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抗日老兵周福康,終生未娶苦等日本初戀74年,臨終心願是二人重逢

2020年,在敬老院幹淨整潔的房間裡,記者問對面的老人:“爺爺,您最大的心願是什麼?”已經98歲高齡的周福康告訴記者:“我此生最大的心願就是和我的夫妻邊見須惠子,再見上一面。”

周福康是1940參軍的,1945在日本投降之際,被派遣到台灣。在這裡,他遇到了一生的摯愛,一位名為邊見須惠子的日本姑娘。

抗日老兵周福康,終生未娶苦等日本初戀74年,臨終心願是二人重逢

一、國難當頭匹夫有責

1922年,周福康出生于浙江省蕭山區坎山鎮塘上村 。1940年的中國,正是需要熱血男兒上戰場,保家衛國的時代。

17歲的周福康,原本坐在安靜的教室裡讀書,但是輔車相依、唇亡齒寒。随着浙江失守,蕭山被日本人占領,周福康離開了紹興稽山中學,投入到了抗日大軍裡。

投筆從戎是一個少年志在四方的表現,可對于他的家人來說,也是不小的考驗。沒有父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上戰場,那可是刀槍無眼的世界,孩子的性命攸關,父母自然不會同意。

周福康說服父母:“國将亡之,匹夫有責。你不當兵,我不當兵,誰來保衛祖國。”最終,他帶着父母的期盼,和自己的一腔熱血來到了對抗日軍的戰場上。

之後,周福康加入國民黨第70軍,參加了福州保衛戰和浙江保衛戰。在戰場上,周福康這一次親身感受到了日本侵略者的殘暴。

看着無辜的百姓,家破人亡,看着自己的戰友,在自己面前一個個倒下,橫屍遍野。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日本侵略者趕出自己的國家。

抗日老兵周福康,終生未娶苦等日本初戀74年,臨終心願是二人重逢

周福康在戰場上有勇有謀,盡量保護自己和自己的戰友,還要痛打敵人。幾年後,他被提拔為團幹事,授予了少尉軍銜。

1945年8月15日,這是一個需要世界和中國人一起銘記的日子。從九一八事變開始,至1945年8月15日,共14年的抗日戰争。

在中國人民不放棄,拼死抵抗下,以日軍投降結束,中國人民終于可以揚眉吐氣站在自己國家的土地上。

此時的周福康帶領部隊在浙江溫州、福建福鼎一帶駐防,也已經從少尉軍銜提升成為了一名中尉。

9月初,上級派周福康和70軍的戰士們,到台灣接洽日本投降事宜。此時的台灣由于被日本人占領多年,日語在這裡被大面積推廣學習,學校裡也有很多都是從日本過來的教學老師。

甚至于,日本人在台灣建學校,讓日本本土的老師,免費教中國的孩子學習日文。打着一視同仁的幌子,奴化中國人的精神,妄想用日本文化代替中國文化,讓中國的孩子忘記自己的母語,接受日本人對中國人的壓迫和鄙視。

抗日老兵周福康,終生未娶苦等日本初戀74年,臨終心願是二人重逢

日本人僞善的嘴臉,令當時的中國人并不買賬,每一個國人都對日本人恨之入骨。周福康是一名軍人,這樣的愛國情感對于他來說,隻會更加濃烈。

當時,周福康的部隊到達台灣後,駐紮在新竹國小。他怎麼也沒有想到,他在台灣會遇到一生的摯愛,和一個日本姑娘展開一段浪漫的愛情。

二、異國奇緣終生未娶

周福康和日本老師邊見須惠子結緣于一段琴聲。駐紮在新竹國小的周福康,一天晚飯後,到校園裡走走,路過音樂教室的時候,一段悠揚的琴聲吸引到了他的注意。

在這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這樣安靜聆聽一段琴聲的機會幾乎沒有。周福康在悠揚的琴聲中,想到了自己遠在浙江的父母;想到在戰火中流離失所的國人;想到自己和戰友們的生死别離。

彼時,日本人對于台灣垂涎三尺,台灣适宜的氣候下,迷人的風光,卻淪為日本人的溫床。此時的琴聲,正好對應上周福康内心的悲怆,他慢慢走到教室門口,想要看一看這美妙的琴聲出自誰之手。

抗日老兵周福康,終生未娶苦等日本初戀74年,臨終心願是二人重逢

一個清秀的臉龐印入他的眼簾,他看到一個消瘦姑娘,挺直後背坐在琴邊。聽到腳步聲,姑娘停下彈琴,對周福康說:“真抱歉,打擾到您了。”

周福康看出來這是一個日本姑娘,心裡不自覺有一些失落的感覺。他痛恨日本人,轉念一想,這隻是一個日本姑娘而已,她和日本軍人不一樣。就和姑娘簡單寒暄:“沒有,您的琴聲很好聽。”之後離開了。

他不想和日本人有過多的瓜葛,畢竟這不是一個男人喜歡一個女人那麼簡單,他和她之間隔着國仇家恨。

隻是,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的腦海中總是出現那個消瘦的背影。周福康意識到,自己總是會不自覺地想要路過音樂教室,看一看那個姑娘。他知道,中日之間的戰争和兩邊的普通老百姓沒有關系,他們很多也是被逼無奈。

有一個傍晚,周福康再一次來到音樂教室,他看見了那個姑娘坐在教室的琴邊,卻盯着琴鍵發呆,兩行清淚滑落在臉頰上。他意識到,她遠離自己的家鄉和親人,也不是自己願意的。

由此,周福康對這個姑娘越來越在意,打聽到她叫邊見須惠子,是從日本來的音樂老師。他找到會日文的同僚,教自己學習日文,兩個年輕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多。

抗日老兵周福康,終生未娶苦等日本初戀74年,臨終心願是二人重逢

惠子也對周福康也暗生情愫,在這個兵荒馬亂的時代,能夠遇到一個和自己心心相印的人不容易。他們兩個在一起,雖然語言不通,但是,周福康能從惠子的琴聲裡聽出她對自己的喜歡。

自從和這位中國軍人在一起後,惠子的琴聲歡快了很多,仿佛每一個跳動的琴鍵,都是兩個人之間的甜言蜜語。同樣對戰争的痛恨,對家人的思念,讓兩顆心越走越近。

周福康對惠子說:“惠子,等戰争結束,我就帶你回浙江。”惠子也在憧憬他們未來幸福的生活,隻可惜,他們的命運不是自己能夠決定的。

三、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1945年11月,惠子接到了回國的指令,這對剛剛确定心意要在一起的年輕人,就要面臨分離。周福康追着惠子來到基隆港碼頭,惠子在船上淚流滿面,周福康也無能為力。

有規定,押解日本僑民的中國軍人不能違抗軍令私自與日本人通婚或者戀愛,他是一名中國軍人,這個時候不能為了一己之私,而違反紀律。

抗日老兵周福康,終生未娶苦等日本初戀74年,臨終心願是二人重逢

1947年初,周福康随部隊回到大陸,駐紮在上海金山。此時的周福康已經24歲,其他的同僚給他做媒,他都婉言拒絕,因為在他心裡始終放不下惠子。

惠子離開之後,周福康不斷地給日本駐華大使館寫信,希望他們能夠幫忙打聽惠子的下落。但是并沒有回複,一直到他回到大陸,還是不間斷給大使館寫信,隻是信件都石沉大海,從來沒有回應。

他忘不了曾經和惠子的約定,他說過要帶惠子一起回到自己的家鄉生活。隻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下,他們之間能夠一直保持聯系顯然是不可能的。

二人隻是時代洪流中的沙粒,被推到哪裡,誰也不知道。

1949年内戰結束,周福康回到了闊别多年的家鄉浙江,對于這樣的選擇,其他同僚表示不了解。

隻有周福康自己知道,他沒有和同僚一起去台灣,是因為和惠子的約定,他曾經告訴惠子自己的故鄉在浙江蕭山,他要在這裡等着她。他怕惠子來找他,而他沒有在,這樣的話他會抱憾終身。

抗日老兵周福康,終生未娶苦等日本初戀74年,臨終心願是二人重逢

就是這樣一個約定,讓這個叱咤戰場的老兵,遵守了半個世紀。他終身未娶,終年給大使館寫信,他要找到自己的初戀夫妻,哪怕隻是見上一面,都能心滿意足。

1972年9月,經曆了新中國成立,中日兩國由冰山化互相阻礙到建交,周福康重新燃起希望。他從來沒有放棄尋找惠子的消息,他再次來到日本駐華大使館,但是,僅憑借一個人名,找到一個人,還是太難了。失望而歸的周福康這時候已經年過半百,他依然是孑然一身,用他的話說:“我心裡有惠子,找别人也是對不住人家。”在周福康看來,愛情就是要專一,不可以朝三暮四。

有人說,美好的愛情就是長相厮守;也有人說美好的愛情不在乎長相厮守,隻在乎曾經擁有。無論怎樣,一個老兵向我們展示了愛情最美好的樣子,即:既然約定,那就是一輩子。那個時代的車馬很慢,愛情卻好長。

如今,接近百歲的周福康老人,被當地相關部門安排在敬老院頤享天年,他說:“我等了惠子74年,可我不後悔。”他還說,自己此生最大的心願就是在生命結束之前,能夠再見惠子一面。

抗日老兵周福康,終生未娶苦等日本初戀74年,臨終心願是二人重逢

為此,當地的志願者和相關部門正在全力幫助老人尋找惠子的下落,希望在老人最後的時刻,能夠與心愛之人見上一面。文章的最後,無論結果怎樣,都祝願周福康老人身體健康,心想事成。為他堅守了一生的承諾,畫上圓滿的句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