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不愛學習,就去挑糞!”,父母采用“吃苦教育”,真的有作用嗎?

“你不愛學習,就去挑糞!”,父母采用“吃苦教育”,真的有作用嗎?

近日,四川南充一名男孩因為多次不好好完成作業,被爸爸領着去做農活,其中有一項便是擔糞。

在炎熱的夏日去擔糞,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到最後,小男孩直接累哭了。

最後,爸爸問,“讀書辛苦還是擔糞辛苦?”

男孩哭着說,“擔糞辛苦,想讀書。”

“你不愛學習,就去挑糞!”,父母采用“吃苦教育”,真的有作用嗎?

其實,現在類似這種孩子不愛學習,被父母帶去體驗生活的故事越來越多。

因為現在很多孩子的生活都過得太好了。

他們不愁吃穿,家裡也不需要他們幫着幹活,自然也不懂生活的不易。

對不少孩子來說,學習這件事便是最辛苦的了。

為此,不少父母會通過吃苦教育,讓孩子轉變對學習的态度。

可惜,事實卻是:不是所有的吃苦教育都能成功。

6 月 1 日淩晨,一名 13 歲男孩,獨自一人坐在上海 1 号線地鐵口前玩手機。

好心人看到後,撥打了報警電話。

民警趕到後立刻上前詢問男孩情況,原來,男孩之是以獨自一個人在外坐着玩手機不回家,是因為他離家出走了。

因為他不想上學,被父母從蘇州送到上海開店的舅母家體驗打工生活,結果男孩受不了舅母的嚴格管教,便在半夜趁舅母不備時,直接離家出走了。

本來父母是想讓孩子體驗生活不易,好回家認真讀書,結果不僅沒達到教育目的,反而還讓孩子産生逆反心理,差點走丢。

實在是有點吓人。

其實,家長們想讓孩子吃一點生活的苦,是沒錯的,但如果父母掌控不好吃苦教育的力度,那麼很容易起到反效果。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步盧姆用他的實驗告訴人們:鼓勵是一種正回報,可有力地促進學習;而體罰、心靈施暴作為負回報,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質變,導緻後繼學習無法進行。

我們可以看到,成功的“吃苦教育”是有用的,而那些過頭的失敗的“吃苦教育”是無效的。

那麼對于“吃苦教育”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1

我們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吃苦教育”?

|單純的字面意思

從狹義層面上講,吃苦教育就是通過一定的行為方式讓孩子了解到我們日常生活中勞動活動或事情的困難程度,然後讓孩子提前做好心理準備。

這種“吃苦教育”更多的是增強孩子的外在感受,而不是讓孩子長期的生活在“吃苦教育”的環境裡。

|延伸的深層含義

從更深層的含義去了解“吃苦教育”,就是讓孩子去經曆社會實踐,去感受世間冷暖,艱苦的生活環境能夠有效的去鍛煉一個人的意志,也能激勵他不斷進取。

“生于憂患”的古訓在當今的時代仍然受用,隻有讓孩子在苦難中磨煉自己,才能讓他更好的去生存和生活。

|家長需要知道“吃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裡舉過這樣一個反面例子,他在雲南插隊的時候,為了配合當時的某種形式吃憶苦飯。

本來應該吃的是芭蕉樹心、芋頭花、南瓜花,這些東西其實沒有那麼難吃,但是為了展現憶苦飯的苦,結果煮的是芭蕉樹、芋頭稈、南瓜藤,結果吃得大家偷偷幹嘔,半夜在廁所門前排大長隊。

王小波在文章的結尾說,“我不覺得這是在受教育,隻覺得是折騰人”。

現代家庭教育中,需要警惕的就是這種毫無意義的吃苦。

美劇《紙牌屋》裡有這樣一句話:痛苦分為兩種,一種是讓你變得更強,另一種毫無價值,隻是徒添折磨。

“吃苦教育”也是同樣的道理,好的“吃苦教育”可以讓孩子在吃苦的過程中磨練心智,增強毅力,讓他們變得更強,而有的“吃苦教育”,比如王小波筆下的憶苦飯,除了折騰人,沒有任何意義。

是以現代教育要科學吃苦,隻有有意義的“吃苦”才能稱為“教育”。

有些苦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要去經曆的,比如說聯考前夜以繼日的準備,而有些苦是可有可無的,作為父母不應該去強求孩子去經曆。

2

孩子為什麼要接受“吃苦教育”呢?

|讓孩子在“苦”中磨練意志和能力

現在的很多的小孩子都經受不住困難和考驗,一點點小的挫折和困難就承受不住了,做事情的時候這也做不好,那也搞不定,最後成為媽寶男、啃老族。

而從小就培養孩子肯吃苦的意志,那麼他在以後的成長和生活中都有一定的抗壓力能力,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孩子能夠自己主動面對和解決。

|讓孩子學會節儉

現在的很多的孩子都喜歡攀比,尤其是名牌的攀比,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樣樣攀比。

“你不愛學習,就去挑糞!”,父母采用“吃苦教育”,真的有作用嗎?

家庭條件允許的當然可以給予孩子好的生活,而生活環境差的呢?這個時候,不管家庭條件如何,父母都應該對孩子進行節儉的教育。

讓孩子在吃苦中明白掙錢的難處,生活的不易,孩子自然而然地願意節儉節約,控制自己的欲望,在物質上自律。

|讓孩子了解父母,懂得生活的不易

很多父母讓孩子接受“吃苦教育”,其很多的原因是讓孩子了解自己。

很多的孩子都過着養尊處優的生活,睡醒了衣服就在枕邊,吃飯的時候往桌子上一坐,飯和筷子就已經擺在了桌子上,他隻需要張口吃飯就行。

然而有些孩子生活在這種環境裡還是不知足,不滿意,還要求父母給予得更多,而讓孩子去吃點生活的苦,會讓他知道生活的不易,然後讓孩子了解父母的難處,懂得感恩。

3

對于“吃苦教育”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親身去經曆生活的苦

父母可以帶孩子去親身經曆生活中的種種事情,比如帶孩子去參加志願者活動,讓他感受環衛勞工在炎熱夏天裡工作的艱辛,讓他感受一下工廠的勞工在工廠中的房間裡的悶熱,讓他可以去感受一下自己的日常工作到底有多麼的不容易。

就像最近網絡上的一個父親教育自己不想讀書的孩子的時候,他就帶着孩子來到了自己日常工作的後廚,讓孩子一手拿着筆,一手拿着鍋,問他是筆重還是鍋重,問他是學習容易還是工作容易。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注意不要“吃苦過頭”,根據孩子年齡、性格等特點,給孩子創造經曆體驗,因為隻有親身經曆過後才會知道到底容不容易。

|講述他人的故事,用心去感染孩子

孩子很小的時候,心智還不成熟,讓孩子走出門去感受,父母很不放心。

那麼,父母可以跟孩子講述他人的故事,可以通過書籍、手機和電視,帶孩子了解世界上的各行各業的難處,讓孩子能夠從思想去接受“吃苦教育”,能夠了解父母的苦心。

|一起經曆,不可強求

人們都說父母的行為舉止會深深地影響着孩子的行為習慣,榜樣的力量都是不可估量的。

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去“吃苦”,和孩子一起去親身經曆體驗,而不是孩子在那裡經曆着風吹日曬,而父母卻室内休息喝茶,這種行為是在“吃苦教育”裡面萬萬不能有的。

隻有一起親身的去感受,才能真正地讓孩子去明白吃苦的真正用意。

|培養孩子節約的美德

對于“吃苦教育”來說,吃苦不是去受窮,不是在吃穿用度上去拮據孩子,但是也絕對不是讓孩子穿金戴銀形成攀比心理。

父母可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做到節約食物,節約自然資源等,進而影響孩子來學到節儉的美德。

*本微信公衆号對所有原創、轉載、分享的内容、陳述、觀點判斷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僅供讀者參考,釋出的文章、圖檔等版權歸作者享有。部分轉載作品、圖檔如有作者來源标記有誤或涉及侵權,請原創作者友情提醒并聯系小編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