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才:碑帖拓本之為古籍 | 數字時代的碑帖熱⑥

陳才:碑帖拓本之為古籍 | 數字時代的碑帖熱⑥
陳才:碑帖拓本之為古籍 | 數字時代的碑帖熱⑥

“數字時代的碑帖熱”專題刊于《文物天地》2024年第4期

文/ 陳才

上海博物館圖書館副主任、副研究館員

以碑帖拓本作為古籍的展覽定位,如何在展品安排和展示方式上,突出碑帖拓本的古籍屬性,并結合當下觀衆的審美情趣和接受心理,将碑帖拓本予以展示?“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館藏宋元古籍展”為碑帖拓本的展覽政策提供了一個生動案例。2023年5月16日至8月13日,上海博物館舉辦“玉楮流芳”展。為全面展現宋元時期古籍的形制,展示上海博物館所藏宋元古籍的特色,我們對館藏宋元古籍進行全面梳理,精選其中66部,以“翰墨斑斓”“古椠生輝”“寶拓傳真”三個闆塊分别展示寫本、刻本、拓本三種版本形式。“翰墨斑斓”部分展示館藏宋代傳世寫本的面貌,展品7部;“古椠生輝”部分展示館藏宋元刻本的精美與珍稀,展品34部;“寶拓傳真”部分展示館藏宋元拓本的史料價值與書法價值,展品25部,其中碑銘20部,法帖5部。展覽兼顧古籍的物質屬性和精神屬性,同時輔以人文景觀、拓展視訊、互動活動,揭示館藏宋元古籍的版本文獻價值、學術研究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現就其中拓本部分的展覽政策,從展覽定位、展品安排和展示方式三個方面作一回顧。

陳才:碑帖拓本之為古籍 | 數字時代的碑帖熱⑥

“玉楮流芳”展覽海報

展覽定位碑帖拓制完成,裝訂成冊,成為書本的形制,即被視作典籍。《隋書·經籍志》中著錄梁有一字石經和三字石經,即指熹平石經和正始石經的拓本,這是碑石的拓本。作為書法範本的《淳化閣帖》,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中著錄其拓本,這是法帖的拓本。同時,無論碑石還是法帖,其中文字的書寫,法度嚴謹,神韻自然,不少直接出于名家之手,為書法典範。再者,其匠心妙藝,若拓制、裝幀之技,若用紙、施墨之法,均值得關注。一般而言,碑帖拓本的展示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其一,作為古籍來展示;其二,作為書法作品來展示;其三,作為拓制技藝來展示;其四,作為裝幀技藝來展示。從不同的展示角度,決定了碑帖拓本的展示形式。如果作為古籍來展,則需要側重展示碑帖拓本的史料價值、版本價值,關注碑文内容、藏印與題跋;同時要從目錄學角度,對其分别部居,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如果作為書法作品來展示,則需要側重展示碑帖拓本所顯示的書法風格、流派,關注書法技藝;同時需要從書法史的角度,對書法風格的傳承、演變予以揭示。如果作為拓制技藝來展示,則需要側重展示擦拓、撲拓的傳拓技法與載體材質,關注蟬翼拓、烏金拓、氈蠟拓、鑲拓、彩拓、全形拓、高浮雕拓、雙鈎、響拓、穎拓等不同傳拓形式;同時需要從社會曆史角度,對傳拓技藝的發展演變予以揭示。如果作為裝幀技藝來展示,則需要側重展示碑帖拓本的裝裱剪貼,關注其裝幀形式和剪裱方式;同時從審美的角度,兼顧拓本裝幀的内在功能性和外在形式美。當然,這幾個角度隻是側重點有所不同,它們之間并不是排斥關系,而是相容關系。

陳才:碑帖拓本之為古籍 | 數字時代的碑帖熱⑥

“玉楮流芳”旨在展示館藏宋元古籍,因而,其中碑帖拓本部分需要作為古籍來展示。展覽中,我們注重其中的史料價值,比如,《梁蕭敷及敬太妃墓志》載蕭敷之孫名為隆,可補《梁書》《南史》之缺;《姜遐碑》記事詳細,可補《舊唐書》《新唐書》本傳之缺。我們也注意對其中藏家及其藏書印和題跋、題簽、題記、觀款予以展示,還将部分題跋、題簽、題記、觀款做了背闆。展覽以版本、史料價值為主,但也兼顧其中的書法價值、拓制技藝和裝幀技藝。

陳才:碑帖拓本之為古籍 | 數字時代的碑帖熱⑥

拓本生産流程手繪圖

展品安排上海博物館是碑帖拓本公藏的重鎮,藏宋元時期拓本30餘部,且不乏孤本。基于作為古籍來展示拓本這一定位,兼顧時代的完整性、門類的齊全性、版本的豐富性,同時考慮到學術價值、藝術價值、展線長度、展品檔期等多種因素,我們最終精選25部在“玉楮流芳”中展出(參看上海博物館編:《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館藏宋元古籍精粹》)。至于《法華寺碑》《方圓庵記》《重修蜀先主廟碑》等孤本及《懷仁集王聖教序》(周芝台本)、《玄秘塔碑》(龔心銘本)、《淳化閣帖》(潘祖純本)、《臨江二王帖》(殘本)、《汝帖》(王铎跋本)等善拓等隻得擇機再行展示。碑帖包括碑石和刻帖兩大類。碑石因自身情況十分複雜,學術界尚未就其子類形成統一意見。刻帖又有叢帖和單刻帖兩個子類。容庚《叢貼目》于叢帖,又有曆代、斷代、個人、雜類之分,并明言叢帖“子目之難編”,且“分合之難定”(參見《容庚學術著作全集》第18冊,中華書局)。

陳才:碑帖拓本之為古籍 | 數字時代的碑帖熱⑥

“玉楮流芳”展互動牆“玉楮流芳”作為古籍展,我們從目錄學角度出發,兼顧拓本的一些具體情況,将所標明的25部拓本進行分類編排,分為碑銘和法帖兩類。碑銘類有展品20部,其中1部為南朝碑,19部為唐碑,按刻石年代先後為序排列。至于同一刻石,則按拓制時間先後為序。法帖類有展品5部,其中單刻帖2部,叢帖3部。如果嚴格按照目錄學的先後順序排列,3部叢帖的順序應該是《淳化閣帖》(最善本)、《淳化閣帖》(修内司本)和《蘭亭續帖》(上下冊)。考慮到2003年9月24日至10月31日,在同一個展廳舉辦過“《淳化閣帖》最善本特展”,将此本逐頁展示,引起了中國文化界的矚目,我們特地将《淳化閣帖》(最善本)作為“玉楮流芳”的壓軸展品,以呼應20年前的那場轟動性大展。于是,“玉楮流芳”中的3部叢帖以《蘭亭續帖》(上下冊)、《淳化閣帖》(修内司本)、《淳化閣帖》(最善本)的順序展出。《淳化閣帖》(最善本)展出了卷六的卷端頁王羲之《适得書帖》,我們将《蘭亭續帖》(上下冊)置于《淳化閣帖》(最善本)前,因而刻意選擇了早于王羲之的張芝、皇象、竹林七賢,以及王羲之《王略帖》展出。

陳才:碑帖拓本之為古籍 | 數字時代的碑帖熱⑥

《九成宮醴泉銘》模拟複原圖展示方式與“展什麼”相伴而生的一個問題是“怎麼展”。采用什麼樣的展示方式,才能克服平面展品觀賞性不強的特性,而又能将策展人所建構的知識資訊傳遞給觀衆?在“玉楮流芳”中,我們從展示内容和知識輔助上作出了思考與嘗試。關于展示内容,考慮到古籍類展覽與書法類展覽的差異性,“玉楮流芳”所展拓本不求全備,而是突出其文獻性,展示卷端頁、考據點、題跋觀款,兼及封面、裝幀等。這樣也保持了與前面寫本、刻本部分展示内容的一緻。将《懷仁集王聖教序》的五個版本對比展出,第一件戚叔玉本展出卷端頁,第二件張應召丙本展出卷端頁和考據點“紛糾是以”所在頁面,第三件朱之赤本展出考據點“紛糾是以”和“聖慈所被”所在頁面,第四件褚德彜本展出清王文治用藏經紙補書的卷端頁,第五件龔心銘本展示“聖慈所被”所在頁面,可以直覺地幫助觀衆建立起拓本的版本學概念。關于知識輔助,考慮到大多數觀衆是從書法角度去認識碑帖拓本的,在“玉楮流芳”中,我們采用了一些直覺形象的辦法,将碑帖拓本的背景知識傳遞給觀衆,幫助觀衆從古籍角度去認識碑帖拓本。其一,手繪圖。在拓本部分開始的階段,我們放了一幅拓本生産流程的手繪圖。拓印完成後,再行剪裱、裝池,成為書冊。其二,複原碑。由于現在所見宋元拓本,絕大多數是剪裱本,整紙拓本很少見。為幫助觀衆認識拓本未剪前的原初面貌,我們以燈箱形式,一面放置作為楷法正宗的褚遂良《九成宮醴泉銘》,一面放置具有盛唐氣象的顔真卿《大字麻姑仙壇記》,與展廳的展品加以對照。由于《九成宮醴泉銘》原碑尚在,我們按照戚叔玉本加以複原;而《大字麻姑仙壇記》原碑不存,我們按照張廷濟本的剪裱痕迹作出模拟。其三,拓展視訊。我們編輯了《一件拓本的誕生》視訊,将生産拓本所需材料、生産過程生動地展示出來。視訊末尾,以一句“由紙墨傳拓而産生的碑帖拓本,是中華民族曆史記憶和思想智慧的重要載體,是大陸典籍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來點睛,以深化觀衆的認識。

陳才:碑帖拓本之為古籍 | 數字時代的碑帖熱⑥

《大字麻姑仙壇記》模拟複原圖結語碑帖拓本是一種平面展品,其觀賞性不如立體類展品,而将其中所蘊含的精神屬性用展覽語言表達出來,有效地傳遞給觀衆,則是碑帖拓本展覽是否能取得成功的關鍵。“以文獻類展品作為展示材料進行策展時,一方面要認識到文獻類展品的特殊性所帶來的資訊闡釋的迫切性,另一方面還要洞悉文獻類展品的更大價值是重構那個遠去的世界及其對時下生活的關聯和啟示”(周婧景:《文獻類展品展覽研究》,複旦大學出版社,2022年,第186頁)。如何将碑帖拓本的古籍屬性展示出來,并勾連古今,同時顧及當下觀衆的審美情趣和接受心理,是我們在策展過程中重點思考的問題。“玉楮流芳”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無論是專業學者,還是普通愛好者,都給予了高度認可。“玉楮流芳”的成功實踐,為碑帖拓本的展覽政策提供了一個生動案例。

本文原标題《碑帖拓本之為古籍——上海博物館“玉楮流芳”展覽政策》,刊載于《文物天地》2024年第4期,下載下傳全文請登入中國知網首頁-出版物檢索-文物天地

E-mail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編輯:阮富春

稽核:朱 威

▲甯夏出土唐代女性文物探究

▲古代金銀器上的龍紋

▲歡迎訂閱2024年《文物天地》月刊

陳才:碑帖拓本之為古籍 | 數字時代的碑帖熱⑥
陳才:碑帖拓本之為古籍 | 數字時代的碑帖熱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