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
一部美食紀錄片
聚焦了
魯迅、蘇轼、曹雪芹、白居易
四位文學大家嗎?
這會是部怎樣的紀錄片?
将為我們打開怎樣的美食新世界?
《鮮生史》預告片
“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中庸》裡的這句話
來自于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
在中國人漫長的飲食文化建立過程中
逐漸形成了一套
關乎吃喝樂趣的“标準”
那些對“标準”進行
整理、書寫和傳播的人
我們稱之為“食學家”
但隻有将飲食升華為文化的學者
才是真正賦予食物意義的人
我們稱他們為
真正“知味”的“美食家”

《鮮生史》
從古往今來
為美食留下過文字的名家之中
選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四位:
這裡有愛吃甜食的“鬥士”
有靠美食支撐、寫下傳世之作的小說家
有一路被貶一路吃的居士們
“鮮”生們,請留步!
Bring thoseGourmets Alive!
溫“曆史之故”而嘗鮮
人、食物、地域間的文化契合
一位作家的飲食趣味,與他的生活閱曆緊密相關。他可以在地域、階層和身邊人的影響之下,創造出極具個人特征的獨創美食,也可能讓一味美食因他的名頭享譽天下,更可以讓今天的美食制作者得到啟發,汲取再創作的靈感。
“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魯迅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這樣寫着。
這部記錄其青少年時期的生活散文集,重溫了不少他的童年記憶,也提及不少難忘的少時美食。這滋味如有一種神奇的魔力,點綴着魯迅的生活,也令一百多年後的我們心神向往。
身為紹興人的魯迅,坐着烏篷船,卧聽打槳搖橹聲時,最熟悉的是何種家鄉美味?
他曾提到的,用掘來的蚯蚓釣到的蝦,采用的是什麼做法?
《孔乙己》中的民間小吃茴香豆,除了經濟實惠之外,為何令人難以忘懷?
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少時可謂在錦衣玉食中長大,随家人一起遷回北京後,在他的童年記憶裡,有哪些難忘的胡同吃食?
這部巨著中提到的,如瓜仁油松餅、糖蒸酥酪等“貴族專屬”,你是否也想一聞其詳?
既是談美食,《鮮生史》的人物故事中,怎麼少得了蘇轼的名字?他那無人不曉的東坡肉,做法中究竟有何訣竅,才流傳百世且如此受大家喜愛?
現今以“東坡”命名的菜肴還有哪些?
在蘇轼一生“高開低走”的官場生涯中,輾轉各地後久久難忘的家鄉美食又是什麼滋味?
對湖鮮美味欲罷不能的,不止魯迅,還有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54歲那年自請外放至蘇州的他,品嘗了哪些當地美食?
白居易詩作中,極富理趣的《偶吟》所提及“猶有鲈魚莼菜興,來春或拟往江東”中的“莼菜”究竟為何物?
這些
都可以在《鮮生史》中找到答案
人們對食物的熱愛
可以跨越時空的隔閡
擁有相似的體驗
也可以通過食物背後相關的故事
形成更深層次的共情
這,也是美食紀錄片
最耐人尋味之處
《鮮生史》以史料和作品為據
展現人物和食物的奇妙互動
在現實中解讀當地飲食文化
和主人翁飲食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