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酒和茶,你有故事,就來找我。
點上面『關注』,你就是我的人了。

柏拉圖《理想國》:“我們總是東張西望,唯獨漏了自己想要的,這就是我們至今難以如願以償的原因。”
有的人能如願得到幸福的婚姻,而有的人始終難以如願,與“對待貪心的态度”有關。
人都有貪念,如果任由貪念泛濫,就會像小猴子下山一樣,丢了這個撿那個,總認為下一個更好,最終一無所獲。但如果有所克制,得到了就好好珍惜,就不會淪落到一無所獲的下場。
對待感情也應該具備這樣的覺悟,兩個人結婚以後,互相珍惜,齊心協力,就沒有不幸福的理由。而如果彼此不同心,兩個人都貪心不足,或者其中一個貪心不足,都會導緻婚姻不幸。
當婚姻露出不幸的苗頭時,是有機會扭轉局面的。隻要能在徹底不幸到來之前及時補救,還有可能化解不幸。而如果造就不幸的那個人一意孤行,婚姻悲劇基本上就成了定局。
下面兩個女人都在坐月子期間遭遇了背叛,她們的處理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别。存在差别的關鍵,就在于上面提到的那個道理,我們分别來看一下。
他不悔改,我隻好離婚。
有人說,不管在婚姻的哪個階段遭遇了背叛,都必須離婚。
這種眼裡揉不得一點沙子的人,确實存在。不過,并不是所有人都是這樣的态度。還有一種人會視情況而定。
如果沒有孩子,她們或許會灑脫離開,但有了孩子,她們的行動和思維多少會有一些遲緩。或許是做了母親的緣故,她們的慈悲心表現得很明顯。
誠如一位讀者所說:“雖然我在坐月子期間遭遇背叛很痛苦,但離婚會讓我更痛苦,因為孩子才剛剛出生,我沒有勇氣說必須離婚。”
話雖如此,但她的慈悲需要得到丈夫的體諒和認可。換言之,男人如果肯回頭将功補過,她會選擇讓婚姻繼續下去。
隻可惜,她老公沒有那麼高的覺悟。他就是我們前文中提到的“東張西望”的人,一山望着一山高,不認為自己背叛有錯,不願意回歸家庭。
這種情況下,背叛的性質就變了。縱使其他人勸她不要沖動離婚,但在她看來,最重要的那個人不體諒她,她就沒有讓婚姻繼續的必要了:“他不悔改,我隻好跟他離婚。如果不離婚,我每一天都會活在他給我帶來的痛苦當中,我會因為痛苦而無法專心照顧孩子,倒不如擺脫他這個累贅!”
我忍着痛,給了他一次機會。
另一位讀者跟前面那位讀者最初的想法類似,她的婚姻出現轉機,在于“最重要的那個人”迷途知返了。
雖然她老公是在外力的作用下知錯的,但隻要知錯了,對她來說就是莫大的安慰:“他一開始不認為自己有錯,還頂撞婆婆,說他在我忙着坐月子的時候愛别人沒有錯。婆婆聽了他的話,勃然大怒,指令他跪在我面前認錯。如果隻是公婆和我父母勸我别離婚,他不知悔改,他們也不替我教訓他,我估計我不會認同再給他一次機會。”
或許有人會懷疑這樣的“原諒”需要付出慘痛的代價,認為男人被迫認錯不算真的認錯,之後有可能重蹈覆轍。
這種可能性确實存在,不過在她的婚姻中沒有出現,因為雙方父母一直暗中為她保駕護航。在他們沒有明确出手的情況下,她老公依然很規矩,就說明起到了效果。
東林夕亭情感建議:
對于那種一遇到背叛就非離婚不可的人來說,她們的婚姻中出現了背叛,沒什麼好說的,誰也無法讓她們動搖。
而對于上面那兩位讀者那樣的人來說,婚姻中出現了背叛,還有緩和的餘地。
最終能否緩和,是否會出現轉機,關鍵不在于婚外的人如何規勸,而在于婚内的人是否悔改。
婚外的人基本上都會“勸和不勸分”,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人,尤其是雙方父母和身邊的朋友。但這種因素并不能決定結局,如果你有過類似的經曆,你一定會有這樣的感受:“别人再怎麼勸你,也無法帶給你希望,唯一能帶給你希望的,是你的另一半如何表态。”
比如上面那兩位讀者,前者的老公死不悔改,後者的老公回歸家庭,就出現了完全相反的結果。
對于女人來說,如果你也是這種性格的人,如果你也想讓婚姻緩和,你可以試着求助身邊的人,促成你想要的結果;對于男人來說,如果錯在你,讓婚姻出現轉機的關鍵就在你,你要把握好機會;對于雙方父母來說,子女的婚姻出了錯,不要隻是盲目勸和,而應該在“關鍵人物”身上下功夫,把他的問題解決了,婚姻問題才會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