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工作的宗旨就是要盡一切努力去關心和服務每一個軍人以及他們的家庭,進一步提高和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這一點是我們永遠應當記住的。——邁克·布爾達
在将星如雲、人才濟濟的美國海軍軍界裡,他脫穎而出,從一名士兵成長為海軍四星上将,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位沒有上過安那波利斯軍官學校的海軍作戰部長。
他是士兵心中的偶像,他的成功使每位士兵看到自己身上的潛能。
他在任作戰部長兩年多的時間裡,将大部分時間花在了艦上和海島,他努力幫助基層官兵解決實際困難,赢得了海軍官兵的尊敬和信賴,成為自二戰結束以來海軍中威望最高的作戰部長。
他的離去,成了美國海軍将士最沉痛難過的事情。
他就是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四星上将邁克·布爾達。

傑裡米·邁克·布爾達上将
最後的時刻
1996年5月16日上午10點鐘左右,在五角大樓的海軍作戰部長的辦公室裡,氣氛異常沉重,四星将軍布爾達被連日來記者轟炸式的盤問搞得心煩意亂,壓力重重。
“将軍,下午如何應付那幫無聊的記者?”海軍新聞局長肯德·皮斯準将用小心翼翼的口吻請示海軍作戰部長。
“我将如實告訴他們。”将軍的口吻很平靜。
按日程安排,他将在下午1點15分去會晤副國防部長,現在他準備讓作戰部副部長傑·約翰遜去。
一個廚師端着午餐進了辦公室,布爾達将軍謝絕了,他要回官邸去休息,下午2點15分左右他要回到五角大樓來會見《新聞周刊》的兩名記者。大約下午1點10分,他離開了五角大樓,然而誰也沒想到,這是他最後一次踏出五角大樓的門檻,再也沒有回來。
1小時後,一聲槍響打破了布爾達官郵的甯靜,人們看到布爾達躺在官卧門口的血泊中,手中握着一把3.8mm口徑的左輪手槍,胸部滿是鮮血。随後他被護車送到海軍總醫院,但一切都晚了。
下午2點25分,他的心髒停止了跳動。
布爾達自殺的消息很快傳遍了美國,震驚了世界。他的離去是美國海軍的一大損失,也給人們留下一團厚厚的謎——他為什麼自殺?
“V”字徽章把他逼上了絕路
“邁克,你是清白的,但你用這種方式來證明你的清白實在代價太大了!”
教堂裡、燭光點點,一位老人渾濁的眸子裡,老淚縱橫、嘴裡連連唠叨着這麼一句話。
他是退役海軍中将米歇爾·凱勒爾斯,布爾達将軍的生前好友,他們曾經在越戰中一起戰鬥過,一起立過功,當時他們倆分别在兩艘驅逐艦上擔任副艦長,為南越軍隊提供海上炮火支援。
然而正是由于立功,給布爾達将軍埋下了一顆30年後起爆的定時炸彈。
近一年來,他胸前佩戴的兩枚“V”字戰鬥銅質勳帶徽章成了許多新聞媒體追逐的對象。他們對将軍是否有權利佩戴這兩枚戰鬥“V”字徽章提出疑問。
根據美國海軍條令規定,“V”字戰鬥徽章隻授予直接參加戰鬥并榮立戰功的軍人,且佩戴權利必須在榮譽證書中說明清楚。然而國家安全新聞服務機構提供的資料表明:布爾達的榮譽證書中并沒有注明他有佩戴“V”字戰鬥徽章的權利。
戰鬥C标志、戰鬥V(英勇)标志等(導緻布爾達上将自殺的“V”字戰鬥徽章也在其中)
《新聞周刊》駐華盛頓記者處主任艾托馬斯和專欄作者戴維德·哈克沃斯(一位退役的陸軍上校),定于5月16日下午2點15分就此事采訪布爾達将軍,他們有布爾達将軍在越戰中的榮譽證書影印本。
兩張榮譽證書的内容如下:
(一)
謹代表美國海軍部長、太平洋艦隊司令授予海軍上尉邁克·布爾達以海軍榮譽勳章。
海軍上尉邁克·布爾達從1965年4月10日至8月10日期間在驅逐艦“約翰·凱奇”号上擔任槍炮長。在此期間,該艦執行對南越軍隊海上炮火支援任務,并擔任編隊的旗艦,該艦受到海軍部通令表彰。由于布爾達上尉對武器系統性能熟悉,加上精心組織指揮,對該艦完成任務起到關鍵作用。布爾達上尉為海軍争得了榮譽。
特予獎勵此令海軍上将R.約翰遜美國海軍部
(二)
根據如下戰績,授予海軍少校邁克·布爾達榮譽勳章指令:
海軍少校邁克·布爾達在1970年10月15日至1971年2月20日在“布魯克”号驅逐艦上擔任副艦長期間,表現出色,尤其在戰鬥中,對武備性能方面精通,指揮得力,積極營救落水飛行員,并且由于他的努力,該艦武備的完好率居太平洋艦隊之首,展現了良好的業務水準和優秀的軍人素質。
特予獎勵此令海軍中将J.C.霍勒利美國海軍部
當時米歇爾将軍在編隊的另外一艘艦上擔任副艦長,戰鬥結束後,他們獲得同樣的戰功并一起授勳。但米歇爾将軍的榮譽證書上标明他有佩戴“V”字戰鬥徽章的權利,而布爾達将軍的榮譽證書上卻沒有。
米歇爾将軍一直堅持說布爾達的榮譽證書應該和他的一樣。也許,布爾達将軍認為上面寫有“戰鬥”兩個字,就認為他有佩戴“V”字的權利,或者是當時辦理證書的從業人員的疏忽,忘記注明。
一年前,美國國家安全新聞服務中心根據國家有關法律讓他出示佩戴“V”字授權榮譽證書的依據。這時他摘下了别在胸前的“V”字徽章。
曾擔任過海軍部長的E.L.莫克姆威特在5月18日的《華盛頓郵報》上發表文章說,根據1965年《海軍勳章佩戴手冊》,如果因為作戰或為參加戰地服務而獲得獎勵,那麼就有權利佩戴“V”字徽章。他一再說70年代時,“V”字徽章泛濫,連許多沒有到過越南的軍人都戴這種徽章。《華盛頓郵報》評論這個說法有點牽強附會,并且是為布爾達尋找托辭。
作為海軍進階将領的布爾達,對佩戴“V”字徽章的常識應該是了解的,或許一種複雜動機驅使他釀了這杯苦酒。
高處不勝寒,處于巅峰的布爾達被“無冕之王”逼得沒辦法時,隻有往下一跳,以死來解脫自己。作為生死不避的軍人來說,“榮譽和尊嚴”要遠遠超過生命。他要用死去證明他40年軍旅生涯的清白。
“攻擊波”早已開始
在過去的一年裡,有許多記者和議員調查海軍部,搞新聞質詢會,向布爾達調查質問海軍的諸多事情,譬如海軍裡不斷發生的性騷擾,安那波利斯海軍學院的學員考試多次作弊和道德敗壞,以及艦載機屢屢墜海,這些敏感問題經常搞得布爾達焦頭爛額。
和他的前任弗蘭克·凱瑟爾将軍一樣,他似乎也沒能力擺脫“尾鈎事件”對海軍的不利影響。
在4月25日安那波利斯海軍學院的校友會上,前任海軍部長詹姆斯·韋伯措辭十分激烈地批評了布爾達及其他進階将領,盡管沒有指名道姓,但用“對海軍尊嚴最大的亵渎”的詞彙來形容他,說他們不惜為了仕途,喪失軍人的榮譽,去迎合那些政客。
布爾達一年前曾提名海軍上将斯坦尼·阿瑟為太平洋艦隊總司令,但這一提名,遭到一位參議員竭力反對,這位議員并披露他自己在海軍一所航空學院學習時被開除的不公待遇。
當時韋伯對布爾達的尖刻批評引起在場人的歡聲雷動,包括一些退役的軍官和軍校學員。
對布爾達來說,更嚴厲的批評還在後面,1995年8月《海軍學報》月刊發表了一篇文章,諷刺海軍在“尾鈎事件”後的許多事情上縮手縮腳,大驚小怪,譬如供航母上飛行員娛樂的俱樂部隻能白天開放,對軍隊中的兩性問題過于敏感,讓道德論、環境論壓得擡不起頭。這篇文章說“尾鈎事件”後,海軍讓輿論左右得失去昔日的雄風。盡管有人批評這篇報道有點小題大作,捕風捉影,但這篇文章在海軍中反響很大,并引起了對“海軍尊嚴和地位”的讨論,布爾達和一些進階将領成了他們批評的焦點。
在5月20日的《海軍時報》裡,刊登了一封匿名來信,要求布爾達将軍辭職,信中稱他已經失去海軍将士的信任和支援,為了海軍的發展,請他最好馬上卷鋪蓋回家。
但是對于16歲從軍的布爾達來說,軍隊就是他唯一的家。如果離開了海軍他就真的成了無家可歸的棄兒。
微笑從軍路
1939年10月26日,布爾達出身于印第安那州南本德縣鄉下的一個猶太人家裡。
家裡的火藥味特濃,他古闆的母親和大大咧咧的父親經常會為一些家庭瑣事激烈争吵。少年的布爾達在恐懼不安、異常煩躁的環境中長大,有時他隻有借酒來消解苦悶。他後來回憶他的家庭說道:“我當時隻有一個願望,逃離這個家。”
1956年,他的願望終于實作了,那年他中途辍學,虛報了年齡,報名參加了海軍。從此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這一年他剛滿16歲。
他的父親曾經是個海軍中士。但布爾達和他走的是完全不同的兩條路。50年代的海軍裡基督教徒占絕大多數,他作為一個猶太人發誓要在軍隊中為猶太人争得一席之地。
他辦事極為認真,又很聰明,深得衆人佩服,後來他成了一名人事軍士。
19歲那年,他在俄克拉荷馬州諾爾曼的海航技術教育訓練中心服役時,和俄克拉荷馬大學的一位女大學生貝蒂·莫蘭邂逅相遇,堕入情網,不久結婚。但婚後第一個孩子生下來就得了一種罕見的先天性疾病戈爾茲綜合症。小孩有一個眼睛失明,智力發育不全,并且需要全面的整形手術。在小孩出生的頭幾年裡,手術一個接着一個,布爾達隻有拼命努力工作來為兒子擷取在海軍中的免費醫療。
當他的同齡人在喝着啤酒、談論事情的時候,布爾達卻被這沉重的家庭負擔壓得喘不過氣來。
6年裡,布爾達從一個三等兵升到一個上士,對他來說,成為一名軍官已是一個可望不可及的夢。
一個人的出現使他的命運發生了重大轉折。60年代初,布爾達的頂頭上司及好友喬治·愛伍丁慧眼識人,他發現布爾達是一個可以培養之材,鼓勵他參加一個軍官選拔考試。結果布爾達得分很高。盡管後來教育訓練軍官計劃取消了,布爾達還是如願以償地穿上了軍官服。即使30多年後他成為作戰部長,仍沒有忘記那是他一生的轉折點,他大力推行短期軍官教育訓練制度,以給那些因為種種原因失去上軍校機會的優秀士兵一個機會。
他刻苦學習,通過自學取得了高中學曆。後來有機會進了羅德島大學深造,獲得了政治學學士學位。
美國海軍艦長
在海航站他是一名軍士,後來成了一名地勤軍官,工作很出色,并且在飛行戰術上有一定的鑽研。後來在一艘著名的戰艦上任駕駛長,深得上司的器重。以後他作為一名艦長,在諾福克港和軍艦靜泊時不用拖纜就能準确進入錨位。
他先後在驅逐艦“波特菲爾德(DD682)”号和驅逐艦“約翰·凱奇(DD885)”号任職,後來擔任掃雷艦“鹦鹉(MSC197)”号艦長。在演練中,他會盡可能發射最多的飛彈和炮彈,來提高和展示這艘艦的戰鬥力。
在1977年大西洋演習中,他大膽果斷,阻截了一艘加拿大油船,并用其作掩護,将一艘航母“擊沉”。他的才能受到編隊司令官的通令表彰。
在1995年4月3日的《海軍時報》一則報道中,他這麼說道:“毫不吹噓地說,在海軍那麼多出色的艦長中我可以算得上是最優秀的,哪怕到現在也是。”
關心他人
1977年至1987年,布爾達先後在海軍軍事學院、五角大樓任職,擔任過第8驅逐帆、巡洋艦大隊和“薩拉托加”航母戰鬥群司令官。
在擔任助理國防部長的秘書期間,他工作雷厲風行、并努力說服國會增加海軍軍費預算,他的精幹和處世藝術在國會都頗有贊譽。
1988年8月,他擔任海軍人事局長,晉升為海軍三星上将。
布爾達在當士兵之時就是人事軍士,是以對人事工作有獨到的見解和非凡的能力。
布爾達認為人事工作不是簡單制定一些人事政策和執行一些制度,而是包括許多具體關心人的實實在在的工作。他總是通過調整政策,來幫助士兵們解決一些實際困難,并且糾正一些官僚主義錯誤。有些士兵直接寫信給他,包括一些就業、住房、調動等問題,他都盡力幫助解決。
布爾達經常說這麼一句話,“軍人生活最緊張最單調,内心也最需要别人的關懷,一樁很小的事譬如說在醫院受到冷言惡語,都可以直接影響水兵的精神狀況,情緒好壞,是以說我們提高服務品質必須從點滴做起。”
美國洛杉矶級核潛艇
在當人事局長期間,他為海軍争取了許多撥款,用于修建官兵住房,改善醫療設施,增加海外軍人和家人團聚的機會,為提高他們的待遇做了許多積極努力。
在他的大力呼籲和影響下,五角大樓的決策者們深刻認識到人是軍隊中最寶貴的财富,并且把提高軍人的待遇,改善他們的生活視為軍隊工作的首位。
出任作戰部長
對于出身卑微的布爾達來說,軍旅生涯是一條艱澀的路,但他表現了極大的克己堅韌,在任何時候、任何崗位都工作出色,并且在下屬中聲望很高。他從一個下級軍官扶搖直上,把那些安那波利斯海軍學院的高材生、那些優秀的潛艇長和飛行員們抛在後面,最終升至海軍中最高的軍事長官(海軍部長為文職官員),成了美國曆史上第一位沒有經過正規院校學習的海軍作戰部長。
尾鈎協會的徽章
1991年美國海軍爆發了轟動全球的“尾鈎事件”,在拉斯維加斯的尾鈎俱樂部有30多名女軍人遭到性騷擾的醜聞轟動全球,導緻當時的海軍作戰部長弗蘭克林·凱瑟爾引咎辭職。當時有兩位海軍作戰部長候選人:布爾達和當時的美軍太平洋總部司令長官查爾斯·拉森上将。布爾達的學曆、資曆明顯遜色于查爾斯·拉森,拉森是安那波利斯海軍學院的優等畢業生,并且統率着美軍最大的艦隊。但是後來克林頓總統還是任命布爾達為美國海軍第25任作戰部長。
布爾達上任後,首先着手努力消除“尾鈎事件”對海軍的不利影響,同時提高海軍在國人心中的形象。
他在軍隊中大力推行男女待遇平等、機遇平等,并且對性騷擾事件嚴懲不貸,逐漸赢得了女軍人對海軍的信心。他和他的前任弗蘭克林·凱瑟爾的深居簡出截然不同,他四處下部隊,深入基層,幫助官兵解決實際困難。他在國會面前頂住了削減軍費和裁軍的壓力,保留了一支護衛艦部隊和第12艘航母,并且推行了一攬子艦員岸上訓練計劃,為他們和家人團聚提供了便利,還竭力說服海軍部長道爾頓在軍官住房和改善生活的項目上加大投資。
在他上任的第一天,他就用打字機給海軍的全體将士寫了封熱情洋溢的信。
“在軍隊,每個人的機遇都是平等的。人無完人,但你必須去改正自己的錯誤,力求完美。對待工作必須一絲不苟,全力以赴,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這是布爾達的心聲,為了維護自己的“完美”形象,他最終以自殺來“改正”自己的錯誤。
海軍史上沉痛的一天
布爾達在海軍中威望超過曆任部長,水兵們親切稱他為“父親”,當然不是族長式的“父親”,而是擁有一顆仁厚愛心的父親。在他去世的時候,五角大樓的一名衛兵說:“我感到很難過,好象失去了家庭的一位成員。”
沖繩,海軍陸戰隊某基地。
海軍下士布賴恩·索皮眼淚盈眶。他緩緩地把星條旗升到旗杆的頂端,然後又降了半旗,他說:“這是我10年來最難過的一天。”他接着說:“如果我想什麼人能成為海軍偶像,那隻有是布爾達将軍。他和那些士兵們有共同語言,他們有共同坎坷的經曆,士兵們都愛聽他的講話……幾年前,我在海航站工作時,經常能看到布爾達将軍的飛機降落,他的随和友善給大家的印象很深。你可以和他說一些知心話,他都會傾聽你的苦衷。”
沖繩白灘的一位士兵說:“他是海軍史上第一位從士兵升到作戰部長的将軍,從他的身上我們知道應該怎麼做,他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我們會繼承和發揚他的精神,為海軍盡心盡力。”
“聽到他死的消息,簡直就象晴天霹靂。”海軍部長道爾頓在布爾達死後第二天接受記者采訪時這麼說道。他的眼眶紅了,他為失去一位摯友而難過,兩年來,每天早上布爾達将軍坐在他的紅木椅子旁邊和他無話不談,從軍艦到水兵,從海軍預算到他們的孫子。道爾頓說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布爾達将軍在海軍将士中的獨特魅力和那種感召力。
“當我和他一道走上軍艦時,這些水兵看到他,眸子亮了,所有的眼睛都盯着他。倒讓我這位部長感到有點嫉妒。布爾達和他們拉家常,然後走入水兵艙問寒問暖。”
“他熟悉水兵們的生活,有過和他們一樣的酸甜苦辣、奮鬥的足迹,他總是鼓勵他們,告訴他們,‘你們的潛能是無窮的’。”
布爾達的死對美國海軍将士的心理打擊很大,以緻于他們心中海軍多年來不可動搖的神聖感出現了危機。作戰部長都會讓外界的壓力逼得去自殺,海軍真是脆弱不堪,以後沒準還會發生什麼更可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