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低,海洋與宇宙一直是吸引人類探索的神秘領域。在地底任意穿梭,潛行到敵方重要軍事設施附近實行奇襲攻擊,這一科幻場景似乎隻會在影視劇中出現,但在上個世紀的蘇聯冷戰時期,這一設想就被蘇聯付諸實踐。進而産生了一個軍事怪物-戰鬥鼹鼠。

影視劇中的鑽地機
談到鑽地潛艇,不得不回到19世紀的英國,為了修建泰晤士河隧道,英國一工程師,設計了依靠軌道前進和工作的盾構機,一個月可以前進300m。後來愛迪生改進了這一設施,并申請了專利。一戰時期,陣地戰是戰鬥的主要形式,而壕溝就成為了必不可少的防禦工事,可以有效保護步兵免于炮火和射擊。如果能快速地建構壕溝陣地,就能在戰鬥中占據優勢。是以德國科學家想要把盾構機運用在軍事領域。
依靠軌道的盾構機
二戰結束後,蘇聯從德國手中得到了許多德國的設計圖紙,其中就包括"耶夢加德",德國設計的異常離譜,全長500多米,頭部有一個巨大的掘地鑽頭。耶夢加德本是北歐神話中深海中的巨大海蛇,德國曾在二戰中向蘇聯展示這一巨物,并說是進攻英國的重要工具。這也為日後蘇聯建設戰鬥鼹鼠提供了原型。
耶夢加德
冷戰時期,美國宣傳假情報,宣稱自己制造出了掘地核彈,可以潛入到敵方城市,瞬間摧毀一座城市,而蘇聯信以為真,蘇聯高層要求自己也要設計出一款和美國相提并論的武器,戰鬥鼹鼠就應運而生,但這一過程并不順利
1964年,代号“戰鬥鼹鼠”在克裡米亞的格羅莫夫卡村進行了測試,它全長35米,一号機頭部安裝有4個直徑1.5米的鑽頭,二号機頭部為一個大鑽頭,兩部“鼹鼠”自身攜帶有一個核發電裝置,機組成員一共5人,可以攜帶10到15米步兵。
經過測試“戰鬥鼹鼠”能夠以每小時7公裡的速度在地下掘進,松軟底層下“戰鬥鼹鼠”甚至能夠以10公裡的速度前進,完全具備鑽頭核戰掩體的能力,也可以将小型戰術核彈運載到目标地下。
理論上“戰鬥鼹鼠”還可以拖拽2節裝甲車廂,使得戰鬥人員增加到50人,實際上負責設計“戰鬥鼹鼠”的工程師并不看好這個項目,主要原因還是“戰鬥鼹鼠”的“核動力”供電裝置并不穩定。但蘇聯高層并沒有重視這個問題。也直接導緻了悲劇的發生
第二次測試的場地是在烏拉爾山脈中部的奧托爾騰山附近,然而不幸的事情發生了,二号機在測試途中發生了意外,劇烈的爆炸将參與測試的工程人員全部殺死。由于這次慘烈的事故,“戰鬥鼹鼠”的後續測試全部停止。
雖然掘地潛艇的研究戛然而止,但是在山體隧道中盾構機成為不可替代的利器。
盾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