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士隐這個人,在《紅樓夢》全書裡,似乎算不得什麼主角,可全書的情節卻又由他而起、因他而終。
在我們讀者的心目中,甄士隐還是有很深的印象的,一方面,他是香菱的父親,另外一方面,他還是賈雨村的第一個貴人,更主要的還是他凄涼的結局,讓人們深刻感受到了人生如夢、吉兇難測的不确定性。

甄士隐甫一登場,其身份是相當不錯的,居住在姑蘇仁清巷,家裡頗有資産,還娶了個“情性賢淑,深明禮義”的老婆,膝下有一個可愛的女兒,盡管沒有子嗣算是美中不足,但衣食無憂,性格恬淡的他,慢慢地就成了當地的“望族”。
什麼是望族?那是古代一方的士紳名流,雖然沒有官職,在民間卻有着非常高的聲望,甚至有一言九鼎的可能。
甄士隐家的富裕,可不是一般的小康之家。他贈送給賈雨村的盤纏,随便就是五十兩銀子。或許大家對這個數目沒有什麼感覺,似乎也不算多。
但從劉外婆的角度看,他們四口之家一年的日使用度也就十餘兩銀子,甄士隐随意送給一個陌生人就是三五年的花銷,和我們現代人對比起來,至少也是好幾萬的巨款吧,有幾個人能随意這麼送人的?
了這麼一個有錢人家,家有賢妻主内,原本應該是平安富貴一生的,可禍從天降,賈雨村走後沒多久,甄士隐先是丢了寶貝女兒,随後家裡又起了大火,轉眼之間就家破人亡,甚至隻能去依靠嶽家。
不知道為什麼,原著對甄士隐的老婆的評價很高,可卻偏偏有一個冷血無情的嶽父。甄士隐帶着老婆到了嶽父家,受盡了白眼,最後竟然就一個人出家做道士去了。
從甄士隐上場到落幕,他的結局是令人唏噓的,也讓讀者充分了解到了好人沒好報那種無常。
很多人認為,甄士隐之是以結局凄涼,最大的變故就是失去了最心愛的女兒香菱,之後的打擊也頂多隻能算雪上加霜。如果女兒一直在他身邊,也不至于淪落到那種地步。但真的是這樣的嗎?
很多人其實都忽略了原著中一個很小的細節,而正是這個細節,暗示了甄士隐、整個甄家沒落的必然性。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原著描述的甄士隐之家在哪裡?那就是在姑蘇城阊門外十裡街的仁清巷裡。一條仁清巷,顯然不會隻有甄士隐一戶人家,其中最顯眼、又最不為人們所關注的,當然應該算那座葫蘆廟。
大家一聽到葫蘆廟,馬上就會想起甄士隐和賈雨村之間的故事,以及後來“葫蘆僧亂判葫蘆案”,由于那些情節更加顯眼或者刺眼,人們是以也就對葫蘆廟這個建築本身不怎麼在意了。
很詭異的一個現象,那就是甄士隐作為姑蘇一帶的望族,卻偏偏和葫蘆廟做了鄰居,原著的描述大概是這樣的:
這士隐正癡想,忽見隔壁葫蘆廟内寄居的一個窮儒-姓賈名化,表字時飛,别号雨村者走了出來。
如果隻說“隔壁”,那麼甄家的前後左右都可以是鄰居,但說隔壁的話,更多指的應該是左右的關系。而賈雨村從葫蘆廟裡走出來,落在此時的甄士隐眼裡就是“隔壁鄰居”,那麼,我們就能準确定位甄家和葫蘆廟的地理位置了。
首先,甄家和葫蘆廟是左右鄰居,甚至有可能還是那種“共水”式的鄰居。什麼叫搭水?也就是古代鄰裡之間公用一堵牆,屋面的瓦檐是連在一起的。而甄家就在葫蘆廟大門的一側。
這種布局就非常詭異了。對傳統風俗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一句俗話“廟前貧,廟後富,廟的左右出寡婦”。思思是說,如果落戶在寺廟的前面,那樣的人家就會貧窮,而寺廟兩側的人家會更容易出寡婦,大概就是男主人不長命的意思。如果一定要和寺廟做鄰居,也隻有寺廟的後門一帶可以。
當然,在傳統習俗裡,這句話隻不過是提醒人們,寺廟附近不适合修建民居。用我們現代人的目光來看,寺廟作為一種公衆場所,三教九流人來人往,無論是治安問題還是傳染病發生的幾率都很高,作為民居顯然不适宜擇址于此。
更何況,古人還有更濃厚的風水觀,或者說唯心迷信觀點。認為寺廟是各種神靈寄托之所,裡面的氣場和能量受到很大的幹擾,進而影響人的生态環境。如果居住在寺廟附近,家人都會顯得孤獨,性格也容易走極端,可以是兇暴殘忍,也可以非常良善,但良善人卻更容易被人欺負。
原著安排甄家坐落在葫蘆廟的左右,其實也就是向讀者俺是,甄家的結局必定是很不錯的。但表面的文字上,卻有意無意地隻是強調甄士隐的仁義和大方,這樣一來,他凄涼悲苦的結局就容易給人帶來更大的視覺刺激了。
是以,甄士隐從一個富貴的士紳,先是失去最可愛的女兒,然後家裡又遭受火災,到嶽父家又屢遭白煙,這麼一個凄涼的結局,其實原著的細節就已經暗示出來,隻是被大家所忽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