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三豐為何同意攻打明教?他的一句話給出暗示,卻因一人轉變态度

射雕三部曲中,射雕和神雕中門派的界限是比較模糊,門派的戲份也比較淡,劇情中戲份較多的也隻有丐幫、全真教以及鐵掌幫,雙雕的劇情比較重視個人恩怨,門派争鬥涉及較少。倚天屠龍記作為三部曲的殺青之作,一改之前淡化門派的态度,對江湖門派之間的派系鬥争,給了較大的篇幅,就比如說對屠龍刀的争奪,大多就發生在門派之間,一開始是小門小派之間的搶奪,後來天鷹教強勢介入,天鷹教的介入同時也将明教拉下水,再後來連武當、少林這樣的頂級門派也卷入其中。

門派畢竟是人組成的,所謂門派之間的恩怨,實則還是個人之間的恩怨,隻不過當個人掌握了門派的話語權,那麼他的私人恩怨就成了門派之間的恩怨了,就比如說昆侖派的何太沖夫婦,他倆跟明教左護法楊逍有私仇,最終就演變成昆侖派跟明教有公恨,這顯然是一種諷刺。當然明教身上承載的諷刺遠不止這些,包括峨眉、崆峒、華山等門派,他們的話事人都跟明教高層有私怨,諸多的個人恩怨最終都上升到門派争鬥,結果就出現了六大派圍攻光明頂這樣新仇舊恨一塊算的複仇械鬥現場。

張三豐為何同意攻打明教?他的一句話給出暗示,卻因一人轉變态度

六大派圍攻光明頂

明教成了江湖公敵,讀者都知道大部分門派是想借此報私仇的,但像武當、少林這樣的名門正派為何要摻和進來呢?對于開了上帝視角的讀者來說,明教并非十惡不赦,甚至都談不上壞,跟昆侖、峨眉、崆峒等虛僞嘴臉相比,明教實有君子之風。我們能了解昆侖等派報私仇的動機,但武當、少林跟跟明教并無私仇,當然謝遜拍死了空見,可能結了梁子,但武當似乎跟明教素來并無瓜葛,為何武當要淌這趟渾水?而且武當并非普通門派,真武殿坐着個張三豐,他可是倚天偉光正的代表,難道也不能明察秋毫嗎?

首先要确定,六大派圍攻光明頂,武當卻在其中,而且還是主力。當然,張三豐并沒有殺上光明頂,真要如此,就沒有張無忌力挽狂瀾了,那會張無忌的實力遠不是張真人的對手。張三豐雖然沒有親自打上光明頂,但宋遠橋等武當弟子跟其他門派圍攻光明頂這事,張三豐肯定是同意的。這麼大個事,沒有掌門的同意,武當弟子沒人敢造次。明教弟子并非罪大惡極,張三豐也知道昆侖、峨眉等派都跟明教有私仇,而武當跟明教素無恩怨,一向遵從道義的張三豐,為何要跟這些門派同流合污?

張三豐為何同意攻打明教?他的一句話給出暗示,卻因一人轉變态度

張三豐跟六大派同流合污?

張三豐知道各門派跟明教有私遠不假,何太沖、滅絕等人作為江湖晚輩,他們跟明教的過結本就是江湖上公開的秘密,張三豐作為江湖老炮,對這些恩怨隻會了解的更深,不存在一葉障目的情況。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六大派圍攻光明頂是否夾帶私仇,而在于張三豐是如何看待明教的。讀者認為明教并非十惡不赦,同時也認為偉光正的張三豐也必須跟讀者一樣開啟上帝視角,但其實張三豐作為江湖中人,也擺脫不了“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的尴尬,這話并非空穴來風,原文張三豐的一句話足以證明這一點。

事情發生在倚天早期,彼時張翠山剛被六大派逼死,張無忌身中玄冥神掌,張三豐帶着小張無忌上少林寺求九陽神功未果,途中偶遇明教弟子常遇春,此時張三豐并不知道常遇春明教弟子的身份,常遇春遭到元兵追殺,張三豐出手相救,事後得知常遇春是明教中人,張三豐心生不快:“早知是魔教中人物,這件閑事不管也罷。可是既已伸手,總不能半途抽身。”顯然,張三豐是後悔救下常遇春了,由此我們也可以一窺張三豐對于明教的态度:不喜歡!

可能有人會認為張三豐後悔救常遇春,是因為怕惹麻煩,這就有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以張三豐的為人以及實力,是不可能因為怕惹禍而不救人,誰惹了他才是禍,世上也沒有誰是他不敢惹的。他後悔救人,隻會是因為他不認可這個人,此人罪大惡極不該救。顯然,張三豐并不知道常遇春的為人,是否做過壞事,他的證據隻是因為他明教的身份,也就是說在張三豐眼裡,明教都是惡人,明教弟子都不該救。這樣一來,張三豐對整個明教的态度就十厘清晰,那麼他同意武當圍攻光明頂,也就可以了解了。

張三豐為何同意攻打明教?他的一句話給出暗示,卻因一人轉變态度

張三豐對明教的偏見

明教為何招人恨,連張三豐都不喜歡他們,其實這是有曆史原因的。縱觀明教的發展史,從方臘建立明教始,再經黃裳征讨明教,再到陽頂天時期,明教跟江湖門派一直格格不入,因為明教都在跟朝廷較勁,一直是反抗朝廷的勢力。而江湖中人一向不問廟堂之事,再加上兩宋時期,外患頗多,朝廷作為抵禦外地的主力,還頗得江湖兒女的好感,而江湖兒女也願意跟朝廷共同抵禦外敵,如此一來,長期跟朝廷為敵的明教自然就得不到名門正派的認同。

理念的不同造成行為上的差異,進而也導緻摩擦不斷,小争鬥擠壓,最終就成了宿敵。而張三豐也無法違背江湖潮流,對明教的偏見也就根深蒂固了。當然,明教最終跟江湖和解,根本原因是倚天時代背景的特殊性,畢竟當時的朝廷本就是外地,六大派也主張驅逐鞑虜、恢複中華,張三豐正是這一主張的急先鋒,再加之明教的話事人成了自己的小徒孫張無忌,張三豐對明教的偏見頓時化于無形,态度立刻就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