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看不明白後續的專業描述,兩分鐘看完這段文字即可
癌症最大的“惡”就在于它不斷的複發和轉移,最終造成患者多器官的系統性衰竭而奪走生命。
肺癌依然是目前全世界發病率前三甲,患者數量衆多。如何最大限度避免進一步的複發/轉移是醫生和患者都非常關注的問題。
肺癌最常見的兩種類型主要是肺鱗癌和肺腺癌,這兩種都屬于非小細胞肺癌。肺鱗癌主要與吸煙有關,常見于中老年男性,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是肺癌最常見的病理類型,然而近年來肺腺癌的發病率逐漸攀升甚至有要超過鱗癌的趨勢。
肺腺癌有着與鱗癌不同的生物學特性,肺腺癌本身生長較慢,發現時病竈一般并不大,但是卻更容易發生轉移。肺部腺癌細胞具有高度的轉移特性,在臨床上常發現很多肺腺癌的原發病竈雖然很小,但已經出現了轉移現象,這就是臨床上常說的“小腺癌,大轉移”。
肺腺癌一旦發生轉移單純通過手術很難做到根治,一般臨床上是采用化療或者靶向治療來對治。但維持“不複發不轉移”的效果也并不理想。
而下面這兩個案例,是想與大家一起分享讨論第三種方案——均未使用化療,靶向治療應用時間很短,大部分時間都是采用NKT細胞免疫治療進行維持。如今一位患者已經超過7年沒有出現任何複發和轉移!另外一位已經保持5年穩定!
案例一
2014年8月,王先生确診為肺癌,後立刻行手術治療。術後病理示:浸潤性腺癌,腺泡為主型,中等分化,脈管侵犯陽性,胸膜浸潤陽性;(右上肺)浸潤性腺癌,乳頭為主型,低分化。
肺腺癌患者通常存在基因突變,故可以采用靶向治療。術後王先生未采用化療,而基因檢測後發現有EGFR突變,服用4個月吉非替尼靶向藥治療。
化療是一種全身治療,通常是在手術後進行(術前新輔助化療的作用可以參考往期科普),殺滅身體各處可能存在但并無法被發現的惡性良性腫瘤細胞,進而降低轉移複發的風險,但是化療是對全身“無差别攻擊”,通常存在較大的副作用,部分患者無法耐受。由于術後未進行化療,王先生放心不下。經過多方了解,王先生和家人經朋友推薦了解到清華大學醫學院張明徽教授的NKT技術,并詳細查閱NKT細胞治療的展示案例,特别希望嘗試來降低惡性良性腫瘤複發風險,延遲複發/轉移出現的時間。
2014.9王先生開始NKT細胞免疫治療,初始方案為1療程/月,後經過多次的複查随訪未見任何複發和轉移征兆,治療頻率下調為1療程/2個月。持續6次随訪評估都未見複發轉移征象後,目前已調整為1療程/半年。在82個月不斷變化和調整的32個療程治療中,王先生多次複查評價穩定,總體的精神和身體水準也都得到了系統的提升。
案例二
李先生于2016年10月體檢時發現右肺陰影,并于11月行胸腔鏡進行右肺上葉切除,病理示:右肺上葉周圍型浸潤性腺癌。腺癌相對于常見的肺鱗癌臨床表現出現更晚,好在李先生是體檢時發現惡性良性腫瘤,分期較早。
和王先生一樣李先生術後也未進行化療,并且基因檢測表明無特定的靶向藥,在手術後既沒有進行化療,也沒有對應靶向藥的情況下,李先生尋求清華大學醫學院張明徽教授的NKT治療團隊,希望在術後通過NKT細胞治療來降低轉移複發的風險。李先生2017年開始NKT細胞治療,方案為1療程/2個月,以預防複發轉移為主要目的,療效評估名額為無進展生存時間(PFS)。
截止2021年6月,患者通過26個療程的連續系統治療,定期複查肺部CT、頭及腹部磁共振,連續20個月未見任何明确複發及轉移征象。
近年來随着分子生物學和惡性良性腫瘤生物學的發展,免疫治療應用而生,成為繼手術、放化療、靶向治療後惡性良性腫瘤的另一有效治療手段。NKT細胞治療是利用強大的免疫細胞殺滅那些但可能殘存在體内的惡性良性腫瘤細胞,且基本沒有副作用,可以與靶向藥和放療等聯合治療進而降低複發轉移的風險,使患者獲得長期的穩定。
科普知識,僅供參考,個體患者以臨床就醫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