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曲劇曆史上,王秀玲有哪些故事?

作者:鐵面人解讀曆史人物

王秀玲老師,曲劇名家、曲劇大師、著名曲劇表演藝術家、曲劇王派藝術創始人、曲劇閨門旦的優秀代表人物、國家一級演員、曲劇老藝術家、曲劇第一代女演員。

一千個讀者心裡可能有一千個《紅樓夢》,也大約會有一千個林黛玉。1987年,電視劇版的《紅樓夢》在中央電視台一經播出就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劇中林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幾乎成為了觀衆心中唯一的林黛玉,不過在此之前的一段時期裡,在河南觀衆的心中、林黛玉卻另有其人。這個老人當時那年已經八十三歲,扮演林妹妹那年她還隻有二十一歲。

一宣傳以後大學生看,有的連着看,看了以後、晚上結束戲以後都不走了,趴到那兒一直哭。黛玉不是死了、寶玉走了嘛,都哭的嗷嗷大叫。當時《紅樓夢》把自己捧出來了,自己的名聲也出來了,王秀玲是演林黛玉的。

這部戲讓在河南鄉下土生土長的曲子戲登上了新的舞台,逐漸發展成為了如今的河南第二大劇種。王秀玲她是1935年出生,她生在一個戰亂時期,就是日本鬼子快要進來的時候、已經開始進了,她随她的母親從武漢逃回來了。打她記事起就是随着她的父親母親東竄西跑,沒有一個家,就是往哪演出、那就是家。

王秀玲的父親王俊卿是較早一批的曲劇演員之一,是以王秀玲從小就跟着父親學唱小曲在外流浪演出。她記事的時候,她父親整天跟他們踩高跷,她就跟着,好玩。他唱一句自己學一句,嘴傳嘛,這叫口傳,學會了叫她自己唱,自己唱的差不多了、再到弦上唱。他還會說你記住你手指到哪了,你想看誰了、你就這樣指着看、你别亂看,就這樣,他會教她這。

六歲時,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王秀玲初登舞台、展現出了表演的靈氣。九歲時,主演巜七仙女》在河南許昌漯河一帶逐漸有了名氣,被觀衆譽為九歲紅。唐喜成看了她的戲,他把她叫過來,“丫頭、丫頭,過來過來,你學豫劇吧,跟我學豫劇吧,”自己說中啊。“我教你幾句你唱唱,自己一學會、自己唱了幾句,唱了幾句,她父親不讓她唱,你不要唱豫劇、梆子戲,不叫她唱梆子戲,為啥,梆子戲敬神,它後邊敬個莊王爺、他成了戲子了,一唱那就不入老墳了,就這樣。我們曲子那叫玩意,就是高興了唱唱、不高興就散夥了,不是正規的戲子。

曲劇,是流行于河南的地方劇種,以前被稱為高台曲或曲子戲,主要伴奏樂器有曲胡、三弦、古筝等。1926年,由臨汝縣(今汝州市)農民組成的同樂社首次搬上戲曲舞台,進而正式發展為戲曲劇種。譚靜波說:“都說小曲子,當時都說小曲子,怎麼成了河南第二大劇種,它為什麼這麼迅速,就是它底子非常厚,但是它又能夠順應時代,它非常生活化,它的表演,它非常樸實非常接地氣,就說它唱的家常裡短丶生活戲,它跟老百姓非常接。宋喜元言:“熱熱鬧鬧、哭哭笑笑、嘀嘀咕咕,熱熱鬧鬧是豫劇、哭哭笑笑是曲劇。曲劇的調是善于唱哭調悲調。叽叽咕咕、小叽咕那就是越調。”

二七廣場,幾十年前這一帶曾經是鄭州最繁華的地方,與北京天橋、天津三不管齊名,被老鄭州人稱為老墳崗。自20世紀20年代起,老墳崗的八個劇院成就了一大批地方戲名伶藝人,這其中就包括王秀玲。“這就是老墳崗,劇場可能就在這一片。哦、華聯。這一條路過去很窄,演《紅樓夢》的時候汽車排兩行,從這條路排到解放路那邊。捏腳的、賣當的、說相聲的,裡頭可滿,丸子、胡辣湯、油條啥都有、這裡頭。解放鄭州前一段吧,1949年解放吧,那可能是1948年,1948年、1947年自己不知道,就這個時候,他們的劇社到鄭州了,就是鄭州老墳崗。解放前夕嘛,正打仗打的厲害的時候、沒有人看戲,人也跑了。跑了以後呢,光剩他們一家了,他們娘仨。在老墳崗幾乎集中了鄭州所有吃喝玩樂的内容,是藝人們、商販們的安身立命之地,這裡有人間悲辛、也有江湖義氣。那時王秀玲的父親為了掙飯錢出去演出,在回來時卻不慎從火車上摔下、摔斷了腿。那時候坐火車沒有錢、都扒火車,扒到火車上面、坐到那。他(她)們一去,到那站台上一看,看見她父親了,她父親在那招手,結果火車一進站、中間不是有電線嗎,挂着前面那個人了,她父親離他很近、一挂着他、他甩下去了,把她父親也拽下去了,擡到醫院,人家一看、這得多少錢,你沒錢你看不成。那他們沒錢呐,本來就是想找地方吃飯的、這又摔成這、往哪兒弄錢呢,沒有錢,她媽媽又把他擡回來了。有一個說相聲的叫張傻子,他的藝名叫張傻子,人家都說這樣吧,叫這個妮兒跟着他逛街吧。啥叫逛街呢,你們看過拉二胡那個叫啥、《二泉映月》那個,看過那吧,自己就跟那一樣,後邊一個人拉着、一個小妮在前邊走着,自己就那樣,端了個這麼大的碗,自己跟着他,自己也不會說話,他在前面走、自己在後面跟着。這個掏點那個掏點,就這樣過了一段時間。

1949年,因為演出市場不景氣、劇目單一,鄭州新生曲劇社舉步維艱,社長李金波在看了王秀玲的演出後認定她或許是能幫助劇社脫離困境的人。随後王秀玲被李金波挖走,成為了新生曲劇社唯一的女演員。為了尋找出路,全社轉赴西安,這一去就是五年。她記得坐的悶子車、坐到車角落裡、買不起票,就坐到裡頭,到西安下車自己都不知道東西南北,捂了一天一夜,那慢車多慢、走一天一夜才走到西安。他們到那兒發展很快,原來新生曲劇社也就是她自己一個女演員、别的沒有,後來光自己一個女演員也不行,收學生,可多女學生、小孩們去報名想學曲劇,那河南老鄉都想學曲劇,他們收了一部分學生。後來幾個上司也下本錢了,請了老師。從那兒開始,他們請了兩個平劇老師,像大劇團一樣、天天早上六點鐘都得起來喊嗓子、練功。

再次回到鄭州已經是1955年,王秀玲二十歲。第二年鄭州新生曲劇社轉為國營劇團,更名為鄭州市曲劇團。由許寄秋和嶽軍編劇編排的曲劇大戲《紅樓夢》成為了考驗新劇團的第一道難題。擁有詩人氣質的林黛玉對于沒有上過幾天學的王秀玲來說也是個不小的挑戰。她這一點一點地啃,把那三部著作自己給它啃下來,是以看了這個本子以後,自己腦子出現一個很秀麗、很美一個小閨女兒,寄人籬下那樣的情況,出現這樣一個形象。從那開始自己愛看畫,仕女圖、自己愛看仕女圖,看仕女圖給自己有很大啟發,是以創造出來這一個黛玉形象。

王秀玲指導學生《紅樓夢》“這場戲都是你的,這個舞台都是你的”,“這是個小圓場”。“随花飛到、飛、轉個圓場、飛飛飛,飛到這兒,到天盡頭,一定要沖上去,好不好。往裡頭倒,一放、一看,這邊有一個花瓣,再給它撿起來,撿起來、有灰,給它彈彈,往裡一擱,蹲到這裡埋,給它埋起來,手這樣一弄,花落人亡兩不知,這一句是你唱的。”當時這個戲排葬花這一場感覺自己得加點東西,不加東西、光在那兒站着唱也不中,她自己就設計,在葬花、花謝花飛飛滿天,這自己就設計了一個動作叫卧魚。慢慢地、卧下去,卧下去以後再慢慢起來,底下觀衆很承認。自己老是卧到半截、底下都跟自己鼓掌,每次都有掌聲。

河南曲劇的唱腔是采用曲牌體式,在曲劇《紅樓夢》演出之前,鄭州、洛陽一帶曲劇的腔調大多采用雜牌小調的形式,有【陽調】、【剪靛花】、【詩篇】等十餘支。《紅樓夢》之後,曲劇開始流行洛陽小調曲與南陽大調曲融合演唱的新唱法,豐富了唱腔的形式。譚靜波言:“自己覺得《紅樓夢》需要有那種文人氣息、需要人物文化内涵,它光是用小調曲、活潑歡快那種,小調曲的東西就不夠用,有些東西它出不來那種氛圍。這個時候就需要把南陽大調曲的一些東西,葬花那一段、葬花裡邊有一段就是花謝花飛飛滿天、魂消香斷有誰憐這一句就是用的【太湖】大調曲。就是你需要這個情感、需要這種典雅的味道,尤其是悲劇一唱三歎、那種纏綿的悲涼的氣氛。”

王秀玲飾演的林黛玉得到了很多大學生以及勞工的認可,每天兩場演出,場場爆滿,經常有人帶着被子半夜開始排隊買票。就在《紅樓夢》演得正火時,王秀玲得到了一次去北京學習的機會。這次進京對整個王派藝術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自己的班主任是梅蘭芳先生,副的是程硯秋、羅和如,這都是名家。他們輪流給我們講課,光那個梅先生講那個眼,如何運用眼神、眼咋練講了一上午。原來的曲劇沒有正規的東西,它沒有程式化的東西,就是很生活,我該表演個啥,也是學那個踩高跷扭,學老藝人這樣扭,它不知道咋扭、不知道咋比的,手眼身法步、唱做念打不懂得。

作為全團的代表去北京學習時,王秀玲的孩子剛滿九個月。為了不浪費這次機會,這一年中,王秀玲幾乎是在教室與練功房裡度過的。是以她如饑似渴,她說我們曲劇怎麼沒這麼多東西,我非得把它學會不中,是以人家星期天出去玩、她都不出去玩兒,她就在家練功,死練功。練了毯子功以後練組合,把學的組合統統複習一遍,我得帶回去,自己有個這種思想,自己後來的藝術提高、二十歲以後的藝術提高全靠那一次的上學。

雙胞胎姐妹高玉明和高玉慧是河南省曲劇團的新人,也是王秀玲的再傳弟子。今天(當時那天)她們想請王秀玲再次出山幫助她們在一個月後的彙演中取得好成績。王秀玲指導學生《風雪配》裝箱一折:“很精明,我給你拿線,啪啪一拿,哎呀,這樣撅着嘴,線還沒有合哩。你别“線還沒有合哩”、拉那麼長,那就不好聽了、不好看了,好不好。”前些年由于身體原因,王秀玲的嗓子不能再演唱,但是做起表情動作來、仿佛依舊是個小姑娘。“這都好看了,嬌羞一點,”學生:“臉太不放松了,面部都快猙獰了”。《風雪配》中的高秋芳是王秀玲塑造的另一個經典角色。1959年,繼《紅樓夢》之後,鄭州市曲劇團又編排了大型古裝戲《風雪配》,在這部戲中王秀玲将閨門旦與花旦的表演巧妙結合,創立了王派藝術中獨具一格的閨門花旦。

你比如說、啪啪到跟前、到桌邊不好意思那個勁兒,就這樣、走走走、倆手放,是這樣,哎呀跟小孩兒一樣,咋弄、咋這樣,自己給它起個名叫娃娃步。譚靜波說:“《風雪配》是三小戲,小生、小旦、小醜,但是王秀玲創造的特别是她創造的這個高秋芳,她把那種細膩、那種小家碧玉、抒情輕松的那種輕喜劇風格,可以說她發揮到極緻。”

王秀玲在裝箱和洞房這兩場戲的表演中更是形象地塑造了一個既娴雅又可愛的大家閨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