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未了|白塔寺采風

白塔寺采風

姜寶兵

白塔寺遺址位于禹城市房寺鎮尉莊村白塔寺國小内。據禹城曆史記載,該寺為唐朝李世民為報司空方丈救命之恩而建。建九丈高白塔及400多座小塔名“白塔寺”,曆代曾多次修繕。現存明嘉靖重修石碑兩塊。1935年改為學校。現無建築痕迹,隻存兩株唐槐,兩塊石碑,位于白塔寺國小内。

青未了|白塔寺采風

一個偶然的機會,同教育局的同志一起到白塔寺國小檢查工作。在校上司的引導下,我們順便參觀了白塔寺校園。都是文化人,校長介紹的很詳實很形象。

白塔寺國小最北面是兩棟北屋,中間被硬路隔開,硬路向南直通大門。路西面設有辦公室、教室和宿舍,路東面是操場,後面被兩座石碑和兩棵古槐所占據。老槐的東面有兩塊石碑(“重修白塔寺記”和“功德主善人”),碑下各有一個赑屃,也許是年代久遠的緣故吧,一塊石碑上字迹全無,另一塊上也是隐隐約約。

據石碑記載,白塔寺最初叫“古法海禅寺”,大約金、元朝代時才改名為“白塔寺”。元朝初年,來自河南的僧人了成率領他的徒弟們将寺院翻修過一次,明嘉靖癸卯年寺裡的僧人妙恒(禹城人),帶頭捐資并在社會上廣泛吸納資金,用了三年的時間在舊址上重建了寺院,寺院的規模在原來的基礎上更大了,而且建築更加宏偉。這個石碑就立于新寺院建成時的明嘉靖二十五年秋天。

青未了|白塔寺采風

無曆史記載的古槐樹位于現學校後面硬路的東側,高5-6米,樹身隻剩北側一塊硬皮,厚達10-15厘米,呈弧狀,弧長1米有餘,根據現在樹身的形狀,可以推測出樹身完整的話直徑可達1.5米以上,樹圍約5米。就是這蒼老的樹皮支撐着直徑約6米的巨大的樹冠。據于洪祥老人講,建國初期,學校作為上下課信号的大鐘,有3800斤重,但是1958年大煉鋼鐵時支架被毀壞了,于是就挂在古槐向南伸出的一枝上,同樣由老樹皮支撐着,這不能不讓人佩服大自然的造化及其神奇力量。

青未了|白塔寺采風

古槐樹向北半米的位置,也有一棵同品種的槐樹,直徑可達半米,枝繁葉茂,當地居民把它們稱為母子樹。據學校傳達室的從業人員講,每年春天,子樹都會比母樹早一周發芽。

1943年,由區長段仁升主持在白塔寺建立了進階國小,成為周圍幾十裡内最早的進階國小,解放戰争中學校停辦。1950年春,正式建立“白塔寺國小”(石屯區完小),首任校長為于洪祥。1950年秋,因大殿成為危房,于洪祥校長上報縣文教局,經準許把大殿拆除。原位于寺院硬路兩側的石碑(一為“重修白塔寺記”,一為“功德主善人”),在文革中被推倒棄于學校院内空地上。1996年,由時任白塔寺國小校長的杜傳禮牽頭,經市文化局與原善集鄉政府協商,出資1萬元,請曲阜工匠補修,并由杜傳禮校長操辦,重新把碑樹起于現在的位置。

青未了|白塔寺采風

據說原白塔寺的規模比目前學校的院子還要大,分東西兩個院子,東邊的院子略小于現學校,南北長約80多米,東西寬50米。從南門進去以後是一個前院,東西各有廂房3間,院子正中有用磚鋪成的硬路,通往北邊的大殿。古槐樹就在硬路的西邊,距大殿所在的高台(約高出地平面1.2米)4-5米。大殿名大佛殿,東西長約20米,南北寬約8米,高約10多米,有三大間,門庭廊沿雕梁畫柱。進得殿門,哼哈二将分列兩旁,濃眉大眼,形狀怪異;殿中央為釋迦牟尼像,有4米多高,安詳地坐在高台(底座)之上;殿周圍有18羅漢,形态各異,相貌逼真。西院與東院相鄰,有梢門相通,位置稍靠前,南北長約40米,東西寬約20米,有北屋4間,西屋5間,是僧人飲食起居之地。

自明清時期至建國前期,白塔寺香火一直很旺,幾十名僧人,數百畝廟地,車馬農具一應俱全,方圓幾十裡地的信徒到此燒香拜佛、許願還願。每年春天的廟會更是熱鬧非凡,一般廟會安排在麥收前,會期4-5天,屆時說書的、唱戲的雲集此處,各類農産品、牲畜、用具都上市交易,包子鋪等服務行業也布置在顯眼的位置。廟會交易額一般較大,對促進地方民族融合及經濟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青未了|白塔寺采風

曆史滄桑、歲月留痕,禹城遺存的寺廟建築,與充滿生機的現代文化交相影映,展現出它特有的曆史文化魅力。

夕陽西下,落日餘晖中,白塔寺傳出學子琅琅的讀書聲,白塔寺這座傳說中的古代寺院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作者簡介:姜寶兵,字劍梅,号劍梅樓主,清風堂主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德州市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德州市書法家協會會員;禹城市作協理事,《禹城文學》編委。

作品《夜讀魯迅》榮獲全國“與共和國同行 好書伴我成長”讀書征文比賽二等獎,《從飲食變化看社會變遷》獲建國六十周年國慶征文一等獎。《青青的梧桐樹》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文藝作品三等獎。《和偉大祖國一起成長》獲“福彩杯 我與新中國”有獎征文一等獎。《黃河故道懷古》在第四屆中國夏津椹果詩歌(散文)大賽中榮獲散文組優秀獎。

部落格 劍梅樓主http://blog.sina.com.cn/jianmeilouzhu

壹點号清風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