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過四十,莫管二事;人過五十,莫管兩人”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當在社會上漂泊沉浮了半輩子,人在不知不覺中已然奔四了。這個時候回望前半生,發現付出的努力都已經逐漸得到了回報,兒女也長成大人,工作事業也趨于穩定,生活越來越有奔頭。但是積攢幸福的生活需要煞費苦心,但颠覆它卻易如反掌。

“人過四十,莫管二事;人過五十,莫管兩人”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為了能使家庭事業蒸蒸日上,人到四五十還是需要有所顧忌,老祖宗在總結自己生活的前車之鑒時就曾說道:“人過四十,莫管二事;人過五十,莫管兩人”。這究竟是什麼事和什麼人需要我們格外注意呢?這其中的道理不得不服。

人過四十,莫管二事

四十歲是常人所說的“不惑之年”,經過在社會中的錘煉,已經懂得了為人處世的道理,有了判斷是非的能力,是以就不會因為什麼事情而感到迷惑。但能力越大,責任也越大,四十歲的人上有老下有小,是家中的主心骨,上上下下都要照顧到。

“人過四十,莫管二事;人過五十,莫管兩人”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追求,各有各的活法,但大家都想要平穩和安定的生活。在四十歲的年紀,更是穩定家庭的關鍵時期,此時面對瑣碎的雜事,需要格外注意,這兩件事是萬萬不可做的。

“人過四十,莫管二事;人過五十,莫管兩人”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首先,四十歲的人在生活中不要“多管閑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真正的好消息就是沒有消息。不惑之年,家中和事業上都需要操心,不管多麼盡心盡力也總有照顧不到的地方,是以是沒有閑暇的精力再去關心别人的閑事。

“人過四十,莫管二事;人過五十,莫管兩人”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河邊無青草,不要多嘴驢”,自以為是的好心之舉,但是如果并不能承擔起全部的責任,隻是在一旁提出自己的意見,那不僅不會得到感激,反而會讓人覺得多嘴。

“人過四十,莫管二事;人過五十,莫管兩人”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孔子門下有許多品學優良的學生,子貢學到了很多學問,是其中最出色的弟子。但是子貢雖然聰慧過人,有滿肚子的學識,但是當他周遊列國的時候,卻總是喜歡多管閑事,用自己的觀點去丈量别人。對待這樣的行為,孔子就提醒道:“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簡單說就是:子貢,你很高明很有學識嗎?如果是我,就沒有這個閑功夫去說别人。

“人過四十,莫管二事;人過五十,莫管兩人”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除了“閑事”,年過四十的人,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不要管“力所不能及的事”。有些事情辦不好,反而容易弄巧成拙。人都有好勝心,但是在答應别人之前,一定要先審視自己的能力,力所能及的事情才有所應答。

人過五十,莫管兩人

當年紀到達五十歲的時候,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名與利,已經處于淡泊的心态。這個時候應該收拾好思緒為自己的養老做準備。此時的人們已經不再過多的管事,而是與人相處。但在人際往來的時候,一定要心如明鏡,懂得什麼人能幫什麼人不能幫。

“人過四十,莫管二事;人過五十,莫管兩人”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面對懂得回報,并且要求不大的人來講,适當的幫扶是可以增進關系的。但是如若是這兩種人找上門來,則需要注意,要對其退避三舍,避而遠之。

遠離“小人”。五十歲的人會碰見很多小人的谄媚,但是面對這些花言巧語,一定要能分别清楚。因為小人隻是想從你的身上竊取利益,而不是真正地敬重你。

“人過四十,莫管二事;人過五十,莫管兩人”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曆史上有一代皇帝,因小人而慘死,他就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早年骁勇善戰成就霸 業,但在晚年的時候卻聽信小人讒言,對管仲的忠言逆耳置之不理,面對朝廷大臣的花言巧語,他沾沾自喜,我行我素。最終在小人的謀劃下被策反,關在宮中隔絕天日,幾度快要餓死,這時潸然悔悟的他已經太遲,之後便郁郁而終。

“人過四十,莫管二事;人過五十,莫管兩人”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在“小人”之後,也要避開“不懂得感恩之人”。人到五十,已經有能力和聲望,面對有求之人,會适時地提點一二。但是不懂得感恩的人,在知曉其本性後也要遠離。這樣的人即使你幫了他,他也不會記得你的好,隻會嫌棄你做得還不夠多,是以面對這樣的無底洞,一定要在發現之後及時避免。

小結

“人過四十,莫管二事;人過五十,莫管兩人”,這老祖宗對于後人的告誡還是有着大智慧的。人情往來自古就不那麼容易,這樣的方法不僅在古代有可取之處,在現代同樣能運用到生活中。忙忙碌碌了半輩子,誰也不想自己的生活最後因為這些小事而落空,是以還需要多加注意,防患于未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