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人世间》说起——茅盾文学奖经典作品回顾

春潮涌动,向阳而生。

从《人世间》说起——茅盾文学奖经典作品回顾

央视开年大剧《人世间》凭借 “真实、温暖、深刻”,引发收视热潮。该剧以平民视角切入,于细微处 洞见生活本质,从平凡家事见证不平凡国事。

《人民日报》评论称:“《人世间》的格局之大,在于它内蕴一种史诗般的张力。”“每个人在刻写人生轨迹,承担家庭责任的同时,也与时代历史共鸣共振。”

热剧:严肃文学托底

好剧源自好故事。电视剧《人世间》改编自梁晓声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小说以周家三代人命运变奏为轴,记录了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反腐倡廉等重大社会历史事件,描绘了一幅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图景,堪称一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

“文者,贯道之器也。”梁晓声在 《人世间》中传递了一股素朴、真诚而饱含悲悯之心的情感激流,深深打动并温暖了万千读者,堪称一部当代中国的心灵史诗。

谈到创作初衷,梁晓声表示,“不管时代和环境如何改变,善良与勇敢永远是最简单、最重要的品质”。正是国人心中最纯良柔软的部分,为时代变革添上了明亮而温暖的底色。

原著:人物都爱读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梁晓声能写出《人世间》,得益于他丰富的阅读经验。细心的读者亦可从其笔下人物中一窥端倪。

先说周秉义,除了读毛泽东和鲁迅的书,他还拉上秉昆、周蓉、蔡晓光,组织读书会,一起读《战争与和平》《德伯家的苔丝》《红与黑》等。他认为《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反映战争与人的关系的文学著作。书中不仅描写了沙皇、拿破仑这样的君主和库图佐夫等元帅、将领,还描写安德烈、皮埃尔等俄国贵族,并为战争大背景下的俄国贵族女性刻画出了难得的群像。更主要的是,托尔斯泰还用如椽大笔描写了双方军队的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特别是被占领国俄国的市民、农民甚至农奴的命运和心理感受——它是托尔斯泰笔下人物最多的小说,几乎描写到战争背景下的俄国各阶层人物。如果没有这样一部史诗性的小说,托尔斯泰当不起“俄国的一面镜子”,估计列宁也不会以那样的比喻评价他。

在爱情方面,周秉义更像《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与皮埃尔,希望自己是绅士,很贵族。他认为郝冬梅天生有点儿《红与黑》中的德·瑞那夫人的遗风。

在对外交往中,周秉义能用熟练的俄语与苏联的文化使者们谈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背《静静的顿河》《复活》的片段,表达对《青年近卫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七天七夜》《叶尔绍夫兄弟》等苏联小说的喜爱。

其妹周蓉,在读书方面,巾帼不让须眉。她的自我评价飘逸洒脱:“我是上帝心血来潮的游戏之作——艾丝美拉达的没心没肺在我身上有点儿,卡门的任性在我身上也有点儿,玛蒂尔德的叛逆在我身上还有点儿。我身上也有娜塔莎的纯真、晴雯的刚烈、黛玉的孤芳自赏式的忧郁、宝钗的圆通……”

周蓉对《红楼梦》,对《聊斋志异》 中的某些名篇、唐宋传奇小说,以及《白蛇传》一类民间故事极为欣赏,认为写那些书的人才算尊重女人。

她喜欢唐诗宋词,推崇孔子、孟子的文化贡献,却不喜欢庄子,认为只不过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她认为老子与庄子之文如出一辙,未免过分求“玄”。

在法国马赛,周蓉曾漫步于路易十二时代的老港,那里有因《基督山伯爵》而闻名于世的伊夫堡,还有同样吸引人的隆夏宫。她对雨果、福楼拜、伏尔泰、卢梭、巴尔扎克、大仲马等法国著名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烂熟于心。

比起兄姐,周秉昆读书略逊一筹,但联想能力超群。当他在涂志强被枪决的刑场看到公安人员,联想到《三国演义》中手持丈八长蛇矛、单人匹马独守桥头的张翼德;当他读到《叶尔绍夫兄弟》,将自己与老三谢尔盖对号入座,初见盲少年光明想到斯捷潘;当他思念郑娟时,反复读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将自己想象成罗普霍夫,将薇拉想象成郑娟;在与大家讨论吕川的就业问题时,他联想到了《红旗谱》中的农民同地主的矛盾斗争;当他遭遇挫折,会吟诵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关于百日咳与麻疹的诗作。

梁晓声在《人世间》里还设计了“书中书”的环节:周蓉写的长篇小说《我们这代儿女》,俨然是主人公们的心灵史,也为这群读书人留下了深切的回忆。

奖项:记录时代佳作

2019年8月,70岁的梁晓声凭借 《人世间》拿到了中国文学界最高荣誉——茅盾文学奖。抚今追昔,茅盾文学奖也走过了40年的历程。其间, 共有48位作家的48部长篇小说获奖。这些作家坚定文化自信,以作品反映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传递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神内涵。

其中,最年轻的获奖者是第一届的古华,当时只有40岁。他的获奖作品《芙蓉镇》讲述女摊贩胡玉音靠劳动致富,却在一系列政治运动中饱受迫害,她与知识分子秦书田患难之际见真情,终于迎来拨乱反正。后来,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芙蓉镇》由谢晋导演,刘晓庆、姜文主演,荣获了金鸡百花奖。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最多的是1991年的第三届。当时共有7部作品获奖(含荣誉奖),其中就包括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是一部以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为背景展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小说,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群像及其伴随时代变迁走过的艰难道路。2015年,导演毛卫宁将这部小说搬上荧屏引发关注。《人民日报》以“向上流动路在何方”为题评论道,“少安少平们的奋斗和修炼,是那个时代的青春样本”。

好作品不仅跨越时代,还会以不同形式引起震撼。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白鹿原》是陕西作家陈忠实历时6年创作完成。该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解放后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该小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并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电视剧、话剧、舞剧、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2017年,电视剧《白鹿原》凭借“忠实名著,完美呈现”,获评白玉兰最佳中国电视剧奖。

好作品会引起共鸣。很多内地作家的作品也被香港导演搬上大银幕:2005年,香港导演关锦鹏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王安忆的《长恨歌》拍成电影,郑秀文饰演的王琦瑶展现出“锦绣烟尘”般的传奇人生;2012年,香港导演麦兆辉、庄文强执导的《听风者》,改编自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的《暗算》,梁朝伟在片中诠释盲人英雄。

好作品源自生活,却可以感动世界,因为它展现了人类的共通情感。江苏作家毕飞宇因为长期写作患上颈椎病。为此,他经常接受盲人推拿按摩,开始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结合此前他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的经历,创作了长篇小说《推拿》,赢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4年,娄烨导演将这部小说拍成电影,并赢得柏林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摄影)银熊奖。

茅盾曾说:“一个做小说的人不但须有广博的生活经验,亦必须有一个训练过的头脑能够分析那复杂的社会现象。”这些获奖作品,反映出中国文艺工作者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铿锵之音。

尾声:世界读书日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无论是世界名著还是当代经典,都是提升思想、开拓视野、愉悦精神、抚慰心灵的良田。一旦你爱上阅读,将会受益终生。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塞万提斯与莎士比亚辞世的4月23日,确定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世界读书日)。其主旨宣言称:“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推进全民阅读”。这是自2014年开始,“全民阅读”连续第九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在这个春潮涌动的4月,我们将迎来第27个世界读书日。无论读纸质书,还是面对屏幕,希望每个读书人都能从良田中收获精神之营养、灵魂之光芒。

本文刊载于《金融博览》2022年第4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