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種社會性很強的動物,有時為了得到别人的關注與疼愛,我們甚至願意做出一些自我犧牲。不同時期的人總是在追求不同的愛,年幼時我們追求家人父母的親情之愛,長大後我們又會追求異性間的情欲之愛。
但是因為接受的教育不同,每個人的生長環境也不同,是以表達愛意時,不同的人會采用不同的方式與方法。有的人熱情奔放,總是敢于直接表達内心的想法,向喜愛之人透露自己炙熱的感情。

有的人卻顯得非常傲嬌執拗,雖然他們也在心中深深愛着你,但卻并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态度,反而表現得十分高冷。
在普通人看來,這是一種非常沖突的做法,明明他們對愛也有強烈的渴望,但卻表現出抗拒的行為。
其實作實生活中擁有這種沖突心理的人并不是少數,他們看起來疏離任何一個人,卻隻是在骨子裡壓抑自己對親密感情的渴望。
心理學家研究後發現,這類人是非常典型的假性疏離者。他們為了保護自己,常常表現得與其他人十分疏離,其實内心對親密關系有非常強烈地渴望。
人們在幼年生活時,往往會與自己的養育者在互動中形成一種情感與心理上的連接配接。而人們與自己養育者的互動模式,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成年後,我們在親密關系中與自身伴侶的互動模式。
這樣的互動模式被人們稱為依戀模式。心理學家研究後發現,童年時期所形成的依戀模式,對于個體的影響是相當長遠的。
甚至可以說我們和伴侶進行親密互動時所進行的行為,隻是早年間我們與父母互動模式的一種投射。
心理學家傑森是最早提出依戀模式理論的學者,他認為一個個體與他的養育者間的依戀模式,在幼年時期就已經得到初步展現。
這也意味着父母對待自己孩子的态度,會影響孩子依戀模式的形成。
那些從小就缺乏愛的人會遇到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他們不知道愛究竟是什麼樣的,是以他們很容易被别人欺騙,也容易看到一些不存在的東西。這些看起來與任何人都保持距離的假性疏離者,他們的内心是對愛的絕對癡迷。
但是他們又對自己癡迷的對象,以及親密關系本身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可以說這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他們希望對方能夠輕易讀懂自己的一言一行,滿足自己所有的要求。實際上沒有人能夠完全滿足他們的要求,這會使他們不斷對親密關系進行否定。
假性疏離者一直都在不斷證明一個心中的猜想,那就是沒有人會真正愛你。他們會有意無意地展現與暧昧對象的友好關系,希望能夠通過這種方式發洩自己無處安放的感情。
心理學家安妮沃斯和巴斯羅蒙認為,幼年時期如果養育者經常陪伴在個體身邊,孩子就會形成安全性的依賴關系。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也不會擔心自己被抛棄,可以與伴侶形成互相獨立又互相依賴的良好親密關系。但如果在童年期間父母對孩子忽冷忽熱,孩子就會感到強烈的不安,長大後更容易變為癡迷型依賴。
這樣的他們因為總是擔心被别人抛棄,會極度依賴對方的存在。他們不确定對方是不是真的愛自己,懷疑對方并不願意像自己一樣進行相當親密的結合。
對此弗羅伊德曾提出一個名為自戀損傷的概念。
這個概念是說,當一個人認為自我價值和自尊受到威脅時,他就會認為自己是不被接納且沒有價值的。這時人們通常會用憤怒這種情緒來掩蓋内心的失落。
這些假性疏離者通常都在幼年時期遭遇過非常嚴重和頻繁地自戀損傷。
比如他們的父母總是憑借自己的情緒對待孩子,或是經常辱罵嘲笑他們。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孩子經常會對愛充滿不安,甚至認為表達愛是非常羞恥的行為。當他們遇到自己心愛的伴侶并産生依賴關系時,也會時刻關注對方的情緒變化。
一旦對方的态度發生轉變,他們就會認為自己的行為相當羞恥,并産生深深的自我厭惡,最終成為一個假性疏離者。
事實上親密關系的本質是彼此間的能量交換,隻要人的靈魂沒有徹底麻木,他就會不斷渴望與其他人建立起親密的聯系。
如果你發現自己是一位假性疏離者,也可以嘗試通過一些方式進行自救。首先我們需要直面痛苦,承認一切痛苦的根源都來源于自己的内心。在和伴侶交往時,我們也需要進行合理的溝通,能夠了解認可彼此的感受和立場。
同時我們需要建立起共情的能力,對他人的境遇感同身受。最後一點就是要勇敢地探索幸福,不要顧及這份愛究竟是好還是壞。愛情往往是沒有緣由的,它可以捅破年齡、性别甚至是時空的限制。任何一段感情的價值與品質,都是由戀愛者本身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