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幾萬中國勞工被哄騙出國挖煤,而等着他們的卻是幾十萬法國女性

你可能不知道,中國也曾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為協約國奪取最終勝利作出了卓越貢獻。當然,中國不像美國、日本那樣派出部隊直接參戰,而是遣送大量勞工從事後勤工作。他們任勞任怨,出色地完成了每一項任務,其中有不少人赢得了法國女性的青睐,在戰後居留當地,娶妻生子、開枝散葉,過上了幸福生活。

十幾萬中國勞工被哄騙出國挖煤,而等着他們的卻是幾十萬法國女性

故事還要從1914年說起,薩拉熱窩刺殺事件引發了奧匈、德、奧斯曼等國與英、法、俄等國的全面熱戰。

起初,雙方都以為戰争會很快結束,卻沒想到東、西兩線同時陷入塹壕戰的泥潭,士兵死傷人數日漸增長,人口資源損耗嚴重。

很快,法國支撐不住了,開始尋求外界的幫助。當時,戰局尚不明朗,美國不敢貿然站隊,隻好作壁上觀。中國當時正處于北洋政府時期,袁世凱本不想趟這趟渾水,打算保持中立。但政治家梁士诒卻不同意這樣做,他認為德、奧雖然看起來強大,但陷入兩線作戰,必不能持久,失敗是必然的。是以極力勸說袁世凱參戰,一旦中國取得戰勝國地位,便可順勢收回被德國侵占的山東。

十幾萬中國勞工被哄騙出國挖煤,而等着他們的卻是幾十萬法國女性

袁世凱動心了,然而北洋政府的軍隊戰力不佳,難堪大任,而中國的經濟又萎靡不振,無法為英、法等國提供戰争貸款。梁士诒思慮良久,提出“以工代兵”,即派遣勞工趕往歐洲,從事采礦、物資運輸等工作。

袁世凱很欣賞這個建議,他立即派人與英國接洽,商議中國參戰事宜。英國一眼就看出了北洋政府的小心思,他們認為英法與德奧打得再激烈,也終究是列強自己的事,根本容不得中國來分一杯羹,于是果斷拒絕了袁世凱抛來的橄榄枝。

時間來到1916年,英法聯軍的處境愈發艱難,為了保障後勤供應,他們廣泛動員國内女性支援前線,可即便如此,勞動力的缺口仍舊巨大。無奈之下,英法隻好同意中國的“以工代兵”方案。袁世凱立即指令梁士诒與法國公使接洽,在天津成立惠民公司,以遠赴歐洲開采煤礦賺大錢為噱頭,預計招募20萬勞工遠赴歐洲參戰,最後卻隻招到14萬人,其中10萬歸英國人管轄,4萬歸法國人管轄。

十幾萬中國勞工被哄騙出國挖煤,而等着他們的卻是幾十萬法國女性

其中,英國完全不把中國勞工當人看,明明事先開出了優渥的薪資,可當勞工們到達歐洲之後,他們便出爾反爾,不斷盤剝壓榨,甚至讓勞工們餓着肚子幹活。

除此之外,英國還強迫勞工們在炮火連天的前線挖戰壕、掩埋屍體,且不給他們配發武器用于自衛。有一次,德軍突然襲來,英軍聞風而逃,中國勞工們卻一步不退,舉起鎬頭和鐵鍬與敵人德軍搏鬥,最終全部犧牲。

法國則給予中國勞工非常豐厚的待遇,本人每月可領5塊大洋的工資,家屬每月則可領10塊大洋的補貼,通過體檢之後立即簽訂3年勞動合同,如果戰事提前結束,可立即解約,由法國派船将他們送回國内。勞工們感覺自己受到了莫大的尊重,挖起煤來愈發賣力,生産任務均提前且超額完成。

十幾萬中國勞工被哄騙出國挖煤,而等着他們的卻是幾十萬法國女性

每到發工資的日子,他們也不會像英國人或者美國人那樣,馬上就揮霍一空,而是全部攢下來,打算日後回國交給家人。更難能可貴的是,中國勞工遇到美國大兵欺負當地人,會挺身而出,保護弱者。

中國男人的種種行為赢得了幾十萬法國姑娘們的喜愛,她們認為中國男人吃苦耐勞,體貼溫柔,是難得的好伴侶,于是便在戰争結束後,向法國政府請願,要求留下中國勞工。

法國雖然取勝,但國家遭受到了極大破壞,整整一代青壯年人死在戰場上,勞動力短缺。政府認為留下中國勞工能補充人口,有助于戰後重建,于是便開出各種優惠條件鼓勵他們留下來,至于堅定要回國的人,法國也會履行當初的承諾,将他們送回家鄉。

最終,大約有3000名未婚且家中沒什麼家人的勞工選擇留下來,與當地姑娘結婚,定居法國,他們由此成為第一批移民歐洲的華人。

法國政府為了表彰中國勞工對戰争勝利作出的貢獻,特地為他們樹立了銅像,同時厚葬了所有不幸罹難的勞工,他們的墓碑正面向東方!

十幾萬中國勞工被哄騙出國挖煤,而等着他們的卻是幾十萬法國女性

在20世紀初那個落後的年代,中國的主權與利益受到列強侵害,為了替民族挽回損失,這些勞工遠赴異國他鄉,以血肉之軀對抗鋼鐵大炮,有效鉗制了德奧的狼子野心,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西方對于中國人的刻闆印象。隻可惜在戰後,中國并未收回山東的主權,這也意味着勞工付出的血與汗付諸東流,實在令人惋惜又憤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