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石景山區委宣傳部、北京廣播電視台聯合制作的六集大型人文紀錄片《石景山》,已于1月25日在北京衛視訊道完美收官。這部通過文化名片、首鋼轉型、生态複興、紅色傳承、産業轉型、奧運機遇6個城市主題展現京西石景山的紀錄片一經播出,就受到廣泛關注和熱議。
據統計,在播出期間,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北京日報等主流媒體共38家參與報道,發稿380餘條,稿件浏覽量近700萬。此外,觀衆反響也極為強烈。一位名叫劉連山的熱心觀衆給項目組發來了觀後感,4000餘字的觀感中,飽含了對于作品的高度認可,以及對石景山這片土地深沉的熱愛。在此,向所有觀看紀錄片的觀衆表示感謝,是你們的支援,讓這樣的有意義的記錄持續呈現,原本隻期待收獲春風,卻收獲了整個春天。
大型人文紀錄片《石景山》宣傳片
大型人文紀錄片“石景山”觀後感
——作者 劉連山
《石景山》以極高的政治熱情全方位,有重點的講述了石景山區的政治、人文、曆史等概況,講述了石景山自改革開放以來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以明确的地域色彩、紀實文學特點及強烈的電視藝術感染力,引起了石景山人的極大關注和共鳴,受到了廣大觀衆的一緻好評、點贊。
《石景山》的制作、播出,充分顯示了編導團隊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主流媒體的擔當。

《石景山》以紀錄片的形式向觀衆介紹了首都西大門石景山區的前世今生,以詳實的筆觸向人們講述了石景山的曆史變遷、地域特色、佛教文化及當地的風土人情,重溫了石景山區上世紀作為首都重工業基地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尤其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該片以濃濃的筆墨告訴人們在"石景山"的解放中曾經經曆過的槍林彈雨,戰火硝煙,在改革大潮中轉型發展,浴火重生的那一段段艱苦曆程,告訴人們石景山區為了首都的碧水藍天,認清形勢,扛起責任,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走出一條轉型發展,振興區城的路子。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石景山人,觀看這部紀錄片讓我倍感親切,以石景山在改革大潮中取得的成功引以為豪,反複數次回看,但仍覺得意猶未盡,沉浸在《石景山》所帶來的精神享受之中。
縱觀《石景山》這部大型的電視作品,她即是一部具有詳實内容的人文紀錄片,又是一部愛國主義教育片,一部精美的影視藝術片,該片畫面靓麗光鮮,美輪美奂,選材上也是嚴謹細膩,精雕細琢,更兼采用高科技的電子特效技術,将該片打造的出神入化,爐火純青。片中那渾厚,且充滿磁性與魅力的男生解說也給觀衆留下聲情并茂、妙語連珠的感歎。
在《石景山》的制作上,編導團隊能夠深入挖掘石景山區的曆史文脈,堅持尊重史實,實事求是,把對京西這片熱土深深的愛,把對文學藝術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堅守,深刻地展現在這部紀錄片制作中的每一個環節。
《石景山》在對該地區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文學化,藝術化的處理上也是很見功力,編導把石景山區碎片化的資訊,以地區檔案記載為藍本,改編成一個個有根有據,有權威,有說服力的故事,在還原石景山區曆史原貌中,将地區的重大事件編輯成一個個完整的短片集,就像一顆顆閃閃發光的珍珠,鑲嵌在石景山區的版圖上,成為該部作品的一大亮點。
《石景山》為廣大觀衆開鑿了一條多角度,多元度的時間隧道,搭建了一個跨越千百年的時空長廊,人們可以往返于這條廊道去探尋石景山地區那閃光的曆史痕迹,那滄海桑田的變遷,在這條廊道上,古今在此交集,文明與荒蠻同在,可以看到石景山曆史上的農耕文明與現代工業革命是怎樣改變着社會,推動着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石景山》是一部長篇小說,她分六個章節從古到今,從時間到空間,從文化到佛教,從石景山的解放到和平發展等諸多方面侃侃而談,向人們講述着石景山的傳奇故事和曆史程序。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石景山》,這部電視作品都是可圈可點,是一部宏篇巨制,是一部創新佳作,她給觀衆呈現了一部史詩般的曆史畫卷,是近年來電視螢幕上的一部上乘之作。
翻開《石景山》這部大作的扉頁,藍天之下,座莊嚴肅穆的佛教寺院聳立着巍峨的佛塔,寺院周周散落着工業遺存的高大煙囪和用于冷卻的晾水塔,一泓清澈的湖水倒映着白色的雲朵,奧運會用于高台滑雪的大跳台在視線所及的建築中,鶴立雞群般的伫立在周周建築物中央,深沉悠遠的佛寺鐘聲,告訴人們這就是石景山,六集大型人文紀錄片《石景山》的大幕就此拉開。
石景山悠久的曆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佛教文化底蘊非常雄厚,西山八大處更是以她具有皇家寺廟的至尊地位和龐大的佛寺建築群而聞名海内外、成為石景山區的地标性建築。
從曆史上看,以佛、道、儒教為主體的華夏文明,"佛教"一直受到上至統治階級下至黎民百姓的尊敬與推崇,處于社會的頂層位置,毫不誇張的說,西山八大處就是這頂層上的皇冠,而那枚人類社會的無價之寶,釋迦牟尼佛祖的佛牙舍利就是這頂皇冠之上,閃動着金色光芒的明珠。
《石景山》不吝筆墨,用大版的篇幅向人們講述了石景山地區的著名佛寺及閃耀着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古代建築。
多少年來,法海寺的壁畫以巧奪天工的繪畫藝術征服了僧,俗兩界,征服了畫壇,征服了世界。而承恩寺的不開山門,不受香火,不設道場的三不規矩,則給一代代的後人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穿行于有幾百年曆史的模式口古村的駝鈴古道上,那古色古香的過街摟和斑駁的臨街門摟,無言的在向過往行入訴說着它那昔日的繁華。
佛教文明的興盛,鋼鐵工業的發展,永定大河的曆史,紅色基因的傳承,奧運之城,百裡長安的西望,構成了這部大篇的骨架。
就在石景山下,昨天的十裡鋼城,高大的煙囪通體古銅色的寬大廠房向人們訴說着上世紀那火紅的年代,首鋼幾十萬勞工大幹社會主義,為國家鋼鐵事業做出貢獻的曆史功勳。
流淌着千百年,繞鋼城而過的北京母親河-永定河注視着這片土地在曆史上和今天所發生的一切,見證着石景山舊日的苦難和今天的輝煌,高歌着石景山為雙奧之城所做出的奉獻。
《石景山》是一部生動的愛國主義教科書,是部祥實的曆史檔案,其中濃墨重彩,給觀衆印象最深的一筆當屬第四集"紅色基因"。
她告訴人們要銘記那些在戰争年代為石景山的解放,在和平年代為建設石景山這片熱土,把寶貴生命留在石景山青山綠水之間的英雄們,告訴人們時代造就英雄,民族需要英雄,人民呼喚英雄,千秋萬代不能忘記英雄的這樣一個颠撲不破的真理。
循着這條脈落,這個主題,《石景山》從曆史事件,英雄人物開篇,詳細的講述了人民軍隊在解放石景山的戰鬥中所經曆的血與火,講述了石景山人民支援子弟兵解放家鄉可歌可泣的艱苦曆程。
觀看"紅色基因"這集,我耳邊仿佛響起了在解放石景山的戰鬥中,犧牲了的小号兵那嘹亮的軍号聲和轟然中彈倒地的聲音,憑窗遠眺,擡眼可及的黑頭山上仿佛又呈現出那慘烈的戰争場面,槍炮聲,呐喊聲不絕于耳,我的眼睛濕潤了,淚水噙滿了雙眼,石景山在解放軍戰士的鮮血和烈士們獻出寶貴生命的戰鬥中獲得了新生。
在石景山的建設中,又是那些征袍未脫的人民子弟兵揮灑青春,108位烈士就把這人生隻有一次的寶貴生命獻給了豐沙鐵路的建設中。
江山得來如此不易,江山是烈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值得烈士們欣慰的是,他們的鮮血沒有白流,他們用生命換來了新中國的山河無恙,家國安康換來了十裡鋼城的鋼花飛濺,鐵水奔流,換來了北京城的萬家燈火,長安街的華燈璀璨,人人都有父母,人人都應有屬于自己的幸福,但那千千萬萬的人民子弟兵為了新中國,為了石景山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舍身取義,慷慨赴死,對于他們,享受着今天幸福生活的我們應當千秋歌頌,萬代流傳。
從石景山麻峪村東黑頭山上的戰鬥到莊嚴肅穆的八寶山革命公墓,從八大處紅色電波的發源地到石景山發電廠的護廠複工,石景山這八十六平方公裡土地的每一道經緯都浸潤着那鮮豔的紅色都充盈着那"紅色基因"。
重整那破碎的京西大地,拯救于水深火熱中的石景山人民,展現了中國共産黨百年建黨的宗旨,是中國共産黨上司億萬人民群衆百年奮鬥的縮影。
青山有幸埋忠骨,京西大地鑄英名。那些為石景山的解放,為建設石景山這片熱土而犧牲的烈士們長眠在石景山八寶山革命公墓,他們的名字镌刻在人民解放的曆史豐碑上,永遠銘記在石景山人民的心中,這是石景山人民的精神寄托,更是建設美麗石景山的精神财富。雖然戰争的硝煙早已散盡,那峥嵘歲月也己被曆史塵封,但今日的繁華不能掩蓋舊時的苦難,今天的人們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時更應當知道這幸福的來之不易,我們不能忘記過去!
《石景山》第五,六兩集重點講述了石景山以轉型發展,服務冬奧為契機,打造石景山新業态,走出一條适合本區特點發展的新路子。
人們難以忘記那熄火百年爐火,關停高污染,高耗能企業給國計民生,給廣大職工及家庭帶來的困難,困惑,迷茫,當時下崗,買斷成了街頭巷尾議論的焦點,人們在驚恐中尋找着生活的出路。
是曆經14年的兩屆奧運盛會,給了石景山難得的發展機遇和契機,石景山從奧運組委會進駐到開建用于奧運比賽的廠館,再到地區工交樞紐建設及城市改造,石景山進入了城市發展的快車道,一大批城市建設項目拔地而起,用于城市運作的交通樞紐建設使得石景山區愈發生機勃勃,一片繁榮。
今天我們長安西望,望到的是百裡長街西延的寬闊坦途,望到的是新首鋼大橋跨越永定河的一橋飛架,望到那巨大的"水晶鞋,四塊冰",望到鱗次栉比的高樓大廈,望到青山疊翠,望到綠水繞城,今天的石景山比曆史上任何時候都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煥發着青春的活力。
今天的石景山正朝着國家級産業轉型更新的示範區,綠色低碳的綜合服務區,山水融合健康宜居的城市示範區的目标大踏步前進。
《石景山》的制作,播出,為我們全面了解石景山,認識石景山,提高自信心、自豪感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有圖有真相"給石景山人民在建設自己美好家園的道路上增添了極大的信心和動力。
《石景山》這部大型人文紀錄片是一首詩,她寫出了石景山的滄海桑田,日新月異,美好明天。
《石景山》這部大型人文紀錄片是一幅畫,她畫出了石景山的山青水秀,繁花似錦,風光無限。
感謝北京廣播電視台,感謝《石景山》的制作團隊為石景山區,石景山人民打造的這一精品,這一力作。
講好中國故事,講好石景山故事,把紅色基因代代傳承下去。石景山人一定會在石景山區委,區政府的上司下,為把石景山建設成一個低碳,綠色,宜居的城市做出自己的努力,做出應有的貢獻。
來源:三大文化帶
編輯:石景山區融媒體中心 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