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人世間》說起——茅盾文學獎經典作品回顧

春潮湧動,向陽而生。

從《人世間》說起——茅盾文學獎經典作品回顧

央視開年大劇《人世間》憑借 “真實、溫暖、深刻”,引發收視熱潮。該劇以平民視角切入,于細微處 洞見生活本質,從平凡家事見證不平凡國事。

《人民日報》評論稱:“《人世間》的格局之大,在于它内蘊一種史詩般的張力。”“每個人在刻寫人生軌迹,承擔家庭責任的同時,也與時代曆史共鳴共振。”

熱劇:嚴肅文學托底

好劇源自好故事。電視劇《人世間》改編自梁曉聲獲茅盾文學獎的同名小說。小說以周家三代人命運變奏為軸,記錄了上山下鄉、三線建設、恢複聯考、改革開放、反腐倡廉等重大社會曆史事件,描繪了一幅當代中國社會變遷的圖景,堪稱一部“五十年中國百姓生活史”。

“文者,貫道之器也。”梁曉聲在 《人世間》中傳遞了一股素樸、真誠而飽含悲憫之心的情感激流,深深打動并溫暖了萬千讀者,堪稱一部當代中國的心靈史詩。

談到創作初衷,梁曉聲表示,“不管時代和環境如何改變,善良與勇敢永遠是最簡單、最重要的品質”。正是國人心中最純良柔軟的部分,為時代變革添上了明亮而溫暖的底色。

原著:人物都愛讀書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梁曉聲能寫出《人世間》,得益于他豐富的閱讀經驗。細心的讀者亦可從其筆下人物中一窺端倪。

先說周秉義,除了讀毛澤東和魯迅的書,他還拉上秉昆、周蓉、蔡曉光,組織讀書會,一起讀《戰争與和平》《德伯家的苔絲》《紅與黑》等。他認為《戰争與和平》是一部反映戰争與人的關系的文學著作。書中不僅描寫了沙皇、拿破侖這樣的君主和庫圖佐夫等元帥、将領,還描寫安德烈、皮埃爾等俄國貴族,并為戰争大背景下的俄國貴族女性刻畫出了難得的群像。更主要的是,托爾斯泰還用如椽大筆描寫了雙方軍隊的下級軍官和普通士兵,特别是被占領國俄國的市民、農民甚至農奴的命運和心理感受——它是托爾斯泰筆下人物最多的小說,幾乎描寫到戰争背景下的俄國各階層人物。如果沒有這樣一部史詩性的小說,托爾斯泰當不起“俄國的一面鏡子”,估計列甯也不會以那樣的比喻評價他。

在愛情方面,周秉義更像《戰争與和平》中的安德烈與皮埃爾,希望自己是紳士,很貴族。他認為郝冬梅天生有點兒《紅與黑》中的德·瑞那夫人的遺風。

在對外交往中,周秉義能用熟練的俄語與蘇聯的文化使者們談普希金、托爾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高爾基和馬雅可夫斯基,背《靜靜的頓河》《複活》的片段,表達對《青年近衛軍》《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七天七夜》《葉爾紹夫兄弟》等蘇聯小說的喜愛。

其妹周蓉,在讀書方面,巾帼不讓須眉。她的自我評價飄逸灑脫:“我是上帝心血來潮的遊戲之作——艾絲美拉達的沒心沒肺在我身上有點兒,卡門的任性在我身上也有點兒,瑪蒂爾德的叛逆在我身上還有點兒。我身上也有娜塔莎的純真、晴雯的剛烈、黛玉的孤芳自賞式的憂郁、寶钗的圓通……”

周蓉對《紅樓夢》,對《聊齋志異》 中的某些名篇、唐宋傳奇小說,以及《白蛇傳》一類民間故事極為欣賞,認為寫那些書的人才算尊重女人。

她喜歡唐詩宋詞,推崇孔子、孟子的文化貢獻,卻不喜歡莊子,認為隻不過是标新立異,嘩衆取寵。她認為老子與莊子之文如出一轍,未免過分求“玄”。

在法國馬賽,周蓉曾漫步于路易十二時代的老港,那裡有因《基督山伯爵》而聞名于世的伊夫堡,還有同樣吸引人的隆夏宮。她對雨果、福樓拜、伏爾泰、盧梭、巴爾紮克、大仲馬等法國著名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爛熟于心。

比起兄姐,周秉昆讀書略遜一籌,但聯想能力超群。當他在塗志強被槍決的刑場看到公安人員,聯想到《三國演義》中手持丈八長蛇矛、單人匹馬獨守橋頭的張翼德;當他讀到《葉爾紹夫兄弟》,将自己與老三謝爾蓋對号入座,初見盲少年光明想到斯捷潘;當他思念鄭娟時,反複讀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麼辦》,将自己想象成羅普霍夫,将薇拉想象成鄭娟;在與大家讨論呂川的就業問題時,他聯想到了《紅旗譜》中的農民同地主的沖突鬥争;當他遭遇挫折,會吟誦美國作家馬克·吐溫關于百日咳與麻疹的詩作。

梁曉聲在《人世間》裡還設計了“書中書”的環節:周蓉寫的長篇小說《我們這代兒女》,俨然是主人公們的心靈史,也為這群讀書人留下了深切的回憶。

獎項:記錄時代佳作

2019年8月,70歲的梁曉聲憑借 《人世間》拿到了中國文學界最高榮譽——茅盾文學獎。撫今追昔,茅盾文學獎也走過了40年的曆程。其間, 共有48位作家的48部長篇小說獲獎。這些作家堅定文化自信,以作品反映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傳遞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精神内涵。

其中,最年輕的獲獎者是第一屆的古華,當時隻有40歲。他的獲獎作品《芙蓉鎮》講述女攤販胡玉音靠勞動緻富,卻在一系列政治運動中飽受迫害,她與知識分子秦書田患難之際見真情,終于迎來撥亂反正。後來,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芙蓉鎮》由謝晉導演,劉曉慶、姜文主演,榮獲了金雞百花獎。

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最多的是1991年的第三屆。當時共有7部作品獲獎(含榮譽獎),其中就包括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這是一部以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為背景展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小說,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人物群像及其伴随時代變遷走過的艱難道路。2015年,導演毛衛甯将這部小說搬上熒屏引發關注。《人民日報》以“向上流動路在何方”為題評論道,“少安少平們的奮鬥和修煉,是那個時代的青春樣本”。

好作品不僅跨越時代,還會以不同形式引起震撼。榮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的《白鹿原》是陝西作家陳忠實曆時6年創作完成。該小說以陝西關中地區白鹿原上白鹿村為縮影,通過講述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争,表現了從清朝末年到解放後半個多世紀的曆史變化。該小說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并被改編成同名電影、電視劇、話劇、舞劇、秦腔等多種藝術形式。其中,2017年,電視劇《白鹿原》憑借“忠實名著,完美呈現”,獲評白玉蘭最佳中國電視劇獎。

好作品會引起共鳴。很多内地作家的作品也被香港導演搬上大銀幕:2005年,香港導演關錦鵬将第五屆茅盾文學獎得主王安憶的《長恨歌》拍成電影,鄭秀文飾演的王琦瑤展現出“錦繡煙塵”般的傳奇人生;2012年,香港導演麥兆輝、莊文強執導的《聽風者》,改編自第七屆茅盾文學獎得主麥家的《暗算》,梁朝偉在片中诠釋盲人英雄。

好作品源自生活,卻可以感動世界,因為它展現了人類的共通情感。江蘇作家畢飛宇因為長期寫作患上頸椎病。為此,他經常接受盲人推拿按摩,開始關注這一特殊群體,結合此前他在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校的經曆,創作了長篇小說《推拿》,赢得了第八屆茅盾文學獎。2014年,婁烨導演将這部小說拍成電影,并赢得柏林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攝影)銀熊獎。

茅盾曾說:“一個做小說的人不但須有廣博的生活經驗,亦必須有一個訓練過的頭腦能夠分析那複雜的社會現象。”這些獲獎作品,反映出中國文藝工作者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铿锵之音。

尾聲:世界讀書日

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無論是世界名著還是當代經典,都是提升思想、開拓視野、愉悅精神、撫慰心靈的良田。一旦你愛上閱讀,将會受益終生。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将塞萬提斯與莎士比亞辭世的4月23日,确定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世界讀書日)。其主旨宣言稱:“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們,無論你是年老還是年輕,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有,無論你是患病還是健康,都能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作出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都能保護知識産權。”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豐富人民群衆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推進全民閱讀”。這是自2014年開始,“全民閱讀”連續第九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在這個春潮湧動的4月,我們将迎來第27個世界讀書日。無論讀紙質書,還是面對螢幕,希望每個讀書人都能從良田中收獲精神之營養、靈魂之光芒。

本文刊載于《金融博覽》2022年第4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