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今天,什麼才是“閱讀”?

今天,什麼才是“閱讀”?

文|樊成

剛剛過去的第27個世界讀書日,着實讓“書”在社交媒體上刷了一把存在感。當然,這裡的“書”早已不再隻是紙質書籍,還有電子書、讀書APP、視聽APP等。不少人曬出了自己的閱讀清單,也随手轉發着各種讀書活動。這種線上“雲讀書會”,其實正是泛閱讀時代的一個典型場景。

今天,什麼才是“閱讀”?

近日,有機構釋出的《國民閱讀洞察2022》報告顯示,近60%有讀書習慣的使用者每周閱讀3天以上;從閱讀時長來看,有近30%的使用者每日保持了2小時以上的閱讀;而在這部分閱讀人群中,90後、00後分别占比有30.3%、23.3%。由此可見,說現代年輕人不愛讀書了,恐怕有失偏頗。

不過,也有人問,看網文、刷朋友圈的公衆号文章、聽音頻節目等,算閱讀嗎?這個問題,恐怕不能一概而論。

近年來,随着智能手機的勃興,很多人花在其上的時間越來越多,而有的人也将其視作日常閱讀工具。籠統地講,這種“視作”大緻是成立的。所謂閱讀,無非是通過一種載體,把資訊和知識輸入自己的大腦。紙張上的文字可以,手機上的音視訊同樣可以,而是還比單純的文字更加豐富、立體、直覺,同時也降低了閱讀門檻。

音視訊式的閱讀,并非一些人所認為的一無是處。我就喜歡在短視訊平台浏覽一些科普賬号,常常涉及實體、化學、生物等,聽部落客講各個領域科學家的故事和成就。作為一個文科生,自然科學是我的短闆,也是平日裡不太去主動接觸的領域,但短視訊為我打開了一扇窗。沒有這扇窗,我很難抱着科學書籍讀下去。

這些新型閱讀,不意味着無效閱讀,而無效閱讀也可能出現在文字閱讀上。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感覺:在看紙質書的時候,明明眼睛在浏覽文字,大腦已經神遊天外,走神的機率恐怕不比浏覽手機裡的視訊低。而且,碎片化也同樣存在:一本書讀個十幾頁甚至兩三頁,就丢到一邊了,下次拿起又不知何時。

現在的年輕人,普遍比較忙,而越是忙,越有“時間焦慮”。上述報告還顯示,一線城市與新一線城市的被訪者更喜歡在通勤時間閱讀,其中多數人更喜歡在乘坐地鐵、公共汽車或者飛機等交通工具時看書。現代科技,給了我們很多新的應用場景,讀書亦如是。時代的,或許不是最好的,但卻又是最合适的。

今天,什麼才是“閱讀”?

不僅是通勤,我在做飯的時候,也習慣性地帶着耳機聽書。在我看來,日常做飯的時間還是比較長的,平均每天有一兩個小時,如果這些珍貴的時間單純地花在“吃”上,未免浪費。此時讓耳朵代替眼睛去聽書,未必不是一種疊加收獲。

當然,我們還是要努力對抗碎片化閱讀。碎片化閱讀之是以被诟病,就在于它無法形成系統性的知識攝入,而不完全的獲得有時候是有害的。比如,對一本經典名著,如果隻是讀别人裁剪的“速讀版”或所謂的“拆書”,就很容易被誤導,接收的是局部的、他人咀嚼過的資訊,進而扼殺了個人的獨立思考和多元見解。

讀書,是别人無法代替的。我也向來認為,沒有一種親身閱讀是無效或無用的。閱讀也沒必要追求絕對的有效或有用,否則就會陷入功利性閱讀的窠臼。你的每一次閱讀經曆,總會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發揮作用。請相信閱讀,相信時間,書中自有一片天。

文字:樊成

圖檔:網絡

欄目主持人:張永群

責編:王子墨

編輯:張永群 朱曉帆 常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