止花树间,见人弗动,即动亦依依不远。”这种大蝴蝶产在罗浮山蝴蝶洞附近,此洞在云峰岩下,水帘洞内,据记载蝴蝶洞古木丛生,四时出彩蝶。按照以上的记录我们可猜测蝴蝶洞周围应该生长了许多大蝴蝶食用的寄主植物或蜜源植物,所以才使得这里四时出彩蝶。

消失的罗浮仙蝶:中国古代珍贵的昆虫图像

罗浮山蝴蝶洞版画插图(图片来自《罗浮诗百首》)

接下来屈大均在文中引用了朋友陈子的一首诗,诗里有“修眉若杨叶,绣腹如垂囊”之句,他也提到大蝴蝶“展翅径尺”,这分明可以推测这种大蝴蝶应该是一种大型蛾类。在“大蝴蝶”条的文末,屈大均说:“罗浮人喜以蝴蝶茧饷客,予入山必盈袖归”,可知这种蛾类茧可用于纺织,再加之作者文中多处提到以乌桕叶来包裹虫卵,我们很有理由推测这种传说中的“罗浮仙蝶”正是乌桕大蚕蛾(Attacus atlas),这种大蚕蛾是中国境内最大的鳞翅目昆虫,因为颜色华丽、翅展达到18-21厘米,因此又被称为“皇蛾”,更因为它前翅尖端呈现蛇头样子,也被俗称“蛇头蛾”。

消失的罗浮仙蝶:中国古代珍贵的昆虫图像

乌桕大蚕蛾

消失的罗浮仙蝶:中国古代珍贵的昆虫图像

乌桕大蚕蛾幼虫

这样巨大奇异的大蚕蛾出现在罗浮山一个独特的地点,难怪会被人附会成神奇的传说动物,它除了长相惊奇,实际它的茧也是很好的纺织材料,很早时候中国古人就选择出了许多适合纺纱的大蚕蛾种类,它们的丝比较柔韧,可以用来制作古琴琴弦、钓鱼线等。中国最常见的实际是樗蚕,它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很早时候中国人就将其半野化的放养在臭椿(樗)、蓖麻上,它长得和乌桕大蚕蛾类似,但没有后者的颜色鲜艳、翅展宽大,但因其更常见很早就出现在了宋代的绘画中。

消失的罗浮仙蝶:中国古代珍贵的昆虫图像

樗蚕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南宋团扇绘画《青枫巨蝶图》,画中就描绘了一只飞向槭树的樗蚕,只是画家描绘的并不是樗蚕的宿主植物,完全为了艺术审美将两者搭配在一起。

消失的罗浮仙蝶:中国古代珍贵的昆虫图像

南宋 佚名 《青枫巨蝶图》 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古人面对如此巨大华丽的虫子,并没有进一步观察将其分入蛾类,而是通过刺激的视觉反应将其与蝴蝶划为一类,因此也就有了“大蝴蝶”、“巨蝶”这样的俗称。罗浮山中人更是给乌桕大蚕蛾取名“小凤凰”,以示对其珍视。

消失的罗浮仙蝶:中国古代珍贵的昆虫图像

乌桕大蚕蛾

乌桕大蚕蛾长相奇特,但是它分布在古代文化落后的华南山区,所以一直到很晚才被人们关注,而它成名的第一重要地点就是广东的罗浮山。罗浮山的“仙蝶”在清代很出名,以至于广州人每年在乌桕大蚕蛾出现较多的时候,要将其捕捉装进笼内观赏,为此甚至还举办“大蝴蝶会”,据屈大均记载“广州人士向有大胡蝶会,冬月,使人入罗浮,以针及棉丝带易茧于牧竖。春间大胡蝶出茧……以丝竹笼贮之,携往浮丘,穗石间,以胡蝶大小较胜负,买花犒之……”

消失的罗浮仙蝶:中国古代珍贵的昆虫图像

乌桕大蚕蛾

读完此段感觉广东人士们真会玩,以前只知道斗牛、斗鸡、斗蟋蟀,没想到在中国古代还有斗蝴蝶。不过以花犒劳斗胜的乌桕大蚕蛾这个事情还是有待商榷的,因为大蚕蛾出茧之后口器退化,根本不饮不食,它们化羽的唯一目的就是寻找配偶,完成交配繁殖任务,然后死去。

广州人似乎很喜爱巨型的大蚕蛾,屈大均还讲道:“广州春夏之交,市上有卖大蝴蝶者,每枚数十钱,大仅五六寸,悬竹竿上,兼旬不飞不饮食,生卵十余,渐不能动,以为干死矣,触之辄蠕蠕然,如是者数月乃化。”从上面可知这种售卖的大蝴蝶比乌桕大蚕蛾小,可能是樗蚕、眉纹大蚕蛾(Samia cynthia)等类似种类。

消失的罗浮仙蝶:中国古代珍贵的昆虫图像

眉纹大蚕蛾

清末海上画派画家任熊似乎也对罗浮仙蝶的故事颇有兴趣,他在《姚大海诗意图册》中特意描绘了这只“罗浮仙蝶”,画面题名“罗浮五色蝶”,画中居中显要位置的确描绘的是大蚕蛾的形象,但并不是很准确,包括下面的青凤蝶和红色的蚕蛾也都不是很准确,想来画家应是见过这类蝴蝶和蛾子,但是基于中国画家习惯于默绘的传统,很多细节就被似是而非了。

消失的罗浮仙蝶:中国古代珍贵的昆虫图像

清 任熊 《姚大海诗意图册》之“罗浮五色蝶”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蒋宝龄在《墨林今话》中也提到了一位善于画蝴蝶的满族画家庆保(字 蕉园),这位画家曾在重阳节登玄妙观弥罗阁,用手指在白玉蟾道长(他是宋代道教金丹派南宗创始人,生前曾在罗浮山修道)的画像旁描绘了一只巨蝶,蒋宝龄称其“生动活泼,如罗浮仙蝶,栩栩欲飞也。”

随着罗浮山乌桕大蚕蛾的减少,它的名气虽然还残留在历史文献中,但已经没有多少人知晓这种神奇的生物了,等到齐白石效仿先前画家绘制罗浮仙蝶时,他已经不知道此是何物,只能在与乌桕大蚕蛾齐名的罗浮梅花旁描绘一只黑色的凤蝶。

消失的罗浮仙蝶:中国古代珍贵的昆虫图像

现代 齐白石 《罗浮仙蝶图》轴 私人藏

广州人的爱好自然引起了当时在华西方人的关注,他们也为这种神奇的东方巨蛾所倾倒,1842年伦敦H. G. Bohn出版了昆虫学家多诺万(E. Donovan)的《中国昆虫博物志》(Natural History of the Insects of China),在这本书中就以精美的插图描绘了乌桕大蚕蛾的形象,画面中大蚕蛾展翅停栖在一枝开花的柑橘类植物树枝上,想来画家也以为这种美丽的蛾子会采集花蜜。

消失的罗浮仙蝶:中国古代珍贵的昆虫图像

《中国昆虫博物志》中的乌桕大蚕蛾版画

欧洲人对东方博物学奇珍的猎取并非仅仅停留在学术研究层面,更多来华外国人受到欧洲当时民众中博物学风潮的影响,都迫不及待的寻找各类东方博物学特征的物品,其中描绘东方各类奇异动植物的绘画自然是首选,乌桕大蚕蛾作为当时广州城里有名的神奇生物,也被外销画家描绘进了销往西方的蓪草画中,今天我们还能从英国苏格来国家博物馆中发现一帧绘有乌桕大蚕蛾的蓪草画,这幅画展现的比多诺万的更科学准确,图中乌桕大蚕蛾正停栖在乌桕树枝上。

消失的罗浮仙蝶:中国古代珍贵的昆虫图像

晚清 佚名 乌桕大蚕蛾蓪草画 英国苏格兰国家博物馆

消失的罗浮仙蝶:中国古代珍贵的昆虫图像

日本发行的乌桕大蚕蛾邮票

由一物的变迁可以了解历史,尤其是借助于历史图像,我们更能深刻的了解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祖先曾经是如何生活,他们有着怎样的文化以及与自然打交道的知识,像这只罗浮山的乌桕大蚕蛾一样,它曾经以罗浮仙蝶之名闻名广东,乃至西方,现在它变得默默无闻,这不仅仅是因为文化的遗忘,更因为环境的变迁使得这种奇异的生物越发难以见到,今天的我们在探究过去的时候更应该反思今天的行为,将文化和自然完好的传递给后代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努力践行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