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公布:正在穿越時空的古籍

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其中指出,要完善古籍工作體系、提升古籍工作品質,并通過“挖掘古籍的時代價值”“促進古籍的有效利用”“推進古籍數字化”“做好古籍普及傳播”等方式加快古籍資源的轉化利用。

澎湃新聞觀察,原本冷僻的、被束之高閣的古籍研究及出版領域,正在發生着新的變化,而在大衆推廣普及層面,古籍也在借助着新技術成就、新的傳播手段煥發生機。

何謂古籍工作

何謂古籍工作?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教授安平秋将古籍工作劃分為三個構成,即古籍的收藏與保護、古籍的整理與研究、古籍的出版與規劃。

古籍的收藏與保護工作主要包括古籍的鑒定、存藏和修複,其主要工作集中在圖書館系統,主管部門是文旅部;古籍整理與研究,包含标點、校勘、注釋、翻譯及在此基礎上的深入研究等,參與群體廣泛,但系統性的工作集中在高校,屬教育部系統;古籍的規劃和出版,則是在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上司小組的統籌協調下,聯絡全國古籍整理出版機關完成的。這些出版社形成合力,把古籍整理的成果發表出來。

從事這三種工作的古籍人才,都需要掌握紮實的古文獻學知識,同時在技能要求上又各有特點。古籍的收藏與保護,需要從業者掌握鑒定技能和修複技藝,古籍整理需要整理者對文本有深入了解和研究,而古籍出版則不僅需要編輯有專業的編校能力,還要懂得項目運作、了解市場,具備經理人的素養。古籍人才的培養,目前也基本是在以上三個圈層内進行的。

《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公布:正在穿越時空的古籍

國家圖書館古籍修複中心從業人員工作中

古籍保護領域的人才曾一度出現嚴重匮乏、後繼無人的局面,《意見》的出台也反映出近年來相關工作正越來越受到重視。

2007年,文化部建立國家古籍保護中心,2015年成立中國古籍保護協會。此後相繼建立了多家國家級修複中心,設立了古籍修複技藝傳習是以師帶徒,并舉辦各類教育訓練班,多管道培養人才。2014年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與複旦大學、中山大學、中國社科院研究所學生院、天津師範大學四所高校合作開設古籍保護專業,招收專業碩士,建立學科、編寫教材。

古籍整理與出版工作的人才培養則是另外一種情況。

1959年北京大學中文系與中華書局共建古典文獻專業至今,全國設立了北大、浙大等5家古典文獻方向的大學培養機關,以及80多家研究機構,專門培養古籍閱讀與古籍整理人才。國内逐漸發展起來的20多家專業古籍出版機構,以及一些非專做古籍出版但也出版有關古籍圖書的出版機構。

《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公布:正在穿越時空的古籍

圖書館中等待修複的古籍

古籍整理和出版的人才稀缺

目前古籍整理和出版的人才培養基本還是限定在高校及企業内通過日常教學、以老帶新、項目實踐、短期教育訓練班等形式進行。

傳統方式培養的人才确實紮實有效,但也存在輻射人員有限、資訊互通不足、周期漫長的問題,不同的環境導緻的教育訓練效果也有差别。此外,對于出版企業來說,在經濟效益名額考核下,無論采用多有效的培養方式,能投入多少資源到經濟産值較低的古籍出版方面都是存疑的,這客觀導緻了人才培養投入不足、隊伍不穩定、人才品質的參差不齊,尤其是高水準人才的稀缺等情況。

古籍人才的培養,投入高、周期長、回報慢,這是其客觀特征。古籍人才對專業知識要求高,又要兼具多項技能,還需要大量的實踐來打磨。

古籍的出版機構們也多次對古籍人才的匮乏表現出焦慮,鳳凰出版社社長倪培翔談及:“古籍出版周期長、專業性強、收入較低,跟蹤出版一部‘大書’,編輯也許會從滿頭青絲熬到滿頭皓雪,使不少從事古籍出版的年輕人不耐寂寞,轉向他業。留住這些來之不易的寶貴人才,我們必須想辦法。”

最新出台的《意見》也指出,要“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古籍存藏保護、整理研究和出版專業機建構設,擴大古籍保護修複人才規模,加強古籍整理研究機構力量,健全少數民族古文字人才傳承機制,建設少數民族文字古籍專業人才學術交流平台,加強古籍專業出版隊伍建設。完善用人機制,保障古籍工作相關人員工作待遇。強化古籍人才教育訓練,實施古籍人才教育訓練計劃,設立全國古籍人才教育訓練庫,建設古籍人才教育訓練基地和古籍整理研學一體的教育訓練平台等。

古籍數字化

2020年迄今疫情持續肆掠,網上會議、視訊直播已經成為新常态。這種趨勢也蔓延到古籍研究和人才培養領域。

澎湃新聞了解到,中華書局在2020年啟動了籍合學院項目,據承擔項目的中華書局古聯公司總經理洪濤介紹,項目主要聚焦于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建設網絡教育訓練平台,建立線上課程資源庫。目前籍合學院平台規劃的課程包含古籍整理及出版經典案例分析、古籍整理及出版專項技能精講、古籍整理及出版專題知識學習等。與籍合學院項目的合作的教師已達上百位,均為不同類型古籍文獻整理工作中成績卓著的學者,和古籍出版界經驗豐富的編輯。

《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公布:正在穿越時空的古籍

“我們規劃的課程目前主要集中在古籍整理和出版領域,未來打算逐漸加入古籍數字化的課程,古籍保護領域還未涉足。”洪濤介紹。

“古籍人才的培養有很多觸手,目前籍合學院開辟的路徑,在不少行業其實已有類似業務,但在古籍整理和出版行業确實是一個新的思路,由于古籍工作的特點,我們處理這些業務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每一步都要摸索前行。此次《意見》中特别強調要設立全國古籍人才教育訓練庫,建設古籍人才教育訓練基地和古籍整理研學一體的教育訓練平台,這與我們的工作方向非常一緻。”洪濤談道。

澎湃新聞也注意到,《意見》中指出:“要推進古籍數字化。支援古籍數字化重點機關做強做優,加強古籍數字化資源管理和開放共享。統籌古籍數字化版本資源建設與服務,推進古籍專業資料庫開發與利用。積極開展古籍文本結構化、知識體系化、利用智能化的研究和實踐,加速推動古籍整理利用轉型更新。”

古籍的資料庫建設也頗為值得注意,中國國家圖書館介紹,迄止去年世界讀書日,“中華古籍資源庫”“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基本資料庫”自2016年正式上線提供服務以來,國家圖書館已陸續釋出古籍資源3.3萬部(件),超過三分之二的館藏善本古籍實作了線上閱覽。

最近在北京大學舉辦的首屆“北京大學數字人文作品展”中,“中國古代名人遷居地圖”、“中國漢代圖像資訊資料庫”、“中國古典詩詞分析系統”等紛紛應用于學術研究,給學者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公布:正在穿越時空的古籍

最新上線的資料庫也越來越專而精,如中華書局古聯公司與浙江師範大學陳年福教授合作開發的“殷墟甲骨文資料庫”,收錄甲骨59591片,蔔辭143856條,每條蔔辭均包含摹寫與釋文兩部分,并标注蔔辭主題分類、具體來源出處和所屬字型組類。

《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公布:正在穿越時空的古籍

《穿越時空的古籍》:古籍的大衆化傳播

《意見》也指出,要做好古籍普及傳播,加大古籍宣傳推廣力度,多管道、多媒介、立體化做好古籍大衆化傳播。《典籍裡的中國》《穿越時空的古籍》等多部文化節目、紀錄片均聚焦于古籍。

古籍活化紀錄片《穿越時空的古籍》于今年3月上線,不再選擇一種厚重的長篇累牍的叙事方式,九集每一集僅十五分鐘左右,用中短視訊形式在卷帙浩繁中四兩撥千斤。

《穿越時空的古籍》每一集選一個主題,如第一集“古籍裡的盛宴”,開篇挈領:如果一個現代人穿越到宋代,應該不用擔心自己會吃不慣。這一期講述美食家盧冉從古籍中打撈宋代的食譜,将其複原為包括“蟹釀橙”“素蒸鴨”等300多道看得見、吃得着的宋代美食。将古籍中的美食複活對于美食家們總是有别樣的吸引力,從《紅樓夢》中那道極盡繁瑣的茄鲞開始,在當今物質豐沛的時代,隻需一雙巧手,古代達官貴人所品嘗的美食也能通過解碼端上一個普通家庭的飯桌。

《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公布:正在穿越時空的古籍

蟹釀橙

在《穿越時空的古籍》接下來的講述中,服飾史學者陳詩宇通過古籍考證古代服飾,将平面的考古資料還原成立體造型。此外,用畫筆勾勒出《山海經》神獸的撒旦君、以古籍字型為母版設計4萬多個藝術字的應永會、在《牡丹亭》中尋找藝術靈感的張漁,他們的故事也在紀錄片中一一呈現。

紙雖壽千年,其命運的延續更倚靠一代代巧匠們的補綴。《穿越時空的古籍》也将鏡頭對準那些古籍研究者,第二集《拼接撕裂的文明》中,浙江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主任張湧泉努力搜集着一片片零落的敦煌的殘片,将其拼接成完整的篇章。此外,《穿越時空的古籍》還記錄了民間收藏家勵雙傑收藏2.5萬冊家譜、東巴文化研究院院長李德靜搶救翻譯并整理東巴古籍等的故事。

《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公布:正在穿越時空的古籍

張湧泉修複敦煌文獻

第九集《我在國圖修古籍》講述的是國圖古籍修複中心杜偉生等人修複《永樂大典》“湖”字冊的故事。2021年,國圖曾舉辦“珠還合浦 曆劫重光——《永樂大典》的回歸和再造”展覽,9冊曾一度散落于世界各地的《永樂大典》嘉靖副本在國圖集合展出。在現場,即便在微弱的燈光下,也可以感受到《永樂大典》朱墨燦然、溫潤古雅的魅力。

【附:本文撰寫參考了以下資料】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

安平秋:談目前古籍工作的三個組成部分—兼及古籍的人才培養

古籍編輯人才培養守與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