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 vivo 手機嗎?
雖然和專業的數位部落客有差距,但對比普通消費者,在擁有手機數量這方面我還是很自信的。可就算我是一個連衛生間都放着一台追劇專用折疊屏手機的編輯,到了 vivo Pad 面前還是犯了難:各種高效協同功能,必須搭配 vivo 或者 iQOO 手機才行。
更大的孤島,依然是孤島
在去年的華為全場景新品釋出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 CEO 餘承東在演講中說到:「萬物互聯的時代,沒有人會是一座孤島」,為基于全場景分布式的 HarmonyOS 2 奠定了互聯共通的基調。
不論是小米「開始·連接配接萬物」的新 10 年計劃,還是 OPPO「從一步,到全部」的全品類新品。「互聯互通」早已成為了各大廠商釋出會的重點。但萬物互聯的今天,卻讓有 6 部手機的我,在體驗平闆時到處借手機。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小米平闆 5 系列支援 app、拍照、驗證碼的流轉,功能很好用,僅支援小米系裝置;華為 WATCH 3 可以精細化管理心髒健康、呼吸健康,功能很貼心,但僅支援華為品牌手機;vivo TWS 2 支援靠近手機一鍵配對,你猜怎麼着,沒錯,它也隻支援 vivo 手機。
好在「我連我自己」的萬物互聯,在 macOS、Windows 等桌面系統的同屏适配中,大多還都一視同仁,不會讓功能變成品牌限定。比如 OPPO 的跨屏互聯功能,系統滿足需求即可使用。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使用 NFC 實作「一碰傳」的華為系電腦,軟硬體必須同時滿足需求才能使用。其他品牌電腦想用?那就自購 NFC 卡貼,并經過一系列破解操作吧——考慮到系統穩定性和隐私安全,破解操作都有風險,想要體驗到穩定好用的「一碰傳」,還是得入手華為電腦才行。
曾經,作為 Android+Windows 使用者的我,看着 iPhone 使用者把手機檔案傳輸到 Windows 電腦上都大費周章,給 Android 手機發檔案連藍牙都不能用,就會感慨 Android 和 Windows 出色的相容性。時過境遷,Windows 還是那個 Windows,Android 卻變成了 MIUI、ColorOS、OriginOS……
要承認,在廠商劃定的範圍内,我們确實逐漸實作了互聯互通,但在擁有更好體驗的同時,選擇的成本也一點點提升:vivo Pad 的量子套件不錯,那就要換掉小米手機;華為的多屏協同好用,可剛買的 XPS 還沒捂熱;聽說原神定制版的 Redmi AirDots 3 Pro 有特殊的彈窗動畫,也不知道為什麼我的 OPPO Find X3 不顯示……
我擁有更好的體驗,我失去了更多的選擇。
「萬物互聯」之前,隻有給朋友推薦手機,我才會問一句他現在使用的品牌是什麼;「萬物互聯」之後,給朋友推薦任何數位産品,都要問一句他用的是哪個品牌的手機——跨品牌不是不能用,但想要體驗到産品詳情頁中的所有功能,你就隻能用同品牌的産品。
曾經吐槽蘋果生态封閉的我們,正處于各大開放系統逐漸封閉的時代。
▲ 當然,蘋果的封閉一如既往
曾幾何時,米粉花粉果粉還在用購買全家桶來宣示自己的粉絲身份,現在,想要讓生活變得更智能、産品體驗更順暢,購買同一品牌産品已經不是一種粉絲行為,而是被迫選擇。
更大的孤島,依然是孤島。
萬物互聯,我和廠商的了解不一樣
如果問我蘋果産品最大的優勢,我會提名閉環生态,隔空投送、接力、通用控制,使用蘋果全家桶,你可以擁有流暢順滑的全平台體驗。
如果問我蘋果産品最大的劣勢,我的答案依然是閉環生态,上學時煩它不能和同學藍牙傳照片,上班了煩它沒辦法寫入門禁卡。
打造全場景智能體驗也好,讓每個人享受科技樂趣也罷,既然是企業,讨論商業價值是不可避免。以 HarmonyOS 開發者平台為例,10 億硬體入口、100+ 系統級入口就是他們的價值。而在小米開放平台,70 億的日發送消息、5 億的日活就是他們的優勢。
這些數以億計的入口和日活,需要的是大量留存使用者,萬物可以互聯,其他平台除外。
一方面,想讓使用者留存,就要努力在手機上做到面面俱到、人有我優。作為小米手機使用者,我不更換品牌的原因,不是不會導資料,而是小米雲服務。除了十年前的照片,MIUI 的智能密碼管理也儲存着我太多登入密碼,換手機的成本早已不是導資料那麼簡單。
另一方面,廠商努力建構生态,讓使用者擁有更多同品牌選擇,讓我們更換手機的成本越來越高(就像前面說得那樣)。看着一房間的米家産品,就算我更換了手機品牌,也大機率會購買一台幾百元的小米手機來當智能家居的中控。
▲ 米家的産品已經覆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手機進入存量市場的今天,讓非手機使用者進入品牌生态(甚至未來購買手機)也成為了各大廠商努力的方向,華為、小米等廠商陸續推出了中控屏裝置,讓它代替手機變成全場景智能生活的終端,「一屏指揮家庭大小事」。不過,一些功能依然需要品牌手機才能使用。
▲ 想要實作接力?用小米手機吧
這麼看來,似乎我和各大廠商了解的「萬物互聯」有了出入:我認為萬物互聯,應該是将市面上的萬物都連接配接起來;而廠商認為的萬物互聯,是在自己的生态内,連接配接萬物。
2021 年年初,MIUI 官方通過微網誌總結了使用者對 MIUI+(小米多屏協同功能)的建議,提到 macOS 也有機會實作相關功能,讓使用者「敬請期待」。而在我某次浏覽知乎時,看到了知乎使用者對此事的評價:小米啊小米,你為什麼不把功能限制在自己的平台上,去适配 Mac,不就降低自己電腦的競争力了嗎?
這個說法對也不對,因為适配 macOS,會出現吸引 Mac 使用者購買小米手機和引導小米使用者購買 Mac 這兩種結果,但我認為更多的,還是讓現在已經使用 Mac 和小米手機的使用者,擁有更好的體驗。
我确實不太會為廠商着想,誰讓我就是一個貪得無厭、不會換位思考的消費者呢。
道阻且長的萬物互聯
不過話說回來,MIUI+ 宣布會支援 macOS 也過去了一年半,現在還是一點消息都沒有。Mac 使用者倒是率先迎來了 vivo 的量子套件。努力互聯自家産品的廠商,并沒有放棄真正的連接配接萬物。
2017 年,統一推送聯盟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辦,旨在提升國内 Android 生态水準、規範産業環境,如今已更新為統一推送工作委員會。
2018 年,包括華為、小米、OPPO、vivo 在内的 9 大手機廠商基于硬體平台共同推出了快應用這一新型應用生态,無需下載下傳安裝,即點即用。
2019 年,小米、OPPO、vivo 就宣布成立互傳聯盟,用統一的傳輸标準,讓三家品牌的機型可以無縫傳輸檔案。如今,魅族、三星、中興、海信、聯想、ROG 等手機品牌也都已加入,基本打通了國内 Android 手機陣營。
聽起來還不錯,但在日常使用中,以上打破品牌壁壘的服務,你用過哪幾種呢?
在給同僚朋友傳輸檔案時,會發現大多品牌的檔案互傳功能是預設關閉的,經常搜尋不到;無需下載下傳安裝的快應用,隐藏在應用商店的角落裡,不仔細找根本發現不了。
近期剛剛更新的統一推送工作委員會,2020 年表示暫未釋出統一推送相關的政策檔案,如今的推必達、推必安等服務,也沒有什麼立竿見影的效果。而各家生态内的互聯适配,一個賽一個的風生水起。
或者可以陰謀論一下(個人觀點): 如果有能力直接吞并魏楚,想必秦昭王也不會遠交近攻,如果能将自己的生态建設的更有競争力,吸引更多使用者使用、體驗,又何必去相容别的品牌?
許多廠商會主動把自己的系統 app 單獨釋出(比如錘子科技的便簽、小米科技的電腦),讓不同平台的使用者體驗,但理想主義在商業價值面前,顯得多少有些無力——獨善其身的階段,兼濟天下的豪言壯志,說服力還是低了些。
根據小米年報,AIoT 平台接入 4.34 億台,小愛同學月活使用者 1.07 億;在剛剛結束的全場景釋出會上,華為宣布搭載 HarmonyOS 的裝置已經超過了 2.4 億台,生态裝置發貨量超過 1.5 億。
每個廠商都在努力的連接配接萬物,但隻要使用者問出「哪個智能生态好」這個問題,廠商主觀或者客觀的,都在創造新的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