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觀點|雷射雷達仍未跨過“從0到1”的門檻

作者 / 袁豔傑

近日,以色列特拉維夫——雷射雷達系統供應商亮道智能與雷射雷達上市企業Innoviz(Nasdaq: INVZ)舉辦線上媒體釋出會并共同宣布,雙方已簽署戰略合作協定,正式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系。

觀點|雷射雷達仍未跨過“從0到1”的門檻

(InnovizTwo)

根據協定,雙方将探索為中國地區的汽車廠商定制Innoviz LiDAR産品的可能性,開發感覺解決方案,并進行系統驗證和資料收集,以加快推出基于InnovizTwo的高分辨率LiDAR的系列化生産解決方案。

如今,正值自動駕駛技術路線尚無定論的階段,在本次釋出會上,亮道智能CEO劇學銘與Innoviz中國區總經理蘇淑萍,也圍繞着大家對雷射雷達的疑問和相關話題,發表了各自的看法。

今年仍無法實作大規模量産

關于雷射雷達能否實作大規模量産上車的問題,蘇淑萍認為,首先要定義出「大規模」的量級——「至少年産50萬輛。」

按此定義來看,她坦言,雷射雷達今年仍無法實作大規模量産:「2022年,我們仍處于從0到1的階段,能不能跨過1的門檻還有待商榷;而真正要等到大規模量産,應該在2024到2025年之後。」

的确,從時間軸上來看,早在2018年,法雷奧就已釋出了全球首款車規級雷射雷達——Valeo SCALA,并搭載在奧迪A8上。但是顯然,這款車在實際應用層面,并沒有達到大家期待中的效果。

因為在劇學銘看來,做完測試隻是萬裡長征的第一步:「當年第一代量産的雷射雷達,能不能做到在HWP(High Way Pilot)不限速的情況下去開放L3的功能?這實際上還是有挑戰性的。要讓雷射雷達打開更多場景以及更多功能,需要長時間的積累」。

關于大規模量産的時間點,劇學銘與蘇淑萍持相同看法:可能要從2024年開始真正上量,2025年會有相對大幅度的提升。

困難不僅僅是「三座大山」

擺在雷射雷達面前的「三座大山」分别是:成本、體積與車規級。

今年CES剛剛推出的InnovizTwo,在國内市場遇到的挑戰之一就是價格。蘇淑萍坦言:「要兼顧高分辨率、大FOV與高FPS,就無法做到最低的價格。除此之外,相比于毫米波雷達與攝像頭的小巧,雷射雷達的體積還還遠遠不夠。」

觀點|雷射雷達仍未跨過“從0到1”的門檻

(InnovizOne B sample點雲)

上車容易,用好難。

随着越來越多的量産項目官宣,雷射雷達的前途無疑是光明的,但其前進的道路也是萬分曲折的:「當我們真正沉下心去做這件事的時候,困難不僅僅是三座大山」。

蘇淑萍介紹稱,市場對雷射雷達的要求遠高于攝像頭。從距離來說,200米以上是雷射雷達感覺距離的基本要求;對于FOV來說,客戶一般要求雷射雷達要做到120°,甚至150°;同時,從分辨率來講,最早的雷射雷達一般按線數來衡量,像16線、32線的分辨率對于量産車來說,是遠遠不夠的。「現在起步就是128線,甚至有的可以達到300線。」

另外,要想讓産品真正落地,除了技術問題,還有産量的問題。如何快速做到大規模、高良品率、一緻性很好的雷射雷達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對此,劇學銘直言:「無論是最早的奧迪的項目,還是現在寶馬的項目,沒有一個是簡單的。」

自研與合作是出路

「隻有通過自研與合作才能搭建出一套既滿足市場對高性能的追求,同時又把價格降到合适狀态的平衡」。蘇淑萍表示,Innoviz的雷射雷達基于MEMS的技術,其中MEMS振鏡的穩定性、可靠性與高性能是存在沖突的。而自研MEMS振鏡、接收器以及信号處理晶片是做好平衡的關鍵所在。例如LiDAR的B樣件InnovizTwo,與第一代産品相比,性能提高了30倍,成本降低了70%。

觀點|雷射雷達仍未跨過“從0到1”的門檻

(InnovizTwo相關資料)

針對如何降低成本,蘇淑萍認為,技術革新是降低成本的核心。

她用InnovizTwo舉例稱,相比于InnovizOne的四路光路,InnovizTwo隻有一路光路,這得益于自研核心部件帶來的技術突破。

而劇學銘則表示,晶片化是保證未來成本下降的一種路徑。随着905納米、矽基的用量上升,價格還會有進一步下降的空間。

為了進一步推動雷射雷達産品在中國市場的量産應用,亮道智能與Innoviz雙方将基于各自的技術與資源在中國市場開展深度合作。上個月,Innoviz在中國營運3年多之後,已經正式在中國成立了子公司——應諾維思(上海)科技貿易有限公司,新公司将繼續由蘇淑萍上司。

實際上,亮道智能與Innoviz 的合作由來已久。2018年,寶馬公司選擇了Innoviz的固态LiDAR傳感器InnovizOne,并由麥格納國際公司采購和制造,用于開發其LiDAR的系列化生産。亮道智能在該合作中負責收集國内資料。

去年,亮道智能與上海汽檢聯手成立了雷射雷達點雲聯合測試實驗室,該實驗室面向國内外主機廠商和雷射雷達廠商,提供雷射雷達點雲品質測評,基于中國汽車行業團體标準的評價方法,可開展車載雷射雷達點雲基礎性能的30餘項技術測評,為客戶輸出專業的第三方評測報告。

Innoviz是在聯合實驗室測試的第一家雷射雷達。上車後,雷射雷達要針對客戶的需求進一步測試,在此過程中,亮道智能将發揮自身資料收集與資料驗證的能力。劇學銘也在釋出會透露:「與Innoviz的合作中,部分技術是互相開放的。」

觀點|雷射雷達仍未跨過“從0到1”的門檻

(InnovizOne測試資料)

未來,OEM沒有理由不用雷射雷達

當下,雷射雷達技術路線之争一直是行業内關注的熱點,豐田加入純視覺自動駕駛技術路線,近期也引發了業内的關注。

在出行智能化的未來,究竟會是是持續百花齊放,還是由某種技術路線最終勝出,這種争議還将持續。對此,劇學銘給出的看法是:「堆砌還是妙用,目前來說暫時難分勝負。至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内,還是會存在多種技術路線,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組合而不是替代。」

而亮道智能的CSO陳娜則明确提出了推薦的組合方式:「未來我們比較推薦的方式是在一個高精度的主傳感器基礎上,配備兩顆到四顆到輔能雷射雷達,而Flash雷射雷達則作為角雷達。這或許會是未來的主流方向」。

觀點|雷射雷達仍未跨過“從0到1”的門檻

(亮道智能上車組合方案)

蘇淑萍稱:「未來會是什麼樣,在市場上還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雷射雷達不僅僅要考慮掃描,其他的不管是光源還是Detector,每一個核心的零部件都會有不同的技術路線,組合起來的類型是非常複雜的。總之,目前為止,雷射雷達是必不可缺的一個傳感器。」

對于純視覺道路,蘇淑萍表示,目前來說一些公司走純視覺的路線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對價格比較敏感,第二是因為雷射雷達還不夠成熟,客戶對于花費高價格安裝雷射雷達存在顧慮,未來一旦跨過L3這個門檻,純視覺就不夠用了,因為它還無法代替L2的主傳感器——駕駛員。

劇學銘預測:「未來的雷射雷達傳感器在一定程度上與錄影機界定會變得模糊。雷射雷達有可能同時兼具毫米波和雷射雷達的性能表現,或者雷射雷達本身也可以輸出圖像。那這種情況下它本身是一個低成本的新型傳感器。從車廠架構來講,安全備援是一定要考慮的,是以雷射雷達是不可或缺的,OEM沒有理由不用雷射雷達。」

眼下,雷射雷達行業競争激烈,最終走向如何,劇學銘給出了自己的看法:「未來雷射雷達真正大規模量産後,全球不可能再容納上百家雷射雷達的初創公司,而是會有一個頭部的聚攏。正如剛剛所提到的,因為實際應用場景不同,多種技術路線不能互相替代,是以最後應該會有十家以上的玩家存在,而這取決于誰能做到最好的晶片設計、最快的疊代、最低的成本以及最好的性能。」

關于Auto Byte

Auto Byte 為機器之心推出的汽車技術垂直媒體,關注自動駕駛、新能源、晶片、軟體、汽車制造和智能交通等方向的前沿研究與技術應用,透過技術以洞察産品、公司和行業,幫助汽車領域專業從業者和相關使用者了解技術發展與産業趨勢。

歡迎關注标星,并點選右下角點贊和在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