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代教育困境:不學習的父母在努力育兒,不讀書的老師在拼命教書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政協委員許洪玲曾建議,每位父母持證上崗,并在社群舉辦備育學園,引發熱議。

不少網友對此表示非常贊成。畢竟當老師要考證、駕駛要考證,養育子女這樣的大事,難道不值得父母為此學習麼?

伊坂幸太郎的就曾表示,為人父母不需要考試實在是太可怕了。

無論家長學堂的存在是否合理,大衆的反應至少展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太多中國人曾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中受到傷害。

不學習的父母在努力育兒,不讀書的老師在拼命教書。雖然過于誇張,但是結合青少年的成長現狀來看,不無道理。

父母固執地按自己的标準教孩子,老師用同一個标準教學生,就是目前教育的現狀。

當代教育困境:不學習的父母在努力育兒,不讀書的老師在拼命教書

吃苦教育

最典型的中式教育思想就是吃苦教育,古有孟子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現代種種名人勵志故事裡,寫滿了他們成功前受挫的經曆,表示不能吃苦就無法成才。是以家長們在為孩子創造挫折一事上,迸發出了種種奇思妙想。

比如樂嘉曾分享4歲女兒沙漠徒步的經曆,4天走了76公裡,走出了滿腿紅疹。女兒6歲的時候,就把她送到少林寺,還要求師傅對她狠一點,讓她學會堅持,不會半途而廢。

樂嘉想鍛煉女兒面對苦難的能力,但小女孩鍛煉的,可能是忍受父親折磨的能力。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是中國家庭教育中最大的謊言。

人的一生最不缺的就是挫折。武志紅說,孩子不是不需要挫折教育,但是人為制造和附加的挫折,隻會造成傷害。

當代教育困境:不學習的父母在努力育兒,不讀書的老師在拼命教書

所謂挫折教育,是習得面對挫折的勇氣,解決問題的能力。父母将注意力全放在挫折上,以為挫折越多人就越堅強,完全是本末倒置。這些苦難隻會讓人遍體鱗傷,心中充滿對未來絕望,充滿對父母不信任,最終失去愛自己的能力。

大家長思想

中國古代是典型的父權社會,三綱五常,父子君臣夫妻,仁義禮智信。今天的社會,依然沒有擺脫這種文化烙印。所謂打擊式教育,不過是維護家長權威的幌子。

在節目《爸爸去哪兒》中,有一個根據數字盲選房子的環節,楊爍的兒子楊雨辰想選擇5号,因為5号是他的幸運數字。楊爍馬上表示不滿,5号是你的幸運數字,但1号才是我的幸運數字,礙于面子,還是聽從了兒子的想法。

當代教育困境:不學習的父母在努力育兒,不讀書的老師在拼命教書

發現兒子選的5号是最差的房子時,楊爍立馬感覺自己占據了道德制高點,陰陽怪氣地嘲諷楊雨辰。這樣的嘲諷和打壓,存在生活的每個細節。楊雨辰衣服沒整理好、走路不夠快、姿勢内八、衣服疊得慢等等,都會遭到父親無情嘲笑。

楊爍在采訪中表示,他是為了讓孩子長成一個男子漢,才嚴格要求。可這種行為的本質是,借由打壓孩子的自尊,擡高身為家長的威嚴,以確定在家庭中的絕對統治地位。以自私想法為出發點的教育,自然不會讓孩子受益。

與打壓式教育相沖突的是,家長對孩子無微不至的保護。“除了學習你什麼都不用管”,不讓做家務、不讓承擔責任,做了對不起别人的事情,第一時間選擇包庇。孩子能夠無條件地依賴家長,卻很難學會獨立面對生活。

當代教育困境:不學習的父母在努力育兒,不讀書的老師在拼命教書

成績至上教育

經過上千年的發展,我們必須承認應試教育的合理性。它能夠大規模提升人們的基礎素質。一定的規訓能夠讓人擺脫動物性,更好地适應社會生活,實作自我價值。但現在的應試教育卻是規訓的過度延展。中國現代學校的管理跟監獄高度相似。

怎麼走路,怎麼坐,走路的時候怎麼拿東西,怎麼回答問題,甚至上廁所之後怎麼洗手,都有嚴格規定。如果有位同學嚴重觸犯紀律,會遭到通報批評,嚴重時會進行罰站、罰抄或者退學處罰。

學校是個階級分明的小社會,劃分等級的标準就是學習成績。每次考試之後都有排名,靠前的同學擁有坐前排或自由選擇座位的權力,獲得公開表彰的榮譽和物質獎勵。

當代教育困境:不學習的父母在努力育兒,不讀書的老師在拼命教書

衡量學生好壞的最高标準就是學習成績,如果成績足夠好,那麼即便不守紀律也會被認為是好學生。衡量學校優良的标準就是升學率,無論學生還是老師,對成績的追求到達一種瘋狂的境地。

一位教授的發言振聾發聩,我們拼命讓孩子度過現在的聯考,但他是否有能力度過人生的大考?直指教育痛點。

結語:

中國的封建曆史十分漫長,存天理滅人欲、克己複禮等思想貫穿在我們的文化中,泯滅欲望、擺脫本我的思想深深地印在我們的基因裡,忠孝仁義的概念也融入到對每一代的教育中。

當代教育困境:不學習的父母在努力育兒,不讀書的老師在拼命教書

在家庭中就展現為,家長擁有最高權力,孩子的意見沒有任何分量,他們的力量也太過弱小。不小心打傷父親被誣陷是調皮,字迹潦草就被予以體罰,沒有胃口還是被逼着吃飯,沒有成人的權利,卻被用成人的标準要求。這是教育進步艱難的原因,因為主人公幾乎不發言,而他們的父母不願改變。

中國人有很強的的從衆心理,一個大男子主義的父親,很難為了家人的幸福,放下自己的尊嚴和面子,因為不想遭到外人的輕視和嘲笑。越是強勢的文化環境,這種規訓就會越強大。

但是改變現狀的方法卻很容易,那就是從一個小家庭開始改變,從尊重孩子的人格開始,進行平等的指引式教育。

當代教育困境:不學習的父母在努力育兒,不讀書的老師在拼命教書

可能沒法拯救所有的孩子,卻能讓自家的孩子過上幸福的童年,孩子的下一代也會因更加完善的教育,過得更加快樂。

那些從不完美家庭走出的孩子,可以努力改變自己的現狀,學習成為一個好家長。那些從應試教育走出的學生,可以試着完善新的教育理念,成為一個好老師。

傳統賦予了我們生存的底氣,但是創新思想和以人為本的理念,會讓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達

編輯 | 萬安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