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歲,我成為精神病醫院男護士,每天要面對150位重症精神病患者

醫生:“一斤棉花和一斤鐵,哪個重?”

阿航:“一斤棉花重。”

醫生:“為什麼?”

阿航:“一斤棉花很大的嘛!當然重了。”

這是一位精神科醫生與一名新入院的重症精神病患者之間的對話,故事發生在廣州白雲心理醫院第五病區,醫生在通過對話判斷患者的病情。

19歲,我成為精神病醫院男護士,每天要面對150位重症精神病患者

第五病區是廣州白雲心理醫院的重症病區,收治了150多名有嚴重精神障礙的男性患者。

副院長李建平介紹,嚴重精神障礙主要分為精神分裂症、雙向情感障礙、偏執性精神病、精神發育遲滞、妄想性障礙 及癫痫所緻精神障礙等。

在生活中,嚴重的精神病患者可能在幻覺、妄想的支配下, 出現一些攻擊和傷人的行為,被攻擊對象往往都是患者的家人。如何對精神病患者進行有效監管、預防,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

19歲,我成為精神病醫院男護士,每天要面對150位重症精神病患者

根據國家衛健委疾病預防控制局2018年公布的資料,截至2017年底,大陸各類精神疾病患者數量已逾2億,總患病率高達17.5%。而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超過1600萬人。

在廣州白雲心理醫院第五病區發生的一切,是全國所有精神病院當中的一個縮影。

白雲心理醫院位于廣州北部郊區,南鄰白雲山。白雲山為九連山脈向西南延伸的支脈,寬闊的丘陵山脈,把喧嚣的城市中心隔開。

19歲,我成為精神病醫院男護士,每天要面對150位重症精神病患者

清晨六點,陽光爬進第五病區走廊,起床早的病人在走廊來回閑逛或洗漱。

19歲,我成為精神病醫院男護士,每天要面對150位重症精神病患者

八點,是值早班的到位時間。曾有建是這裡的男護士,他通常會提前點到護士站,與上夜班的同僚做交接。

這是一天中最忙碌的時刻。

他要從夜班同僚那裡,了解病人們最新的情況:有沒有異常的動向需要格外留意,哪些病人需要安排檢查。有的病人愛睡懶覺,他要挨個去叫醒,督促他們起床洗漱。

19歲,我成為精神病醫院男護士,每天要面對150位重症精神病患者

早餐後,護士們逐一給病人發藥。往常,曾有建每天會帶病人們到花園裡晨練,做八段錦和健身操。疫情期間,為了避免聚集,改成每天下午,到花園做健身操一次。

19歲,我成為精神病醫院男護士,每天要面對150位重症精神病患者

2017年,大學畢業的曾有建在一家綜合醫院工作過。一年後,他轉到廣州白雲心理醫院,成為第五病區的一名護士。雖然畢業于護理專業,但第一天上班,他就深深感到,這與綜合醫院病區不一樣。當他和病人說話時,對方根本聽不進去。

19歲,我成為精神病醫院男護士,每天要面對150位重症精神病患者

第五病區是心理醫院的重症病區,都是精神疾病患者中較為嚴重的男性患者。這類病人,往往生活不能自理,表達不清晰,甚至會有不确定的攻擊性。

在巡查房間時,曾有建會盡量保持後背靠牆,防止病人突然從背後襲擊他。與病人之間,要保持一米的安全距離,随時保留閃躲的餘地。

19歲,我成為精神病醫院男護士,每天要面對150位重症精神病患者

在心理醫院精神病區,男護士的比例要比普通綜合醫院高得多。在第五區病區的16名護士中,男護士占了一半。在中國,男護士尤其緊缺。曾有建所在的韶關學院醫學院,一個年級有1000多名畢業生,護理專業的男生卻少之又少,總共不過40名。像他這樣,到精神醫院做男護士的更少。

19歲,我成為精神病醫院男護士,每天要面對150位重症精神病患者

精神疾病患者在發病時,往往不自知,也沒有自制力。在與病人的朝夕相處中,曾有建找到了和這些患者相處的辦法——他盡量先順着病人的想法去溝通,然後再引導他們起居、吃藥、鍛煉……

19歲,我成為精神病醫院男護士,每天要面對150位重症精神病患者

每天,有煙瘾的病人都有三次抽煙的機會,護士保管打火機,統一給抽煙的病人點煙。巡房時,曾有建要打開每個抽屜櫃子,仔細檢查是否有危險物品。在這裡,打火機、刀子、陶瓷器具、甚至鞋帶都是危險品。

19歲,我成為精神病醫院男護士,每天要面對150位重症精神病患者

護士們的工作瑣碎而繁雜,需要非常細心和耐心。除了正常護理和巡視等工作外,比如理發、剃胡須、剪指甲等生活類的工作也由護士負責。對于病人們來說,這些人其實更像是“家長”。

19歲,我成為精神病醫院男護士,每天要面對150位重症精神病患者

晚上十點,病區會準時熄燈,督促病人們回房睡覺。經常會有病人睡不着,起床到走廊溜達。護士都要挨個房間檢查,是否有人還沒入睡;浴室、洗手間也要仔細巡查,防止病人偷偷躲到裡面不出來。

19歲,我成為精神病醫院男護士,每天要面對150位重症精神病患者

對于病人們來說,一天就這樣結束了,但對護士們來說,最警醒的時刻才剛剛開始。

為了確定不會發生意外情況,即使是在夜裡,護士們也必須每15分鐘就巡查一次。

19歲,我成為精神病醫院男護士,每天要面對150位重症精神病患者

在第五病區工作久了,病人們喜歡找曾有建傾訴,他也将病人視為朋友,耐心地傾聽。因為病情影響,有些病人甚至會對親人産生敵意,但卻非常信任陪伴在他們身邊的護士。曾有建了解這些患者的過往,也了解他們微妙的脾氣。

19歲,我成為精神病醫院男護士,每天要面對150位重症精神病患者

阿秋20歲剛過,卻是精神病科五區的老病友了,他從2016年就開始住院。和許多病人一樣,剛入院的時候容易狂躁、情緒激動,他每天糾纏着曾有建,問什麼時候能出院,生氣的時候還會打人。随着藥物治療和護士們的開導,阿秋逐漸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到後來,他主動找曾有建,希望能幫忙幹活。

19歲,我成為精神病醫院男護士,每天要面對150位重症精神病患者

傍晚是洗澡時間,阿秋幫忙給病友們派發洗浴用品。有病人吃飯,吐了一地,阿秋拿着掃把清理幹淨。有年紀大的病人,洗澡慢,在浴室呆的時間久了,阿秋也會進去巡看,以防發生意外。

他對自己的未來有着清晰的期待和憧憬,希望出院後,自己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養活自己,比如超市的收銀員。

19歲,我成為精神病醫院男護士,每天要面對150位重症精神病患者

護士站有一部公用電話。晚飯後,阿彬手持公用電話念念有詞,在他的意識裡,他正在給院外好友打電話。但曾有建知道,這部電話隻能接聽卻無法撥出。

26歲的阿彬,以前做過保安,收入不高卻喜歡揮霍,常跟家裡人要錢花天酒地。有一次,他跟父親要錢,父親沒給,阿彬勃然大怒,砸了家具,是以被父親送進醫院。

19歲,我成為精神病醫院男護士,每天要面對150位重症精神病患者

37歲的方敏喜歡在病區走廊裡唱粵語歌,他曾經是廣州某大型企業的飯堂總廚,因為患有雙向情感障礙到這裡接受治療。

從小到大,方敏感覺父母對他不太重視,内心缺乏關愛。他一直希望自己擁有美好的家庭,但結婚後,妻子與母親的關系不好,妻子也不能和他很好的溝通,他心情極度低落,出現了幻聽等症狀。

19歲,我成為精神病醫院男護士,每天要面對150位重症精神病患者

“他甚至割脈輕生”,曾有建說。方敏比較胖,力氣也大,每次有其他病人發病,他都會幫護士控制住病人。為了讓方敏克服情感障礙,曾有建鼓勵他多和其他病友交流。

“你出院後想做什麼?”

“最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自己的孩子,希望能重新擁有一段美好的婚姻”, 方敏說。

19歲,我成為精神病醫院男護士,每天要面對150位重症精神病患者

陳超進醫院前,是養豬場的老闆,碩士學曆,年收入過百萬。但因為生意遭遇挫敗,他從人生巅峰一下墜入谷底,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曾有建記得,陳超剛進五病區,一旦有人和他講話,就會用拳頭捶打自己,咬自己的手指。護士們隻好用限制帶強制限制他。通過治療和服藥,讓他逐漸學會了控制自己的行為。

19歲,我成為精神病醫院男護士,每天要面對150位重症精神病患者

在第五病區,時間似乎失去意義,每天都是重複的開始、結束。他們也在這種周而複始當中,逐漸校準自己的習慣。幾乎每個病人,都能清楚地記得自己的入院日期。有的病人,甚至把名字和日期,畫在病房牆上。

19歲,我成為精神病醫院男護士,每天要面對150位重症精神病患者

李建平說,精神科沒有痊愈這個說法,而是臨床緩解,臨床治愈。

臨床治愈的标準包括:首先,患者的症狀 要完全消失;其次,患者本人對自己的疾病, 對自己的異常行為, 有一個 充分的認知,能夠意識到行為異常是一種疾病的狀态, 這是自制力恢複的問題。

19歲,我成為精神病醫院男護士,每天要面對150位重症精神病患者

第三,是社會功能的恢複。 比如學習、工作和社交能力提高,承擔家庭責任。 如果這些條件 都具備了,可以認為這個患者是臨床康複了。

而要做到這一些,除了需要接受長時間的治療,還需要從醫院回歸社會後,大家給予足夠的支援。

19歲,我成為精神病醫院男護士,每天要面對150位重症精神病患者

李建平說,嚴重的精神疾病患者,需要長期服藥, 有的甚至需終身服藥。而《今日精神病學》的文章中曾提到:80%多的精神病患者會在5年内複發,40%~50%的首發精神病患者會在2年内複發。複發的原因多和無故停藥有關。

很多病人在精神病醫院居住了超過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他們離不開醫院又回不去家,主要原因是,現有的社會康複體系無法保證患者在院外得到有效管理。原本符合出院的标準,但是存在極多患者大機率會出現複發現象,是以患者不能出院,家屬也不同意患者出院。

19歲,我成為精神病醫院男護士,每天要面對150位重症精神病患者

對疾病的無知讓疾病本身充滿了罪惡感與羞辱感,更讓飽受病症折磨的精神病患成了被妖魔化的特殊群體。

很多人都認為“精神病人很危險”,其實這主要是由于部分病人沒有得到有效的識别和幹預,一些極端案件發生後被媒體報道,形成了廣泛的傳播和影響。

事實上,在所有的暴力犯罪案件中,精神病人肇事的發生機率遠低于正常人。

19歲,我成為精神病醫院男護士,每天要面對150位重症精神病患者

許多精神病患者在疾病發作期間表現的症狀是害怕出門、回避所有社交活動,而不是走上街頭傷害别人。

19歲,我成為精神病醫院男護士,每天要面對150位重症精神病患者

病症與他人的偏見,為精神病患者們帶來了雙重傷害。是以即使有少部分幸運的患者在臨床康複後離開了精神病院,卻反而開始懷念在精神病院的生活。

那個傍晚站在護士站“打電話”的阿彬,出院前加了曾有建微信,有一天,阿彬打電話給他:“我想回到你身邊,在你身邊感覺很安全,整個世界都好了,像是春天一樣”。

(文中患者皆為化名)

19歲,我成為精神病醫院男護士,每天要面對150位重症精神病患者

*本文内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将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繼續閱讀