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永遠别給孩子穿舊衣服,從心理學上講,這4個危害難避免

都說孩子是“兩腳吞金獸”,老母親們在養娃時,自然是能省則省。

尤其在衣服的開銷上,一方面孩子還小的時候,基本沒什麼“美醜”的概念,另一方面孩子發育速度太快,新買的衣服才穿過一季,再拿出來時就已經套不上了,實在有些浪費。

于是有些寶媽為了節省開支,恰好親朋好友又有些孩子穿過的舊衣服,就會拿回家挑挑揀揀,給自家娃穿上。

然而,給孩子穿舊衣服真的合适嗎?

一些老人家或許會認為,“舊衣服是‘百家衣’,孩子穿了有福氣”。

但從心理學上來說,給娃穿舊衣服可謂“百害而無一利”,至少在這4個方面都有影響,是以如果條件允許,家長永遠也不該給孩子穿舊衣服。

長大後可能會“過度代償”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過度代償”,意思是指某人不僅要彌補某方面的不足,實作正常的補償,還要努力使這種補償超出正常限度,滿足自身的心理缺失。

記得有網友分享過這樣一段經曆,雖然家裡經濟條件不算差,但小時候媽媽一直把表姐的衣服拿給她穿,有次她穿着表姐的舊衣服去學校,因為後面劃開了一個口子,還被同學們嘲笑了一番。

等長大後,她開始瘋狂地買衣服,開始工作的第一年,幾乎所有工資都花在了穿衣打扮上,有些衣服即便不是很喜歡,也會花錢買回來放進衣櫃裡。

而之是以她會出現這種行為,正是因為“過度代償”心理在作怪,童年時穿新衣服的欲望得不到滿足,成年後就會用極端的方式,來過度補償自身的心理缺失。

破壞孩子的“控制感”

父母給孩子穿二手衣服,本質上來說其實是一種控制行為:父母給什麼衣服,孩子就穿什麼衣服,他們沒有對衣服樣式、顔色等特點的選擇權。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認為,“控制感”是每個人都有的内在心理需求之一,也是主觀能動性的重要展現,擁有“控制感”的人會更有安全感,認為自身的命運、人生軌迹是可控的。

而如果孩子一直被動接受父母的安排,不得不穿舊衣服,很容易對其“控制感”造成破壞,久而久之,會呈現出順從、缺乏主見、不夠獨立的性格特點,習慣于盲從。

影響孩子的自信心

随着孩子們逐漸長大,他們會逐漸建立自身的審美觀念,有很強的“自尊心”。

尤其當孩子進入幼稚園,從家庭環境步入集體環境中學習生活時,自尊心更是會被進一步放大。

而在心理學上,有個效應名為“暈輪效應”,意思是指人們在交往過程中,如果給對方留下了比較差的印象,就會掩蓋他人對自身其他美好品質的了解。

一旦孩子經常穿舊衣服上學,即便他自身對穿舊衣服并不在意,但身處集體之中,很容易被小夥伴給予一些不太好的評價,久而久之,很可能導緻自尊心受挫,産生自卑心理。

不利于養成健康的審美觀念

一般來說,孩子在2歲到5歲左右會來到“審美敏感期”,此時他們對于事物的外在格外注重,對穿衣服也會有自身的标準和審美需求。

比如大家會突然發現,女兒突然迷戀媽媽的高跟鞋、口紅,甚至會忍不住自己嘗試一番,兒子則是突然開始留意自身的發型、衣服,這都是來到“審美敏感期”的表現。

而一旦家長經常給娃穿舊衣服,使孩子失去選擇的機會,沒有挑剔衣服美醜的權利,很容易影響其審美觀的建立,審美能力發展出現偏差,對美或醜不夠敏感。

就像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或多或少都有些審美比較“奇葩”的朋友,自己給自身的穿衣打扮打滿分,其他人卻很難接受,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審美敏感期”時,父母沒有進行正确引導。

當然,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我們幫娃順利度過“審美敏感期”,應該是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衣服,而非我們覺得“漂亮”的衣服,關鍵在于給予孩子選擇權,讓孩子逐漸建立美與醜的概念,形成健康的審美觀。

歪媽結語:

雖然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在給孩子穿衣服的問題上,我們最好還是不要妥協,否則一味給孩子穿舊衣服,很容易給孩子心裡罩上一層不良的陰影。

今日話題:你會給娃穿舊衣服嗎?

我是@歪媽,家有萌寶一枚,專注于孕期、育兒方面的知識研究,更多的幹貨内容,請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