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我們常說藝術創作來源于現實生活,現而今,我們常見的古畫也有對應的參考對象。

如滕王閣、嶽陽樓、金明池等等,那都是畫家筆下曾經盛極一時的亭台樓閣。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這些古畫中的建築,幾乎構造了我們印象中的東方天庭,而這些建築其實也是畫師對生活中建築的描繪。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正如我們複建了不少來源于古畫的建築一樣,畫也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的建築形态。

而有這麼一個建築,也不知道是畫師參考了它,還是工匠參考了畫。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總之,它就這麼真實地出現在眼前,告訴你所有的畫作都有本可循。九百多個春秋,并沒有洗去它的華美。

它匿藏在一座佛寺之中,

這個寺廟藏匿在一座小城之中,

而這座小城坐落在偌大的華北平原之上。

雖然談不上是多大的都市,但也絕不是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小城。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在它出現前的一千年前,這裡出過一位名叫趙雲的将軍,這個将軍的名字國人皆知。

他臨陣前的一聲呐喊:“我乃常山趙子龍”,讓這座城市的姓名在此後的兩千年永久與他綁定。正定古城中至今仍有為趙雲将軍所立的廟宇。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當然,常山這個漢代稱謂已經消失在後世的名稱沿革之中。

後來,這位将軍的故鄉叫過真定,叫過正定,但始終不曾變過的,是自古而來沾染着英雄氣的土地。

01.河朔名寺

正定,河北省石家莊市北面十五公裡,西望太行山,南臨滹沱河,昔稱“燕南古郡,京畿屏障”。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這座城市,或許正是有賴于自古而來的名人效應,在這片華北平原上始終流傳着故事。

滹沱河畔的兵戎與征伐,宮廟林立的城市布局,正定的一磚一瓦都是華北城市雄渾氣魄的見證。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而隆興寺,就是這座城市中依然留存至今的活曆史。

隆興寺始建于隋代(時稱龍藏寺),唐代改名龍興寺。而我們如今看到的建築格局主要建成于北宋,後世修繕并未對主體格局有太大改動。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開寶二年(969年),宋太祖趙匡胤敕令于龍興寺鑄大悲菩薩金身,并蓋大悲寶閣,以此為主體,前後延伸中軸線,形成了南北縱深、規模宏大的建築群。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至元代,皇室曾多次賜金重修,規制完善。這期間重修大覺六師殿,更增補了造像,僧徒可達一百二十五人。明代,除修繕外,還增建了典師殿、淨業堂、祖師殿、伽藍殿等等。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清代,康熙年間增補了西路行宮,乾隆年間則揭瓦重修,修正中軸,重塑塑像。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此後隆興寺都經曆了不少殘毀與修複,如民國年間坍圮的大覺六師殿,建國後對大悲閣殘毀部分重新修造等等。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大覺六師殿的遺址,仿佛也在告訴我們,這座古寺已經曆過多少風雲變幻,而這些存廢都是這座千年寺院的曆史經曆。

02.京畿伽藍

或許大家對寺廟的印象主要集中在幾種固定的建築,諸如大雄寶殿,天王殿,山門,藏經閣等等。這是許多寺廟的基本配置,但卻與前朝寺廟的布局并不一樣。

隆興寺與我們所見許多寺廟不同,中軸線一路的建築可以用“高潮不斷”來形容。

隆興寺主要建築自三路單孔石橋向北,依次為天王殿、大覺六師殿、摩尼殿、牌樓門、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康熙、乾隆二禦碑亭、大悲閣、禦書樓和集慶閣、彌陀殿、毗盧殿、龍泉井亭。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這其中的一些建築拿出來,都可以作為許多寺廟的正殿了。

正是這種格局上的緊湊感,重疊有序,主次分明,為整個隆興寺造成了一種遊覽上的跌宕起伏,因而,隆興寺可以成為宋代佛教寺院建築布局的重要執行個體。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但相較之下,我們又并不會在東方建築體會到進入教堂的威懾之感,這是由于中國建築獨有的院落布局,讓建築的情感表達從單體建築拉長到了整個建築群的協作。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莊嚴的大殿并非單獨出現,而是成為起承轉合中的高潮部分。如果說教堂是一個重音符,那麼中國的進院其實就像是一首歌。

當我們實際走進這座寺院的時候,其實就像進入了一支交響樂之中,有起始,有鋪墊,有高潮,有收尾。“啟奏”“靈動”“莊嚴”“餘韻”“自然”,各有各的負責人。

而其中負責“莊嚴”的,主要是由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與大悲閣圍合的一組院落。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這組院落由大悲閣為主導,将寺院的朝奉推向了最高潮,也是全寺最為高聳的部分。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即使這組建築不附加任何宗教功能,單純由建築提供觀感,那也是壓迫感十足的。

那麼在感受到莊嚴之前,誰又負責“靈動”呢?

03.飛閣翔丹

摩尼殿,正是坐落在大悲閣為主導的院落之前,它的位置在中軸線前半部,南為大覺六師殿,北為戒壇前牌樓門。

于1.2米高的磚砌基上布置殿身,四面設踏道供進入殿内。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獨特的造型讓它成為整個院落中最為靈動的一個。這裡的靈動并不是說摩尼殿建築本身非常奇異,而是指摩尼殿的建築樣式最富有美感。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在保有隆興寺建築整體基調的情況下,摩尼殿最為多變。

在摩尼殿的所有題記中,最重要的是宋皇祐四年的題記。它證明了摩尼殿為該年所建,解決了學術界長期以來關于摩尼殿建立年代方面的争論。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摩尼殿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距今969年,也是隆興寺現存四座宋代木建構築中惟一有明确紀年的。

- 屋頂 -

與許多大殿不同,摩尼殿需要先從屋頂開始看,屋頂樣式決定了它的整體構架差別于傳統的大殿。

重檐歇山頂綠琉璃瓦剪邊,殿四面正中又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廈,從空中俯瞰為十字形。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實際上歇山頂與重檐歇山頂都很常見,摩尼殿勝在四面抱廈為大殿增加了前奏,這種形制讓大殿顯得厚重而不呆闆,華美而又獨具風味。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詩經》中描述,“如鳥斯革,如翚斯飛”,如果用在這座大殿上,可以算是形容得淋漓盡緻了。

- 柱網 -

為了承托這樣的屋頂,摩尼殿的柱網結構也十分取巧。大殿柱網被稱為“副階周匝金箱鬥底槽”式。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大殿柱網分為内外三圈,将室内空間分為内外槽:

最外圈柱網用以支撐下層檐;

中圈外金柱用以支撐上層檐;

内圈金柱八根用以支撐梁架及屋頂,作為承重的支柱。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而這樣的柱網的布局下,殿身得以形成面闊七間(約33米),進深七間(約27米)的寬敞内間。

除此之外,又包含了南抱廈三間,東西北三面抱廈各一間。

這樣的布局,讓大殿在符合營造法式的基礎上,又增添了更多的室内布局可能性。

- 梁架 -

柱網的布置,也同樣對梁架結構提出了不小的要求,宋《營造法式》中所述擡梁式結構,就是摩尼殿的主要構造。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說:“梁架的結構較為清式輕巧,而各架之疊處的結構、叉手、駝峰、襻間等等配置設定,多與《營造法式》符合。”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首先看大殿内部梁架,内金柱由闌額、梁架連接配接,組成摩尼殿上部主要承重大木構架。

内外金柱由乳袱連接配接,與中心的主體梁架構成殿上檐的木架構結構。

而下層檐柱與外金柱之間也用乳袱連接配接,使下層檐木構架與上層檐木構架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穩定的木架構體系。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如果将摩尼殿看做一個公司的組織架構,那麼上下梁架我們大緻可以了解成公司的上下級,内外圈柱網則可以了解為公司的核心與外部對接部門。

由上到下,由内而外,張弛有度,沉穩内斂,最核心的部分為棟梁之用,而最外層則向内起拱衛之用,上級帶動下級,而下級也在各自的崗位有條不紊。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這樣的結構,我們隻能感慨九百餘年前的古人已經到達了一個極高的技術層面。這個技術也并非教條,而是與大殿的功能和藝術完美結合,互相輔成。

- 鬥拱 -

鬥拱即宋營造法式所述鋪作,這一重要部件在摩尼殿上展現得淋漓盡緻。

在用量上,上檐、下檐、内槽鬥拱共計一百二十七朵。其中下檐一圈六十七朵,上檐三十八朵,内槽二十二朵。可以說絲毫不吝啬鬥拱的鋪陳。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在用料上,鬥拱依然碩大,将摩尼殿與後世明清建築相比,可以說幾乎不在一個層次上。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而按類别劃分,則有多達二十餘種不同樣式,但大體上選用的鬥拱都是五鋪作偷心造。這些鋪作按各自功能,用在三個不同的位置,即柱頭鋪作,補間鋪作和轉角鋪作。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上下檐鋪作皆為單抄單下昂,内檐出雙抄。補間和柱頭部分鋪作還用了45度斜拱,構成了摩尼殿結構上的又一特點。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攝影:李文博

摩尼殿的鬥拱種類選用繁多,不僅在承重上具有不可或缺的功能,且補間鬥拱的出現,斜拱的出現,都标志着宋代建築已經更注重外觀的華美。

- 屋面 -

木構架承托起大殿的主要結構,那麼骨架中就需要填充“血肉”了。

殿身與四面抱廈形成了十六個凸轉角和八個凹轉角,鬥拱間安窗,抱廈則安格扇門,其餘地方由厚實的牆體填充。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整體屋面就顯得十分厚重,這就導緻大殿内部區域所受到的光線照射被人為地修改了。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不論一年四季如何變化,光線都隻能照射到抱廈及部分區間。這使得走入這座大殿的時候,在抱廈的窄小處,光線是足夠的,不至于幽暗不可視。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而殿内寬大的空間被刻意做成阻隔直射光線的暗處,在氛圍上保證了佛龛的神秘,也讓整個大殿保持了威嚴的宗教氛圍。

- 比例 -

和諧的比例關系,也是必不可少的。醇和的宋代建築,已由雄渾的唐構轉變為更注重裝飾的殿宇風格,褪去了大唐的豪邁,卻依然保留了穩健的構造樣式。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柱頭依然有卷刹,側腳與生起也依然可以看出自唐代以來沿襲的建築特征。

在梁架舉折上,摩尼殿不如唐代建築平緩,而是相對來說更高。但這種高度卻也并非陡斜如北京太廟及太和殿一般,而是保證了寬敞的出檐與舒朗的屋脊。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對此,梁思成先生曾說:“那種畫意的潇泷,古動的莊嚴,的确令人起一種不可言喻的感覺。尤其是在立體布局的觀點上,這摩尼殿重雄偉,可以算是藝臻極品,而在中國建築物裡也是别開生面。”

04.法相莊嚴

看向大殿内部的陳設,回歸其本身功能,殿内正當中的九間内槽,有宋代塑像,一佛二弟子像與明代補塑文殊、普賢二菩薩。

在内槽極少的明暗烘托下,坐像盡顯莊嚴。

正中間為釋迦牟尼像,東側弟子迦葉像,西側弟子阿難像。兩側的文殊、普賢二菩薩像結跏趺坐于束腰須彌座的仰蓮座上。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攝影:李文博

内槽背壁的北面,通壁塑一座彩繪懸山。這塊偌大的懸山塑像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

兩側突兀的山石間羅漢靜修,護法天神踏于祥雲之上。畫面中間則是懸山中間龛内的倒坐觀音像。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觀音頭微向右側,身稍前傾。其細眉之下一雙智慧深藏的眼睛微俯視,恰與禮佛者仰視時形成了感情的交流。

她人格化的儀表,使得整座殿堂乃至整座寺院彌漫了溫馨親切的人性精神。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這一藝術上的突破,使宗教概念與世俗生活交融一體,取得了完美的藝術效果。

魯迅先生就非常欣賞這一藝術珍品,1923年曾于北京山本照相館購得此像照片,并把它視若佛教美學佳作,陳放于自己的書案上。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攝影:李文博

而除了塑像以外,殿内各壁繪滿壁畫。

四抱廈繪佛教護法神“二十四尊天”,殿身檐牆内壁繪佛傳故事。

描繪了釋迦牟尼降生、出家苦行、成道、涅架整個過程,稱《釋氏源流圖》。

05.藝臻極品

這座大殿可以算是為數不多宋代建築中,體量較大的一座了。

非常幸運,在整個隆興寺建築群中,也依然保留有不少宋代的遺存,如轉輪藏閣與其中的轉輪藏,大覺六師殿遺址台基等等。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摩尼殿自建成後,曆經了四百三十四年至明成化二十二年進行了一次比較全面的整修。二百多年後,至清康乾時期又進行了較大的維修。清道光二十四年進行了上檐脊部的局部落架和瓦頂翻修。

1977 至1980年的落架複原性重修,是曆次修繕中最徹底的一次,也讓摩尼殿重制了昔日的榮光。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隆興寺曆代的變化,其實也反映了中國地表古建的命運走向。這片大地上的朝代興衰,寺廟毀建,又何嘗不與家國相通呢?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而正如描繪這些建築的畫作一樣,有些建築我們依然可以步入,而有些則永遠地歸于曆史的塵埃之中了。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走在最前面的是我們的思維,我們力求創新而與時代相融。

而走在最後面的,便是這些古建築了。

摩尼殿-古畫中走出的建築

或許我們可以走得很快,但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于曆史中停滞下來的建築,我們才有了上下五千年完整的史書與曆程。

廣廈萬千

這一系列古建築科普文章

盤點華夏的古建珍馐

我們将把你忽略的寶藏,呈現到你眼前

參考文獻:

《中國建築史》梁思成

《正定隆興寺》河北省正定縣文物保管所編著

《河北正定隆興寺摩尼殿壁畫藝術特征初探》倪春林

《以河北正定隆興寺為例談佛堂建築設計特點》陳饒

《河北省正定隆興寺摩尼殿發現宋皇祐四年題記》李哲元

-END-

文案編輯丨禹涵

制圖編輯丨禹涵

模組化渲染丨馬磊

圖檔來源于

謝禹涵 李文博

特别鳴謝

馬磊所作摩尼殿模型

正定隆興寺文物保護機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