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便便突然變了
比如由3天1次變成了1天3次
上班的時候,
忍不住一次次沖向廁所
有時候腹瀉
一頓操作猛如虎
有時候便秘
占着茅坑就是拉不出
上完之後
一直感覺意猶未盡
老想去廁所再蹲一會兒
肚子隐隐作痛
關鍵是!
細細品一下

很有可能
你的大腸
正在承受難以承受之痛
大腸家族有5位兄弟:
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和肛管
國内大腸相關的疾病越來越多了
腸道慢性發炎、大腸癌(結腸癌、直腸癌)等
發病率都在上升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
好好的一個大腸
為啥這麼脆弱……
珍珠奶茶、友善面
火鍋、米飯、大盤雞
這些美味……
大腸都吃不到
被我們咽下去食物
會經過食管、胃、小腸
“消化/吸收流水線”操作
到大腸時
美味已經變成了渣渣
大腸就是處理這些渣渣的“垃圾處理站”
有用的部分回收
沒用的部分排出
“垃圾資源回收筒”正常工作時
我們感覺不到它的存在
但一旦感覺發生狀況
真是病來如山倒
病去?
……太難了!
甚至有可能要終身帶病生存了!
潰瘍性結腸炎
大腸癌
就是2種常見的大腸疾病[1]
安倍晉三與疾病抗争近50年
最終“失敗”了!
這讓我們看到
潰瘍性結腸炎有多可怕……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
“慢性”“終身性”
兩個詞其實給患者下了無期徒刑
一旦患病
你就要接受自己永遠不會是
“無憂無慮健康人”(帶着疾病生活)
經常需要問一個叩擊靈魂的問題:
“今天吃藥了嗎?”
這種疾病高發于20~40歲的青壯年
安倍晉三17歲就患上了潰瘍性結腸炎
患病之後
根據研究統計[2]:
90%的患者會經曆
“複發—緩解—再複發”的過程
沒有任何一種治療方法
能終身完全控制症狀
受到潰瘍性結腸炎“終生監禁”的人
到底在經曆什麼?
潰瘍性結腸炎複發時
腹瀉、腹痛
粘液膿血便
嚴重者可能每天要去十幾次廁所
30%的患者會有其他器官疾病[2]
為什麼會發生潰瘍性結腸炎?
目前依舊不知道[3]
目前認為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3]
免疫大軍“翻臉不認人”
本應該在敵人出現時奮勇殺敵
現在卻奮勇……炮轟自己人
對我們來說,免疫大軍還很神秘
不清楚病因
也沒辦法根治潰瘍性結腸炎[3]
醫學也得在無奈之下接受現實
治療的目标不是治愈
主要是控制症狀
防止嚴重并發症的出現
就像神話故事裡
把消滅不掉的怪物壓在地獄中、深海裡
疾病怪物依舊會時不時沖破阻攔
闖入我們的生活
大多數患者都可以通過藥物得到控制
但仍有15%的人需要進行手術[3]
——切除結腸和或直腸
術後可能會影響患者排便[4]
帶薪拉屎
很可能就不再是一件輕松快樂的事情了
最可怕的是
潰瘍性結腸炎反複、難纏的慢性發炎
會導緻反複細胞增生
極大增加了癌變的風險
病程大于20年的病人
發生大腸癌的風險比正常人高了10~15倍[5]
上天真是殘忍
陷入一種疾病的人
更容易陷入另一種更可怕的疾病
結腸癌
更是一種危險角色
結腸癌和直腸癌通常被概括為大腸癌
(又稱結直腸癌)
國内大腸癌發病率越來越高
經常出現在“惡性良性腫瘤熱搜榜”的名單裡
大腸癌最初可能開始于
結腸内部小的、異常增生的息肉組織[10]
這些息肉可能很小
可能沒有任何症狀
大多數的息肉是良性病變
不會危及生命
有一部分細胞
不斷發生突變
演變為能瘋狂生長的癌細胞
就像其他的癌症一樣
早期的大腸癌通常沒有任何症狀
不做體檢
我們根本發現不了它
常常出現症狀了才被發現
往往已是中晚期
一旦确診為晚期大腸癌
大部分可能已經沒有了手術根治的機會[11]
各國統計的大腸癌總5年生存率不同
大約為40%~78%[12-14]
不過也沒有必要聞癌色變[11]
目前針對大腸癌治療的方法很多
外科手術、化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等
新的治療手段
讓晚期患者的平均總生存時間
提高了1倍,約為3年
惡性良性腫瘤領域有一句話
所有的惡性良性腫瘤都是蓄謀已久
以腸癌為例
從腸息肉産生、發展到變成惡性惡性良性腫瘤
平均需要10年時間[15]
惡性良性腫瘤就這樣慢慢醞釀、積攢實力
直到具備了惡性惡性良性腫瘤細胞頑強的生存能力
直到星星之火變得最終燎原
很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會促進這個過程
很多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會延緩這個過程
大腸相關的疾病為什麼越來越高了?
影響因素很多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要背最大的一口鍋!
有的人頓頓大魚大肉
燒烤、火鍋、蛋糕和可樂
有的人天天熬夜
一坐就是一天
缺乏運動
腸胃蠕動減少
有的人時時精神緊張
這些都是相關疾病的高危因素
以大腸癌為例
這些因素都會影響你的患癌風險[11]
戒煙、健康飲食和定期鍛煉等
積極的生活方式
能預防大腸癌的發展[11]
腸息肉和早期大腸癌
隻能通過篩查發現
高危人群做好腸鏡檢查篩查
可以在惡性良性腫瘤萌芽或惡性良性腫瘤早期發現它
發現越早
治療效果越好
如果你出現這些症狀:
排便習慣突然改變
比如大便從1天3次大便變成3天1次
也可能是從3天1次大便變成1天3次
大便帶血
食欲下降
體重下降
……
可能是大腸病變的前兆[11]
這些并不一定都是癌症
卻是需要警惕的現象
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或許拉開大腸疾病的序幕
特約作者:蔣永源| 第三軍醫大學内科學碩士
審稿專家:張劍威|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惡性良性腫瘤内科醫學博士、碩士生導師
參考文獻
[1]Colonic Diseases. medlineplus.gov.
https://medlineplus.gov/colonicdiseases.html
[2]Ford AC, Moayyedi P, Hanauer SB. Ulcerative colitis.[J] BMJ. 2013;346:f432.
[3]Ungaro R, Mehandru S, Allen PB, et al. Ulcerative colitis.[J] Lancet. 2017; 389(10080):1756-1770.
[4]駱洋,俞旻皓,陳建軍,秦駿,黃轶洲,鐘鳴.腹腔鏡與開腹全結直腸切除回腸儲袋肛管吻合術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18,17(09):929-934.
[5]内科學.人衛第九版
[6]Bray F , Ferlay J , Soerjomataram I ,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J].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018, 68(6):394-424.
[7]Yin J, Bai Z, Zhang J, et al. Burden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China, 1990-2017: 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J] Chin J Cancer Res. 2019;31(3):489-498.
[8]Mauri G, Sartore-Bianchi A, Russo AG, et al. Early-onset colorectal cancer in young individuals.[J] Mol Oncol. 2019;13(2):109-131.
[9]Weinberg BA, Marshall JL. Colon Cancer in Young Adults: Trends and Their Implications.[J] Curr Oncol Rep. 2019;21(1):3.
[10]What Is Colorectal Cancer?https://www.cdc.gov/cancer/colorectal/basic_info/index.htm
[11]Dekker E, Tanis PJ, Vleugels JLA, et al. Colorectal cancer.[J] Lancet. 2019; 394(10207):1467-1480.
[12]Govindarajan A, Rabeneck L, Yun L, et al. Population-based assessment of the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postcolonoscopy colorectal cancers. Gut.[J] 2016;65(6):971-976.
[13]Erichsen R, Baron JA, Stoffel EM,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survival of interval and sporadic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J] Am J Gastroenterol. 2013;108(8):1332-1340.
[14]Cha JM, Kim HS, Kwak MS, et al. Features of Postcolonoscopy Colorectal Cancer and Survival Times of Patients in Korea.[J]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9;17(4):786-788.
[15]Levine JS, Ahnen DJ. Adenomatous polyps of the colon. N Engl J Med. 2006;355:2551
*本文内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将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