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到中年你會發現,存錢和不存錢的人生差距很大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儲蓄曾是我們整個民族的一大特征,後來随着西方及時行樂價值觀念的流入,以及物質生活的日趨豐饒,導緻儲蓄的習慣在新一代身上漸漸消失。人們熱衷于活在當下,賺多少花多少,甚至花明天的錢享受今天的快樂。

如此行事,對一個無牽無挂、年輕力壯的小夥子來說,或許問題不大,畢竟年輕就是抗風險的最有力籌碼。

可若是一個中年人如此行事,他的生活分分鐘會雞飛狗跳,生活水準無限下滑,直至徹底淪為赤貧狀态。

人到中年你會發現,存錢和不存錢的人生差距很大

中年是一個人一生當中風險最大最多的階段。

要面臨自己身體狀況走下坡路、不再整日精力充沛、事業瓶頸、父輩需要照顧、孩子教育資金需求等問題,以上任何一項都需要充足的金錢支撐,若沒有足夠的金錢,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可能導緻這個人半生的努力全部白費。

是以說人至中年是否有足夠的儲蓄,生活真的會天差萬别。儲蓄并不隻是财富的象征,更代表着個體對抗風險的能力。

及時行樂當然沒有錯,但是比起當下額外的物質或其他享受,讓生活生命得以延續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人到中年你會發現,存錢和不存錢的人生差距很大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懂得儲蓄的人都有更強的自我控制能力,懂得延遲滿足,綜合考量自己每一個決定對整個人生的影響。

《少有人走的路》中說:“推遲滿足感,意味着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定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

是以,那些帶着豐厚儲蓄步入中年的人,他們的生活大機率穩定幸福,面對中年危機的機率更小,即便生活中出現了危機也有足夠的實力處理,迅速讓生活回歸到能夠掌控的軌道上。

他們在其他人大肆放縱欲望時,控制住了享樂的意念,将時間精力投入更枯燥的工作中,積攢原始資本。

人到中年你會發現,存錢和不存錢的人生差距很大

不得不讓人感歎,隻有能控制自己欲望的人,才能始終掌控自己的生活。那些能夠獲得聲名、成就的人,哪一個不懂得節欲自律。

是以,在精力充沛的年紀盡可能的多攢點錢。存下的錢,是你對抗現實暴風雨的堅硬铠甲。回想一下,疫情發生以來,多少行業多少人被迫破産,但凡手裡有點積蓄能抗住,也不至于破産。

或許在有些人看來存錢這一行為很老土,但充足的積蓄在關鍵時刻能救命。我們都認為猶太人會賺錢也愛存錢,那是因為他們知道一旦遇到迫害,錢,能買下一家人的命。

人到中年你會發現,存錢和不存錢的人生差距很大

《我不是藥神》有一句台詞刺痛了很多人的心,“這個世界上隻有一種病,窮病。”不存錢能讓自己潇灑一陣子,但存錢能讓自己安穩一輩子,而安穩的生存是創造無限可能的基礎。

每當你有想要大肆消費的欲念時,記得提醒自己:你是一個人類,應該追求更進階的生存方式,而不是随時随地的釋放欲望。

物欲消費欲是個無底洞,市場上總會有新的刺激你消費的物質、形式出現,但你真的有那麼需要它們嗎?其實并沒有,那為什麼不選擇儲蓄呢?

儲蓄、遏制欲望,用佛家的話說就是“忍辱”,忍耐不僅有利于我們更清晰的規劃金錢,更有利于提高我們的心性。

人到中年你會發現,存錢和不存錢的人生差距很大

人一生當中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上乘的心性有助于我們有效的度過危機。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存錢是一個成年人最基本的修養。

學者窦文濤曾在《锵锵三人行》裡說過這樣一個故事:他曾經視金錢為糞土,認為這些身外之物拉低了自己的境界,是以隻要他認為有損于自己形象的廣告,他都不會去接,也不會想着要賺更多的錢,他甚至将那些錢稱為“丢人的錢”。

直到有一次他母親因為中風住進了ICU,每維持一天生命就需要幾千塊。

他開始瘋狂的接商演、廣告,隻要能賺錢的他都去做,他終于明白成年人的底氣恰恰是錢給的。對彼時的窦文濤來說,錢,關系到自己母親的生命。

人到中年你會發現,存錢和不存錢的人生差距很大

沒有人想淪為賺錢的機器,但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候,儲蓄夠足以維持尊嚴生活的錢,是一個人的智慧。

成年人唯有擁有足夠的金錢,才能不受世俗幹擾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能夠體面,能夠落落大方。

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的人生沒有富人那麼高的容錯率,我們能做的就是存錢,增強自己對抗風險的能力。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達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