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疫情之下,2022中國手機品牌何去何從?

疫情之下,2022中國手機品牌何去何從?

作者 Harry Zhang

疫情之下,2022中國手機品牌何去何從?

國内手機市場大環境趨冷的局面,在2022年

開局的時候持續下滑的趨勢進一步加深。

國内手機廠商如何扭轉局面,已經不是錦上添花,而是事關自己的生死存亡。

疫情之下,2022中國手機品牌何去何從?

圖檔來自網路

對于中國手機廠商來說,警報已經拉響了:根據中國信通院資料顯示,中國市場2月手機出貨量僅有1486.4萬部,同比下滑31.7%,這是近一年多以來的最低值。今年前兩個月,中國市場手機出貨量為4788.6萬部,整體同比下滑22.6%,5G手機出貨量也罕見地出現了下滑,同比下降了11%。

疫情之下,2022中國手機品牌何去何從?

圖檔來自網路

對于手機品牌來說,尋找第二增長曲線已經不是錦上添花,而是到了生死存亡的邊際,刻不容緩。對于手機廠商來說,不斷推出多屏與折疊屏的産品來吸引客戶眼球,推動品牌向上去争取更多高端品牌市場佔有率,是不少手機品牌立足自身業務做出的改變。

疫情影響之下,2022手機市場恐持續下行

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近日在社交媒體上表示,中國主要安卓手機品牌今年已削減約1.7億部訂單,占原2022年出貨計劃的20%,未來幾個月訂單可能會進一步減少。而這背後是,疫情的影響,經濟不景氣,換手機的頻率直接受影響。第三方研究機構Counterpoint發現:最新的研究資料是,中國使用者的平均換機周期已從25個月延長到了31個月。

疫情之下,2022中國手機品牌何去何從?

圖檔來自網路

第三方市場研究機構CINNO Research資料顯示,今年2月OPPO(不含realme)銷量僅為400萬部,同比下跌45.7%,接近腰斬。vivo(不含iQOO)、小米也分别同比下滑了38.6%和20%,蘋果降幅較小,僅為4%。而國内排名前五的廠商中隻有榮耀實作同比大幅增長,但原因是因為去年的榮耀還沒有徹底發力,基數較低的原因。

對于國内手機廠商來說,海外市場也是各大品牌重點發力。去年小米在海外實作營收1636億元,在總營收中占比49.85,連續三年的營收增速都在30%以上;OPPO、vivo的海外營收占比也在半數左右。但海外市場存在着大量機會的同時,其所孕育的風險也在越來越大。由于定位相近,國内手機品牌在海外市場也是内卷越來越厲害。由于各大廠商手機産量較大,是以未來價格戰或不可避免。尤其在全球經濟遇冷的情況下,通過降價來拉動銷售可能成為不少品牌不得不走的一條路。此外,國外越來越難以捉摸的政治環境對國内手機廠商來說,也正在從遙不可及變成随時可能發生在身邊的情況。去年,印度政府對華為、小米、OPPO和一加展開了大規模稅務搜查。

圖檔來自網路

手機高端化,能否扛起品牌第二增長曲線?

面對日趨激烈的國内手機市場的競争,一味打價格戰無異于是飲鸩止渴,難以持久。蘋果能夠在全球高端手機市場持續領先的最關鍵的原因,就在于其通過高端手機市場賺取了大量的利潤,反過來将相關的利潤中的一大部分投入到研發中,持續保持自己在核心競争力上的優勢。是以尋求産品高端化,複制蘋果的道路,成為國内手機廠商的首要選擇。

從國内手機廠商的政策來看,從最早的晶片跑分(跑分指通過相關的跑分軟體對手機進行測試以評價其性能,跑分軟體中測試的跑分越高通常表示手機性能越好)、到高功率充電技術、再到更優秀拍攝模式和算法以及大屏、分屏和折疊屏等,各大廠商窮盡一切技術手段,來打造自己的産品亮點。其中,尤以拍攝技術成為各大廠商比拼的重要舞台。

疫情之下,2022中國手機品牌何去何從?

圖檔來自網路

當下,提升拍攝能力已經被視為手機定位是否足夠高的重要衡量名額。

最早,手機廠商在硬體方面下功夫:獲得更大進光量的更大尺寸的攝像傳感器、可以提供更高像素結果的更高分辨率的傳感器、處理能力更強的手機SoC晶片,以提升拍攝過程中的流暢程度。

在硬體潛能幾乎挖掘殆盡之後,手機廠商開始把目光投向了“軟硬體一體化系統優化”的階段。在“軟硬體一體化系統優化”階段,手機廠商從最初采購傳感器轉變為和零部件供應商一起開發專屬的傳感器;針對晶片開發特定的算法;引入人工智能技術來實作超級防抖、超高動态範圍成像、超暗夜景成像等新功能。通過這些定制化的開發,手機拍攝能力取得長足的進步。

但站在“軟硬體一體化系統優化”的肩膀上,手機廠商發現了市場上的SoC平台晶片并不能滿足日益高漲的拍攝需求。尤其是在支援手機廠商自己開發的AI算法晶片,SoC平台晶片顯得力不從心,這就限制了拍攝功能的持續提升。是以像Vivo這樣的廠商開始自研SoC平台晶片之外的一顆新的處理器V1,通過更強大的處理能力來實作更好的攝像和拍照的功能。而正是有了這個強有力的晶片算力,手機廠商可以持續提升自己的算法矩陣,達到更好的拍攝效果。

疫情之下,2022中國手機品牌何去何從?

圖檔來自網路

但從實際效果來看,這些舉措并沒有取得預想當中的成績。尤其是過去兩三年時間裡,國産手機品牌的高端化程序并不順利。2021年,中國高端手機(批發價400美元以上)市場中蘋果的市占率由40%增長到59%,而OPPO、vivo、小米、榮耀四家廠商的共同占有率反而從29%降至26%。是以在華為基本淡出國内手機市場的情況下,高端手機市場佔有率更多還是被蘋果所占據。是以對于手機廠商來說,産品高端化并不是一個比較好的解決目前國内手機廠商的捷徑。

疫情之下,2022中國手機品牌何去何從?

圖檔來自網路

造車是不是一個很好的品牌第二增長曲線?

對于手機廠商來說,造車也是一個比較時髦的選擇。

蘋果的“泰坦計劃”已經成為很多人茶餘飯後的談資,但是蘋果始終沒有下決心敲定自己的造車模式。庫克守成有餘,但是進取心相比于喬幫主來說,還是差了不少。現在的智能電動車市場競争越來越激烈,而在喬幫主之後,蘋果幾乎沒有什麼改變曆史的産品,目前更多還是在吃以前的老本。在這種情況下,蘋果肯定需要造車,通過造車來給自己找到一條新的發展道路。

蘋果之外,兩家果鍊上的公司——富士康和立訊精密在造車路上相比于老東家來說激進了不少。富士康不僅和吉利成立了專注在代工業務領域的合資公司,同時也和同為台灣本土車企的裕隆汽車合作,開發了純電動專屬平台,進軍智能電動車領域的決心非常大;立訊精密則是豪擲100億參與到奇瑞的混改中,通過奇瑞比較成熟的汽車體系能力,在最短時間内幫助自己達成具備造車的能力。其實兩家公司大舉進軍造車領域,被市場視為将為蘋果繼續代工智能電動車。但如今蘋果電動車項目短期難以看到端倪,不知道這兩家蘋果在國内最重要的供應商下一步的打算是什麼?

疫情之下,2022中國手機品牌何去何從?

圖檔來自網路

在基本放棄了手機業務之後,華為不僅以自己的鴻蒙系統以及華為應用市場作為基礎,積極進軍車聯網市場,同時在難度更高的三電系統以及自動駕駛方面,都有不少布局。尤其是自動駕駛領域,華為HI已經拿下包括長安、北汽、廣汽在内的多個品牌的訂單,之前更有傳出大衆希望整體收購華為自動駕駛部門,并将其納入到大衆中國的架構内,成為大衆在國内推動自動駕駛業務的抓手。還有不得不提的就是,在任正非三令五申不造車的前提下,通過操控金康新能源汽車公司打造了問界AITO品牌,其在國内智能電動車市場上分一杯羹的野心已經昭然若揭。

疫情之下,2022中國手機品牌何去何從?

圖檔來自網路

還有一個不得不說的就是小米。在手機廠商中,小米造車的決心是比較大的,其實背後的邏輯很簡單,雷軍和他的團隊已經意識到,手機以及公司目前在經營的其他業務已經很難支撐現在的小米持續增長了。首期投資100億人民币,10年投資100億美元的宏大計劃,也是彰顯了小米轉型的決心。随着大量資源的投入,小米開始持續招攬國内汽車行業的人才。不過小米造車的關鍵在于自動駕駛技術的突破,為此小米通過産業資本投資,已經為自己打造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自動駕駛産業鍊的布局。下一步就看小米汽車怎麼把自動駕駛技術落地,同時将小米生态圈和小米汽車能夠很好地進行一個整合。

疫情之下,2022中國手機品牌何去何從?

圖檔來自網路

對于國内的手機廠商來說,華為的教訓非常慘痛,但也沒有辦法。一旦小米、VIVO同樣被美國納入實體清單,其會面臨和華為一樣的局面。由于沒有辦法采購到高制程晶片,轉而沒有辦法再延續自己的手機業務。華為以其強大的支援能夠支撐到今天,但小米和VIVO在經曆華為這樣的極限施壓之後,能否有華為的技術儲備和底氣去開拓全新的市場,還要打上一個不小的問号。是以雷軍之前才會首期拿出100億,随後10年投入100億美金來進軍智能電動車。

對于國内手機廠商來說,要尋找第二增長線并不容易。一方面手機廠商都已經投入巨資,冒着巨大失敗的風險開始自研晶片;另外一方面,小米華為開始動辄上百億的投入到轟轟烈烈的智能電動車領域。以後的手機,其實隻可能是整個大生态中的一環,如果沒有辦法更好地和其他硬體進行互聯,單純地割裂來看待手機這個産業,國内手機廠商在事關企業戰略決策上會陷入一個誤區。也就是說不能為單純尋找第二增長曲線而尋找第二增長曲線,如何制定一整套的戰略規劃,找到新的突破點并能夠持續進行聚焦,這個說說容易,做做就很難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