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人這一生,本就是一場歸途。
從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生命就進入了倒計時當中,就跟沙漏當中的沙子一般,隻會慢慢地掉落下去,而不會有停留的那一刻。
所遇所見的一切,終究會有消失的那一天。就像那些我們所愛的人,都消失在了曆史的煙雲當中,被無盡的滾滾紅塵所覆寫。當然,也包括你我。
有一位名人說過,從娘胎當中出生,再慢慢地尋覓自己的歸家之路,這就是人生。
談到“回家”,很多人都會想到當下的家庭。其實,能夠看到的,都是淺薄的,唯有看不到的,才是最為真實的。
明面上的家,是紅塵中的建築物,以及那憑借親緣關系組合而成的家庭。而真正的家,則是我們所向往的心之彼岸,最終的歸宿。
從黑發飄逸,到白發蒼蒼,那是時光下的變化;從身強力壯,到步履蹒跚,那是歲月下的打磨;從已知來路,到未知歸途,那是你我無法逃避的結果。
隻能說,人,活到了一定的程度,其實就離回家不遠了。
02
70歲老人感歎,做完這些事兒,就得離開了。
老上司劉大伯今年已經70歲,但他覺得自己這一生,已經沒有遺憾,心滿意足了。逐漸地,他也就不在乎生死了。
在他年輕的時候,其實他是個特别怕死的人。在他看來,自己應該再活五百年比較好,這樣才能更好地實作自己的心願。
隻不過,在他40歲那年,他跟自己的父母告别了。那一刻,他才感覺到,沒有父母的世界,人生貌似缺乏了一定的意義。
逐漸地,劉大伯也就看透了,什麼功名利祿,什麼大富大貴,都不過是過眼雲煙而已。在時光面前,一切都顯得沒有什麼價值。
在淡然的職場生活中,劉大伯也去到了一定的位置,反正成為了機關的上司,既有聲名,也有财富,衣食無憂,至少能夠安安穩穩一輩子。
時光倏然而逝。随着兒女長大,成家立業,家庭中慢慢地隻剩下他跟老伴兩人。其實,劉大伯已經特别滿足了。
送走了父母,養育孩子長大成人,自己實作了安安穩穩的心願,也嘗試過身居高位的感覺。這個時候,人又有什麼可追求的呢?再活五百年,沒必要了。
03
從劉大伯的經曆中,我們可以看出,人,做完這幾件事,就差不多要回家了。
第一件事:送别了父母,我們就離回家很近了。
有道是“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路。父母去,人生隻剩歸途。”
父母還在的時候,我們感覺沒什麼,反正跟平常的生活差不多。要知道,有父母的庇佑,有父母的照顧,我們會感覺到溫馨且幸福。
隻不過,當父母逐漸離去後,那種“孤獨”以及“淡然”之感就湧上心頭了——人生,其實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有父母的地方,才是紅塵中最美滿的家庭。而沒有父母的地方,哪怕故鄉依舊在,也早已不是故鄉了。
第二件事:把孩子撫養長大,我們就離回家很近了。
每一個人,都會成為父母。我們擺脫了孩子的身份,最後也成為了他人的父母。一代養育着一代,一代賦予着一代新的希望。
孩子還未長大的時候,我們特别擔心孩子,怕他被人欺負,怕他學習不好,前途不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
一旦孩子長大了,能夠自己保護自己了,找到自己喜歡的人,成家立業了,那我們的心願不就滿足了嗎?哪怕他們自立門戶,不也是我們的期盼嗎?
每個當父母的,隻想看着孩子慢慢地獨當一面,不再令人擔憂。
04
第三件事:實作自己的心願,就離回家不遠了。
有些人的夢想,是安穩到老,能夠随心所欲地活着;有些人的夢想,是去做喜歡的事兒,聽從本心,完全活成自由潇灑的模樣。
任何人都有不同的心願,這個世界就是一個被心願所構築成的空間。遺憾在所難免,心願也可以盡量實作。當所有事兒都完成的時候,那我們還有什麼可留戀的呢?
越是年輕的人,越是留戀着這個燈紅酒綠的花花世界。越是上了年紀,逐漸看透的人,越覺得人間也就如此,完成了心中的願望,就沒有太多的追求了。
第四件事:心态慢慢地趨向平靜,就離回家不遠了。
早年的暴躁,中年的沉着,晚年的淡然。人之欲望,從以往的頂峰到晚年的低谷,說明人們對于生活的追求,正在逐漸地減少。
貪财好色的普通人,慢慢地活成了平淡樸素的模樣;驕狂不可一世的普通人,慢慢地活成了不再争執的樣子。這,并非是人性的轉變,恰恰是時光推動下的成熟。
帶着淡然的心态回家,帶着成熟的願想離開,這,才是普通人最後一刻的無憾。
僅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